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十三日,隆隆作響中,位于京師應天府西北角的金川門,在谷王朱橞與曹國公李景隆指揮下突然洞開,早已等候在外靖難軍蜂擁而入,迅速占領京師各處。燕王朱棣正志得意滿的享受香花夾道迎拜。突然,皇宮方向冒出火光與濃煙,微微一愣神之后立馬派人全去救火。當建文帝夫婦的尸身被找到后,他假惺惺地哭嚎了幾聲:“癡兒,你這是何苦啊,我是你親叔叔,豈能害你。”
“時諸王及文武群臣父老人等皆來朝。建文君欲出迎,左右悉散,惟內侍數人而已,乃嘆曰:‘我何面目相見耶!’遂闔宮自焚,上望見宮中煙起,急遣中使往救。至,已不及。中使出其尸于火中,還白上。上哭曰:‘果然若是癡騃耶!吾來為扶翼爾為善,爾竟不亮,而遽至此乎?’”(《明太宗實錄》)
南京金川門故址附近的金川門橋
隨建文帝、馬皇后一同葬身火海的還有二人的長子,建文太子朱文奎。不過有傳言稱,他們父子三人乃是借火而遁,故明成祖曾命胡濙長期走訪各地探尋建文帝下落,甚至鄭和下西洋也與此有關。總之建文帝父子下落成謎。
“皇太子文奎,建文君長子也。以洪武二十九年十月晦生,三十(一)年建文立,冊封為皇太子詔天下,四年靖難兵至,時年七歲不知所終。”(《弇山堂別集·卷三十一·東宮記》)
2006年,遠在數千里之外的貴陽,一位名叫朱永斌的老人,公開展示了一枚他們家族世代保存的古老印章,上面刻有“大仃國王都行省之印”的字樣。據朱永斌所述,這枚印章是建文帝之子朱文奎傳下來的家族寶物。圍繞著這枚印章,掀起了一場發現建文帝下落的史學波瀾。
那么,作為建文帝的嫡長子,朱文奎的生平如何,他身上又有哪些值得一述的故事呢?
明太祖唯一見過的皇曾孫
朱文奎,生于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十月三十日,為建文帝朱允炆的嫡長子,生母建文后馬氏。
他出生時,在位皇帝還是其曾祖父明太祖朱元璋。朱元璋的生育能力,在歷代帝王堪稱名列前茅,共育有26個兒子、16個女兒,。諸多兒子之中,除潭王朱梓、趙王朱杞、湘王朱柏、郢王朱棟、安王朱楹、幼子朱楠等六人無子外,其余20個兒子共為他生育了約130個孫子,至少100個孫女。
在他長達71年的漫長生命中,見證了52個孫子(加上實錄中未載的朱棣第四子朱高爔)及差不多同等數量的孫女降生,也見證了數名曾孫輩的降生,實現了四世同堂。
晚年明太祖劇照
明太祖的事實長孫晉定王朱濟熺的長女,于永樂九年(1411年)七月受封寧鄉郡主,以陽平衛百戶陶山之子陶春為儀賓。
“癸未……封晉王濟熺長女為寧鄉郡主,命陶春為中奉大夫宗人府儀賓,以主配之。春,陽平衛百戶山之子。”(《明太宗實錄》)
明代宗女一般在十五歲左右進行婚配,所以按時間推算寧鄉郡主定然出生于洪武朝。此外朱濟熺的次女于永樂十一年(1413年)十一月受封安邑郡主,并于次年下嫁廬州衛指揮姜瑜之子姜鏞,也有可能生于洪武朝。
那么曾孫呢?
