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源:時代財經 作者:杜蘇敏
近日,北海康成(01228.HK)與藥明生物(02269.HK)合作開發生產的注射用維拉苷酶β(商品名:戈芮寧)獲國家藥監局(NMPA)批準上市,用于治療12歲及以上青少年和成人I型和III型戈謝病患者。這是中國首個也是目前唯一的本土自主開發的戈謝病酶替代療法藥物。
戈謝病是一種因溶酶體中葡萄糖腦苷脂酶功能缺陷導致的罕見常染色體隱性遺傳代謝病,患者臨床表現包括肝脾腫大、貧血、骨痛和神經系統病變,嚴重時甚至可能因并發癥危及生命。
據介紹,戈芮寧可以通過靜脈輸注特異性地補充戈謝病患者體內溶酶體中缺乏的葡萄糖腦苷脂酶。另據臨床數據顯示,戈芮寧能顯著改善戈謝病核心指標,受試者在治療9個月后,脾臟體積降低35.32%,血紅蛋白增加2.17 g/dL。
目前,戈謝病已被納入中國《第一批罕見病目錄》。據弗若斯特沙利文的報告數據顯示,2020年,中國約有3000名戈謝病患者。
5月22日,北海康成創始人、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薛群在媒體溝通會上接受時代財經等媒體采訪時表示,目前全球已獲批的戈謝病藥物價格昂貴,每個患者的年治療費用在150萬元到250萬元之間,很多中國的戈謝病患者即使在進口產品注冊批準上市十多年后,仍無法獲得治療。“如果中國藥企不能在罕見病領域有所作為,在國際市場定價沒有話語權,那中國的患者只能夠寄希望于跨國藥企的藥物能在國內降價。而以過去將近二十年的經歷和觀察,這樣的期盼是比較被動的,幾乎不能實現。”他表示。
薛群透露,“相對于跨國藥企的定價,北海康成在戈芮寧正式獲批之前,就策劃了未來的上市方案。雖然現在還不能透露具體的定價,但我們有信心,讓國內戈謝病患者的年治療費用大幅下降至少50%以上,這是我們的承諾。”
圖片來源:圖蟲創意
如何惠及更多患者?
根據神經系統是否受累及進展速度,戈謝病可分為非神經病變型(Ⅰ型)、急性神經病變型(Ⅱ型)、慢性或亞急性神經病變型(Ⅲ型)3種亞型以及少見亞型(圍生期致死型、心血管型等)。其中,大多數戈謝病患者為I型和III型。兒童患者大多癥狀較重,早期診斷和積極酶替代治療能明顯改善預后。
智慧芽新藥情報庫數據顯示,目前,全球已獲批的戈謝病藥物共計8款。其中4款藥物已在國內獲批,除戈芮寧外,另外3款藥物分別是維拉苷酶α(商品名:維葡瑞)、麥格司他(商品名:澤維可)、伊米苷酶(商品名:思而贊),這三款藥物只能單一治療Ⅰ型或Ⅲ型戈謝病患者。
薛群向時代財經指出,在國內已獲批的戈謝病藥物中,戈芮寧的適應癥覆蓋范圍最為全面,可同時用于Ⅰ型和Ⅲ型戈謝病患者,并特別覆蓋青少年及成人患者中其他藥物治療無效或不耐受的細分人群。“北海康成正積極與醫療機構展開合作,更新我國的戈謝病診療指南。我們希望戈芮寧納入指南之后,能夠成為其進入一線治療方案并被廣泛使用的權威依據。”他表示。
然而,由于戈謝病的臨床表現為多臟器受累且癥狀不典型,戈謝病患者還存在較為普遍的漏診、誤診情況。此外,由于患者基數小、市場教育體系特殊等因素影響,罕見病藥物的商業化成本并不低。
對于戈芮寧未來的銷售策略及如何提高患者覆蓋效率,薛群告訴時代財經,“目前,全國理論上來說約有3000名戈謝病患者,北海康成已掌握的累計被診斷出來的患者為數百名,當下,我們最首要的目的是讓這些已經被診斷出來的患者盡早獲得治療,打破無藥可用的局面。”
據薛群透露,為了戈芮寧的上市,北海康成已經制定了相關方案。其中,在診斷環節,公司以往上市的藥物已經為戈謝病的診斷奠定了堅實基礎,包括新生兒篩查、酶活性的測試和基因檢測等。
“目前最重要的是解決支付問題,如果能夠讓戈芮寧被支付方有效支付,這實際上是最大的一個利好。”薛群告訴時代財經,北海康成當前的工作重點在于全面推動戈芮寧納入醫療保障范疇,希望它可以獲得省級或國家層面醫療保障體系的政策支持。“這樣可以突破個體化受益局限,使數百乃至更多戈謝病患者更早獲得規范化治療。從社會價值來說,基于戈謝病作為累及多器官系統的特征,我們應該盡早地讓青少年患者獲得治療,切實改善患者生存質量。”他表示。
