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時代,語言類專業的未來一度引發爭議。
當機器翻譯能夠快速處理基礎文本、語音識別技術不斷突破語言壁壘,不少人開始質疑:傳統語言類專業是否會被 AI 取代?
然而,上海外國語大學近年的就業數據卻給出了令人信服的答案——該校2024屆本科畢業生去向落實率達96.75%,其中翻譯、朝鮮語、土耳其語等19個專業實現100%就業。也讓人們意識到,外語人才不單單是翻譯,更是跨文化溝通能力者。
外語類人才在金融、貿易、國際組織等領域的需求不僅未減,反而呈現出 "技能復合化、需求高端化" 的逆勢增長趨勢。這一現象的背后,是上海外國語大學率先打破學科邊界,以 "新文科" 建設重塑語言類專業價值的戰略布局。
面對人工智能帶來的挑戰,上海外國語大學早已將"單一語言人才" 向 "復合型溝通人才" 迭代升級,率先提出 "多語種 +" 辦學戰略,將語言能力與學科知識深度融合。
學校整合原語言研究院與語料庫研究院,成立語言科學研究院,推動語言研究與人工智能、認知神經科學的交叉融合。
這種改革直接融入人才培養體系:學生在掌握54種授課語種之一的基礎上,可通過 "外語+法律"" 外語+金融 ""外語+區域國別研究" 等復合課程,獲得分析國際經貿規則、參與跨國法律談判、解讀區域文化差異的能力。正如校長李巖松所言:"優秀的外語人才從不是只會語言的 ' 傳聲筒 ',而是能依托語言優勢,在跨文化場景中解決實際問題的 ' 戰略溝通者 '。"
在上海外國語大學,語言類專業與法學、金融、新聞傳播等學科的交叉早已超越 "簡單疊加",形成獨具特色的 "新文科" 培養模式。
以 "外語+法學" 為例,上外依托涉外法律人才培養基地,開設國際商事仲裁、跨境投資法律實務等課程,學生不僅需精通英語或小語種,還要掌握WTO規則、國際知識產權法等專業知識,這類人才在涉外律師事務所、跨國企業法務部門的起薪普遍高于傳統語言崗位30%以上;
金融領域中,"英語+金融" 專業學生除學習CFA核心課程,還通過學校與上交所、自貿區金融機構合作的實訓項目,掌握跨境資本流動分析等技能,成為外資銀行、國際投行爭搶的對象;
這種 "語言+專業" 的復合優勢在區域國別研究領域同樣突出。學校建成全球治理與區域國別研究大樓,整合54個語種資源建設多語種數據科學交叉研究中心,培養出能 "用對象國語言解讀當地政策、以國際視野分析區域市場" 的高端人才。
而區域優勢才是上外最大的底氣。上海作為國際經濟、金融、貿易中心,為語言類人才提供了得天獨厚的實踐舞臺。上海外國語大學依托區位優勢,與440多家國際組織、跨國企業建立合作,每年舉辦聯合國機構宣講會等高端活動,學生在校期間即可獲得國際組織實習、跨國企業管培生等機會。
正如上外中文學院學生所言:"在上海,語言能力不再是紙上的語法,而是與世界對話的 ' 實時操作系統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