有傳言稱明太祖見證過三個曾孫降世,分別為:皇太孫之子朱文奎、晉定王之子朱美圭、燕世子之子朱瞻基。
這顯然屬于誤傳。《明英宗實錄》明確記載朱美圭生于洪武三十二年,也即建文元年(1399年),顯然沒有與曾祖父共存過。
至于朱瞻基,情況存疑。因為《明宣宗實錄》對他的生年存在兩種記載,分別是首卷的建文元年,和末卷的洪武三十一年(按終年倒推所得)。
“宣宗憲天崇道英明神圣欽文昭武寬仁純孝章皇帝諱,仁宗昭皇帝嫡長子,母今太皇太后,以己卯歲二月九日生上于北京。時,眾望見光氣五彩騰于宮闈之上。”(《明宣宗實錄》)
“丁酉,上尊謚曰憲天崇道英明神圣欽文昭武寬仁純孝章皇帝,廟號宣宗,是年六月辛酉葬景陵。上在位十有一年,壽三十八。”(《明宣宗實錄》)
若按后一種記載,則他與曾祖父有過交集,按前一種則沒有交集。至于真相如何,除非開啟景陵地宮,找到其墓志銘,才可大白于天下。
明宣宗景陵
堂堂一部官方編撰的實錄,竟然連主角的生辰都會出現這等不可原諒的謬誤。關鍵實錄在修撰的并非對照相關史料草草謄錄一遍便可,而是有一整套相關流程,需經歷謄錄、稽考參對、催纂、纂修、總裁、監修等一系列人員之手,核驗無誤方可上呈皇帝定稿。結果這么多人硬是沒發現這個問題。《明宣宗實錄·進實錄表》中的那句:“臣輔等愧膚淺之,無庸屬編摩之”,屬實為真言。
相對于后一種,阿越認為前一種最有可能。畢竟建文年號太過特殊,明成祖即位后廢建文年號,改用洪武年號,自永樂朝起洪武三十二年到三十五年,才是其官方稱呼。但出于避諱,不論是民間還是官方,往往兩者皆不用,改之以甲子年作為紀年,也算是一種春秋筆法。這等特殊的紀年方式,再怎么粗心也當不會弄錯,因為一不小心便會丟官去職。
有鑒于此,朱瞻基應當生于建文元年。
是故朱文奎是明太祖生前唯一有過交集,乃至親眼見過的曾孫。
放眼整個大明十六帝,只有兩個皇帝見過曾孫輩。即便是將皇后、太后一并統計進來,也僅僅四人見證過。
第二位見過曾孫輩的是享年六十五歲的明成祖朱棣,不過他見到的是曾孫女:皇太孫的嫡長女、其后的順德公主,生于永樂十八年(1420年)。此外太孫妃虎視生的次女永清公主早夭,孫氏所生的第三女常德公主生于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這二人也可能與曾祖父有過交集。
此外明英宗的貴妃、明憲宗的生母孝肅皇后周氏,去世于弘治十七年(1504年),享年七十五歲,見證了明武宗朱厚照等等多位曾孫輩的降生。明穆宗的貴妃、明神宗的生母孝定皇后李氏,見證了明光宗的七個兒子及前八女,和朱由崧等人的降生。
也就是說朱文奎是大明唯一一個見過曾祖父的皇曾孫,除他之外,再無皇曾孫與自家曾祖父有過交集。
以幼年朱允炆劇照代替朱文奎形象
為何被官方認定為不詳
明太祖前半生命運坎坷,在元末大災荒及戰亂中,盱眙朱氏一族紛紛亡故,待他起兵時只剩下二姐夫李貞及外孫李文忠,侄子朱文正,及親侄女福成公主、堂侄女慶陽公主寥寥數人。正是這段經歷讓他及其重視親情,開國后通過詔令賦予子孫后代一系列特權。
洪武九年十一月初十,貴為天下第一人的大明天子,對湖廣州府蘄水縣民王燾發表了署名羨慕文章。原因是王燾家七世同堂,老少爺們三百多口,還相處的親密無間,明太祖接到地方有司奏報后,下旨旌表王家為“孝義”之家。
“庚寅,蘄州府蘄水縣民王燾七世同居,少長三百余口,庭無間言,有司以聞,詔旌表其門曰‘孝義’。”(《明太祖實錄》)
不過很快他也無需羨慕王家了,自己本身子嗣眾多,又見證了為數眾多的孫輩降生,朱家這個天下第一世家眼瞅著日益壯大,其內心必然老懷大慰。
然而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精心栽培的大明第一皇太子朱標薨逝,對明太祖而言是一個不小的打擊。隨即立太子次子朱允炆為皇太孫,將重心放在全力培養孫子上。
此時他年已65歲,應當頗有一種時不我待之感。因此當洪武二十八年(1395)十月十三日,光祿少卿馬全之女為皇太孫妃被立為皇太孫妃后,見天的盼望著其早日為自己誕下皇四代才是其正常心理。畢竟皇曾孫的到來,代表著皇太孫后繼有人,權位更為穩固。
是以當朱文奎這位皇嫡曾孫降生,對明太祖而言顯然是一件天大的喜事,值得普天同慶。然而實錄的記載卻讓人大跌眼鏡:
“甲寅,皇曾孫文奎生,皇太孫允炆長子也。上曰:‘十月,數之終,又生于晦日。’命內庭勿賀。”(《明太祖實錄》)
月相變化圖
這話是什么意思呢?
需要從數制及月相進行分析。
我國自古以來使用的是十進制數,不過與阿拉伯數字不一樣,我國的數字始于一,終于十,零的概念產生很晚,在古代它以“道”的形式存在。“一”是萬物之始,“九”作為最大的單數,被稱為極數,是古人心目中最尊貴的數字,代表著至陽、至貴,比如帝王被稱為“九五之尊”。而“十”為滿盈之數,物極必反,滿則溢,極盛必衰,代表著本輪回終結,下一輪回即將開始,故被稱為“數之終”。
月相,是對月亮在星空中的運動過程中,其形狀變化的描述。月相變化的順序為:朔月(初一)、蛾眉月、上弦月、盈凸月、望月(十五、十六,滿月)、虧凸月、下弦月、殘月、晦月(每月最后一天)。古人尤其看重朔望晦三種形態,其所在日分別被稱為朔日、望日、晦日。晦日同樣是“月之終”。
“數之終”配上“月之終”那就是不好加不好,極度不好了。因此,明太祖認為朱文奎生于十月的最后一天,命格非常之差,沒把他直接處理了,已是極為優待,還賀什么賀?
