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傳統茶藝遇見Z世代消費場景,當非遺文化碰撞現代商業模式,泰順茶人張思思以"梔遇紅"品牌為支點,撬動傳統茶產業的轉型升級。這位85后創客用十年光陰,在傳承與創新的平衡木上走出了一條茶文化復興之路。
破局與革新:讓茶文化“潮”起來
在泰順包垟鄉的茶山云霧間長大的張思思,2014年返鄉創業時遭遇雙重困境:當地人對茶葉的認知仍停留在傳統繁瑣的沖泡儀式,而年輕人則對這種“老派”文化敬而遠之,外加本土茶產業仍停留在原料供應階段。這位茶三代敏銳捕捉到消費升級趨勢,面對這一局面,她敏銳地捕捉到突破口——提出"讓茶文化可觸可感"的革新理念,用文化創新帶動產業升級。
她大膽革新,帶領團隊對消費市場進行精準畫像:聚焦年輕消費者,將茶飲場景延伸至露營、下午茶等輕社交場景。通過"減法思維"重構茶藝流程,設計出模塊化便攜茶具;以小清新時尚化包裝顛覆傳統茶葉形象。
“我們確定了消費者群體之后,就著手打造自有品牌IP。”在張思思的努力下,“梔遇紅”品牌應運而生,走出了一條獨特的“創新興茶”之路。這杯家鄉茶,在她的演繹下,既保留了傳統韻味,又煥發出青春活力。2020年,推出的"梔遇紅"系列茶品,憑借"東方美學+現代功能"的融合設計,首年即實現了近百萬元的銷售額。
傳承與開拓:讓茶香飄得更遠
“獨木難成林”,張思思在做好品牌與產品的同時,還深諳人才培養對文化傳承的重要性。早在2021年,她牽頭成立了泰順縣茶藝師協會,三年以來已培養上千名學員。
從推動“三杯香”申遺到促進茶文化進校園,從組織參加全國展會到建立標準化體系,她用實際行動讓傳統茶文化煥發新生。她不僅活躍在泰順的茶藝課堂,更將茶香帶到了溫州市區以及麗水景寧等地,這個過程中她獲得了省級茶藝大賽獎項和國家茶藝技師等專業認證。
在面對山區縣城的環境限制,張思思以創新持續破局。除了在改良茶飲口感、設計時尚茶具、優化產品包裝上等方面下功夫,她還積極擁抱互聯網“流量”,以“文創+特產+非遺+電商”的“茶+經濟”方式,使“梔遇紅”的茶品讓更多人所熟知。
“我們在泰順縣城還開出了一家形象店,店內不僅有茶藝體驗、茶品售賣還融入了中式女性服裝的體驗和銷售。”張思思介紹,在她的心中還有一個更大的夢想,想在包垟建一座現代化茶廠,讓茶香真正成為帶動鄉親們致富的“金葉子”。
“傳承不是守舊,而是要在創新中延續。”這是張思思常掛在嘴邊的話。如今,這位茶文化創客正用自己的方式,讓泰順的茶香飄得更遠,讓古老的茶文化綻放出時代的光彩。
“梔遇”,是知遇之恩;“紅”,是赤子之心。她以品牌為媒,寄托著對家鄉的深情,也書寫著茶產業發展的新篇章。
【記者手記】在張思思身上,我們看到了文化傳承者的雙重智慧:既有守護傳統的定力,又具創新求變的魄力。她將文化基因轉化為商業密碼的實踐證明,傳統產業破繭重生,需要的不僅是情懷,更是系統化的創新思維與產業化的運營能力。這種"守正創新"的探索,或許正是鄉村振興需要的范式轉型。(通訊員夏凱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