5月21日上午,隨著悠揚的牛鈴與鑼鼓聲響起,湖南省張家界市文化館2025年文化館服務宣傳周藝術培訓的首站活動在張家界學院正式啟動。本次活動以“非遺傳承,藝術惠民”為主線,通過儺面舞、地虎凳、牛鈴舞三大民俗舞蹈的沉浸式培訓,來推動全民藝術普及與非遺活態傳承,強化文化館作為公共文化服務主陣地的職能。
張家界市文化館以校園為切入點,將非遺傳承與藝術教育深度融合。活動現場,文化館的培訓老師們采用三步教學法:先講述舞蹈背后的民俗傳統,再拆解動作符號的寓意,最后帶領集體演練。儺面舞教學中,老師特別強調“跺地轉身”的力道:“這不僅是動作,更是向天地表達敬畏”。地虎凳練習時,學生需多人配合完成“斗凳”,這讓平時內斂的學生在歡快節奏中逐漸放開束縛,她們臉上的笑容比平時上課時更生動。牛鈴舞則讓參與者模擬手持道具,有同學坦言:“起初覺得動作簡單,但不一會兒就渾身冒汗,這才明白老一輩‘人舞合一’的智慧。”
參與儺面舞培訓的彭老師認為,此次活動給學生上了珍貴一課:“比起技術提升,更難得的是她們對‘文化基因’有了具象認知,讓學生們在舞蹈中找到傳承的根基。”多名學生表示她們得到了意想不到的收獲——舞蹈系大二學生王同學在培訓后感慨:“以前只在書上見過儺面,今天戴上沉甸甸的儺面具,才真正體會到那種厚重感。”而來自張家界本地的劉同學則說道:“舞蹈動作像一把鑰匙,打開了理解家鄉的另一扇門。”
張家界市文化館服務宣傳周以非遺為載體,將文化館的“美育學校”職能具象化,既喚醒年輕群體對本土文化的深層認同,又通過創新服務模式推動全民藝術普及。此次活動不僅是一次技藝傳授,更是一場文化基因的喚醒儀式,讓傳統文化在代際接力中煥發新生,生動詮釋了文化館服務宣傳周“以文化人、以藝通心”的深遠意義。
據悉,此次張家界市文化館民俗舞蹈培訓班將持續一周。(陳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