這段記載可信嗎?
阿越只聽說五月初五出生的小孩命不好,比如《民間禮俗》中提到該日出生的男孩克父,女孩克母。卻從未聽說過十月出生的小孩命格不好,也沒聽說過晦日出生的小孩命格不好。何況明代文獻《萬歷野獲篇》明確寫著,當時忌諱的月份為正五九月,十月不在其列。
“今世忌正五九月不上官,蓋中外俱遵行。按佛家以此三月為善月,說者云,唐藩鎮到官設宴,用牲畜無算,以為宰殺傷和氣,遂并蒞任亦停止。至于婚葬諸事,則尤忌五月,相戒不敢犯,而朝家或不然……按唐武德二年正月甲子下詔,以正月五月九月并不得行刑,所在公私俱斷屠殺,又引殷帝去綱,齊王舍牛為比。至宋世官俸,此三月必滅去食羊錢,亦用此意。”(《萬歷野獲篇·俗忌》)
歷史上,生于十月的帝王不乏其人,比如南梁簡文帝蕭綱、唐文宗李昂、宋太宗趙光義、宋寧宗趙擴、元泰定帝也孫鐵木兒、清世宗胤禛、清仁宗颙琰等。甚至胤禛還和朱文奎一樣生在十月晦日。他們稱帝怎么就沒人忌諱了?
更何況明太祖曾經的大寶貝:皇嫡長孫朱雄英也出生于十月,怎么當時就不見他忌諱了?
總而言之,言而總之,歷史上從未有過忌諱十月及晦日的情況,朱文奎是唯一一個。
再說了,朱文奎出生時,朱元璋年已六十有九,古人云“人到七十古來稀”,他這個年齡今天不知道明天,能有幸見到第一個曾孫,還是皇太孫嫡長子,朱明天下名正言順的第二順位繼承人,即便用腳趾頭思考,也能想象得到老爺子會有多興奮,豈會不許慶賀?
可見實錄中這條關于朱文奎的唯一記錄,內容有多虛假。
顯然,這是朱文奎的叔祖、老四朱棣奪權后,為弱化大哥一系影響力而玩得小把戲。畢竟他號稱朱·刪帖達人·棣,《明太祖實錄》在他手里改了又改,在建文朝版的基礎上,二易其稿才正式定稿。
雖然明成祖修改《明太祖實錄》有其合理性,畢竟其初稿定型時,正值靖難戰爭時期,對他及其他藩王難免有潑臟水的嫌疑,比如對他本人冠以“燕逆”之類的稱呼。但刪改的實在太過分。
以明太祖培養朱標的那個勁頭,豈會不著力培養朱允炆這位皇太孫,然而實錄中找不到任何相關內容。甚至《明太祖實錄》后幾年都快成了合訂本,幾個月的內容并為一卷。是可供記載的內容少了嗎?顯然不是。是因為刪除朱允炆相關內容后,已無多少記載,只能合卷。
即便如此,在大哥去世,大侄子尚未被立為皇太孫這個時間段內,還要插入私貨,證明自己繼位的正統性。其間醋味沖天:老爺子最喜歡我,大哥去世后想要立我為太子,怎奈限于禮法,只得心不甘情不愿地立朱允炆那小子做皇太孫。
“(洪武二十五年四月)戊寅,上御東角門,召廷臣諭之曰:‘朕老矣,太子不幸,遂至於此,命也。古云:‘國有長君,社稷之福。’朕第四子賢明仁厚,英武似朕,朕欲立為太子,何如?’翰林學士劉三吾進曰:‘陛下言是,但置秦、晉二王於何地?’上不及對,因大哭而罷。”(《明太祖實錄》)
所以給大侄孫安排個天煞孤星命格,強調其不為老爺子所喜也就說得過去了。
明成祖朱棣劇照
阿越說
朱文奎于建文元年(1399年),被立為皇太子。建文四年(1402年),朱棣攻入南京之后,與其父朱允炆一起失蹤,時年七歲。就歷史而言,一個七歲的黃口小兒,其生與死,并不會產生什么影響。但他的身份太過敏感,乃建文太子,大明的正牌儲君,即便朱允炆真的死于皇宮大火,這帝位也當由他來繼承。
不削弱其影響難保有心人不會打著他的旗號搞事,故通過修改實錄,塑造其不為太祖高皇帝所喜,實屬本小利大的舉措。
南明時期,隨著朱標、朱允炆父子被追復帝位,朱文奎也被正名,明安宗朱由崧為朱文奎上謚號恭愍太子,明紹宗朱聿鍵又上謚號和簡太子。
靖難之后,朱文奎去向成謎,至于貴陽朱氏是否為其后裔,有待進一步考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