另外,北海康成的長遠目標是將戈芮寧推向國際市場。據薛群介紹,全球已上市的戈謝病藥物年銷售總額已突破10億美元大關。另據北海康成統計,目前,全球范圍內能夠保證可持續治療的戈謝病患者人數為5000~8000人。2024年,在其與國際戈謝病聯盟的主席交流中,后者表示,當前包括中國、歐洲、南美、中東,以及其他經濟欠發達地區在內的大多數戈謝病患者尚未接受治療。
探索分段生產
值得一提的是,戈芮寧也是國內首個通過生物制品分段生產檢查的創新生物藥。2024年10月,國家藥監局正式對外發布了《生物制品分段生產試點工作方案》。在此之前,我國《藥品生產質量管理規范》要求生物制品必須“全過程一體化生產”,即將原液生產和制劑生產視為一個整體,避免產品交叉污染和管理混亂。
作為戈芮寧項目的CRDMO服務提供方,藥明生物首席執行官陳智勝在會上透露,在戈芮寧的研發生產過程中,藥明生物上海基地負責戈芮寧的研發和原液生產,無錫基地負責制劑和包裝。分段生產試點政策的推行,為戈芮寧項目上市節省了至少一年到一年半的時間。
對于分段式生產的優勢,陳智勝告訴時代財經,分段式生產的重要意義是廠房利用率大幅提升。按照國內過去的法規要求,單個藥品的生產需要在一個廠房內建設完整的生產線,廠房利用率存在明顯局限。以戈芮寧為例,若按舊規在上海新建制劑廠或轉移到無錫生產原液,可能會耽誤一兩年時間,最終影響產品上市的進程。
“藥明生物在嚴格保障產品之間不互相交叉污染的前提下,在同一個廠里生產多個產品,能夠大幅提升產能利用率,降低生產成本,這體現出了藥明生物CRDMO的M(生產)端優勢。”他表示。
據藥明生物方面介紹,截至目前,藥明生物已經賦能了三款罕見病藥物上市,其中包括兩款酶替代療法,包括戈芮寧和用于治療龐貝病的Pombiliti?,后者由美國專注罕見病藥物研發的Amicus Therapeutics(下稱“Amicus”)開發。
陳智勝直言,“罕見病問題就像冰山一樣,我們現在看到的只是水面上的那一小部分。全球醫療體系面臨的一個現實難題:幾千種罕見病加起來患者數量龐大,但每種病可能只有幾千人。以中國為例,雖然罕見病患者總數超2000萬,但這些人群分散在數百種不同疾病里,使得單病種藥物研發面臨嚴峻的經濟可行性挑戰。
“不過最近我們看到了突破希望,以戈謝病為例,國內3000名患者的規模已經證明可以實現針對性藥物研發。更重要的是,這類疾病在全球市場患者基數更大,如果中國企業能抓住這樣的機會,既可以解決國內患者需求,又能通過國際市場競爭提升市場份額。這確實是我們需要一起去努力的方向。”他表示。
陳智勝告訴時代財經,自己最初是通過Amicus的合作接觸到罕見病的,因親眼見過罕見病給整個家庭帶來的經濟負擔和精神壓力,讓他對這個領域特別有執念。“這類項目不一定要有豐厚的利潤,但是我們的社會價值是顯而易見的,能夠切實幫助到患者及其家庭。”他強調。
在被問及如何看待罕見病藥物研發的商業價值跟社會責任之間的平衡時,薛群坦言,從企業的角度,第一是要盈利和生存,要給投資人帶來回報;第二是要盡到社會責任。25年前在健贊工作時,自己親眼看到了一家企業是如何兼顧二者,既能夠贏得財務上的成功,同時能夠為整個罕見病生態以及罕見病患者的權益帶來重要的貢獻。
他告訴時代財經,北海康成在十幾年前成立的時候,也被賦予了這樣一個歷史性的責任。“我們的首要任務是構建可持續的商業模式,這是踐行社會責任的根本前提。如果都自己不能夠可持續運營,后面都是無從談起。在此基礎上,我們認為要既做產品,又做平臺,還要做生態,如果沒有生態,我們即使把產品平臺做出來,最終也是不可能形成閉環的。”
他進一步解釋稱,戈芮寧項目等于是既做產品,又要做平臺,還要做生態,將這三點全部連成一條線。北海康成就是通過戈芮寧的成功研發、生產、獲批,到下一步被市場采納、接受,來為患者構建全生命周期甚至是代際的治療。“這樣的模式自然會兼具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我們也非常期待通過戈芮寧的成功能夠形成良性循環的創新生態,使北海康成能夠將項目收益持續投入到更多適應癥和產品的開發當中。”薛群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