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的車圈又是熱點頻出。
一邊是新晉網紅小米汽車發布首款SUV,引得法拉利也曬出“寶石綠”車型圖片以示暗諷,這波明爭暗斗不知又為雙方贏了多少流量。
另一邊,央企大廠旗下的深藍汽車發布大六座旗艦SUV深藍S09,曬出大定破2萬臺的成績,且上市即交付,號稱央企新能源銷量冠軍也是頗有意味。
此外,還有一個反轉的“瓜”更讓很多曾經的消費者要歡呼了。
5月22日,沉寂了半年的高合汽車突然以“江蘇高合汽車有限公司”的新身份重回公眾視野。這家曾因資金鏈斷裂停產、陷入維權風波的造車新勢力,在新股東黎巴嫩公司EV Electra的注資下悄然回歸,開啟“復活實驗”。那些交過定金還未提車的用戶能否等到車、未簽署自愿離職協議的員工能否復崗呢?
從停產到“重生”:黎巴嫩資本入局,新公司浮出水面
2024年10月,高合汽車因母公司華人運通資不抵債宣告停產,鹽城工廠停擺,車主維權、員工討薪等問題集中爆發。彼時,行業普遍認為這家以“極致設計”著稱的品牌將徹底退出舞臺。
然而,今年5月22日,企查查信息顯示,一家注冊資本1.43億美元的新公司“江蘇高合汽車有限公司”正式成立。股權架構中,黎巴嫩電動車企EV Electra Ltd以69.8%的持股比例成為控股方,出資1億美元;原母公司華人運通保留30.2%股權。公司法定代表人變更為EV Electra CEO Jihad Mohammad,創始人丁磊未出現在高管名單中。
這一反常交易引發業內質疑:戰火未平的黎巴嫩資本為何選中一家瀕臨破產的中國車企?EV Electra 雖自稱“布局中東電動車市場”,但其核心產品QuDS Rise電動跑車從未量產,公司實力成謎。行業推測,EV Electra 或看中高合現成的生產線、三電技術及品牌資產,試圖借殼快速切入中國市場。
復工進展:工廠啟動環評,用戶退款、員工復崗“有條件”
盡管新公司成立,但高合汽車的“復活”仍停留在紙面。據《21財經》報道,鹽城工廠已啟動復工前的環評流程,計劃維持年產15萬輛的產能。與此同時,高合開始處理歷史遺留問題:
用戶層面:主動聯系未提車的定金用戶辦理退款,但尚未開放新車預訂;
員工層面:向部分未簽署自愿離職協議的員工發送復崗通知,但要求接受降薪(網傳工資按原標準80%發放)。
不過,高合官方對復產態度謹慎。有工作人員回應稱“尚未公布復工復產信息”,也未明確具體時間表。一名前員工透露:“即便復工,品牌信任度已大打折扣,市場是否買單仍是未知數。”
品牌困局:先鋒設計難敵市場現實
高合汽車的困境始于其“極致路線”。從定價70萬-80萬元的HiPhi X、Z,到配備“展翼門”、車門投影等超前設計的HiPhi Y,高合始終強調“機械美學”與“科技豪華”,卻因性價比低、銷量慘淡陷入資金危機。2023年后,其推出的30萬元級車型HiPhi Y仍未能打開市場,最終導致停產。
如今,新公司雖保留“高合”品牌,但消費者對“先鋒設計”的熱情早已消退。當前新能源市場更看重價格、服務與穩定性,而高合既未公布新車計劃,也未解決售后服務體系的重建問題。一位預訂HiPhi Y未提車的用戶表示:“即便復產,我也不敢輕易提車,擔心品牌再次暴雷。”
挑戰與懸念:復活之路荊棘密布
高合的“復活”面臨多重挑戰:
資金與信任危機:EV Electra自身缺乏量產經驗,1億美元注資能否支撐高合長期運營存疑;
市場競爭白熱化:2025年新能源汽車淘汰賽加劇,特斯拉、比亞迪等巨頭持續降價,新勢力生存空間被擠壓;
團隊與渠道重建:核心創始人丁磊淡出,門店渠道萎縮,如何重建團隊與用戶信心成關鍵。
業內人士分析,高合此次重整更像一場“意志性下注”。EV Electra 試圖通過收購驗證自身技術落地能力,而高合則借外資續命。但雙方尚未形成協同效應,“復活實驗”的成功率仍待觀察。
維維talk:活著就是最大價值?
對于用戶和員工而言,高合“復活”帶來了微弱希望,但提車與復崗的前提是品牌真正站穩腳跟。行業專家指出,高合若想重生,需徹底轉型:放棄“燒錢設計”,推出更具性價比的車型,并重建供應鏈與服務體系。
眼下,高合最緊迫的任務是向市場證明:這1億美元買的不僅是“復活”之名,更是可持續的未來。而答案或許將在鹽城工廠的復產轟鳴聲中逐漸清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