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蟲的翅膀是彩虹色的!”“蜘蛛的卵囊藏在樹葉背面!”在金山區衛二路生態林,來自蒙山中學的13名同學手持放大鏡和尋寶卡,跟隨上海動物園專家陳志兵鉆進蔥郁的林地。驚呼聲此起彼伏,撲蟲網精準揮舞,觀察罐里的小昆蟲引發陣陣驚嘆。一場記錄物種數量的趣味比拼,讓靜謐的樹林因少年的熱情沸騰。
與此同時,在張堰鎮時家塘的湖岸邊,張堰中學的15名師生正圍著一盆底泥樣本屏息凝神。科研人員剛講解完淡水生態系統的奧秘,同學們便迫不及待地用鑷子挑揀“寶藏”——方形石田螺、紋沼螺、蜻蜓幼蟲……“原來水質好壞,這些小生命最先知道!”一名學生輕撫螺殼,仿佛捧起一份生態責任的重量。
5月22日,在主題為“萬物共生 和美永續”的第25個國際生物多樣性日到來之際,金山區兩片生態綠地上演了別開生面的“自然課堂”。身穿校服的中學生們化身“生態偵探”和“自然探險家”,在專家帶領下深入叢林,探秘水底,用雙手和好奇心揭開生物多樣性的神秘面紗。
這兩場活動正是金山區“國際生物多樣性日”主題宣傳活動的縮影。金山區生態環境局聯合街鎮及科研團隊,以“沉浸式體驗+科學實踐”為核心,打造青少年與自然對話的獨特平臺。“工具賦能探索”與“專家全程引領”緊密結合——放大鏡、撲蟲網、采樣器等實踐工具架起理論與現實的橋梁,而專家和科研團隊則通過現場講解、互動答疑,將深奧的生態知識轉化為生動體驗。最終以倡議書宣讀、生態承諾等形式,將同學們的好奇心與探索熱情升華為保護生物多樣性的實際行動,實現從認知到踐行的完整教育閉環。活動中,同學們不僅認識了物種的奇妙,更深刻理解了“萬物共生”的真諦。“地球是一張生命拼圖,我們每個人都是保護者。”一個孩子發出了這樣的感慨。
據悉,金山區生態環境局未來將持續創新生物多樣性保護宣傳形式,通過擴大“生態課堂”覆蓋面聯動更多學校、社區參與,結合本土濕地、林地等資源開發系列主題研學路線,并推動公眾科學項目鼓勵市民記錄和保護身邊生物多樣性。“從叢林到湖泊,從探索到守護,我們希望點燃更多人心中的綠色火種。”在這個以“萬物共生 和美永續”為主題的日子里,金山區用生動實踐證明——當青少年與自然深度相擁,生態文明的未來便有了最蓬勃的希望。
原標題:《“生態課堂”點亮國際生物多樣性日:金山區青少年探秘自然共筑生命家園》
欄目編輯:趙菊玲
來源:作者:新民晚報 郭劍烽 通訊員 蔣軼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