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財經》新媒體 撰稿人 王婧雅 編輯 | 高素英
手術臺前,醫生透過主控臺的雙目鏡觀察手術情況,顯示屏上,盆腔的立體影像清晰呈現。只需推動操作手柄,機械臂的腕關節開始靈活轉動,猶如為外科醫生配備了“超級外骨骼”指哪打哪,即便是許多傳統手術中難以企及的操作都能通過機器輕松完成。
實現這一看似科幻版操作的正是醫療機器人技術。隨著中國手術機器人進入商業化元年,場景落地紛紛提速。近期,唯精醫療、長木谷、瑞龍外科、敏捷醫療等國產手術機器人相繼獲批上市,加速應用于普外科、泌尿外科、婦科、胸外科等軟組織手術場景中。在越來越多的醫院,復雜手術的重擔正逐步由機器人完成。
事實上,手術機器人之所以成為未來輔助外科手術的重要技術方向之一,原因它能夠幫助醫生實現更精確的操作。我國人口基數大,醫療資源較為緊張,一場手術短則數分鐘,長則數小時,醫生容易因疲勞導致操作失誤,手術機器人的出現恰恰解決了這一難題。
像“外骨骼”一樣的機械臂可濾除醫生手部的抖動,并且能在狹小空間內進行靈活操作,對于血管吻合、神經修復等這類精細的手術來說,能夠減少因操作不精確導致的失誤。與此同時,3D高清視覺系統將手術部位放大數倍,為醫生呈現出清晰、立體的手術視野,讓醫生更準確地辨別組織結構和病變部位,從而避免因視野不清而誤傷周圍組織或器官。
盡管醫療機器人有眾多優勢,但對比海內外,我國的發展進程仍然較為緩慢。自2000年,首款商用機器人問世,歷經20余年發展,全球范圍內達芬奇手術機器人裝機量已超1萬臺,其中過半數分布于美國,4億人口對應超5000臺的規模。反觀我國,2006年引入首臺手術機器人,近20年過去,裝機量僅400多臺。
造成裝機量低迷的原因,一方面在于技術起步晚,另一方面與大環境相關。杭州康基唯精醫療機器人有限公司總經理潘博表示,2018年前,手術機器人屬甲類大型設備,配置證發放權在國家衛健委,一年僅發放十幾張。2018年后雖降為乙類,由省局管理,但“十四五”期間全國配置證總量也僅 500 多張,實際發放400多張,且受醫療反腐等因素影響,發放進度有所延緩。目前,國內首個國產手術機器人于2021年獲證,至今僅五六家國產企業獲證,市場處于起步階段。
與其他行業一樣,手術機器人規模化程度低,意味著成本難以攤薄。目前來看,手術機器人研發、生產和維護成本依然居高不下。
潘博表示,在他們內部,人員規模只有大約150人,近兩三年研發費用高達上億元,而同類公司人員規模往往在三、四百人以上,成本更高。
筆者注意到,目前手術機器人的設備銷售僅是入口,后續耗材與服務才是構成持續收入來源。以達芬奇系統為例,其60%收入來自專用耗材,機械臂等耗材因設計壽命限制需定期更換,高昂價格形成了穩定的收入,這種模式在國產廠商中也得到了延續。
據了解,一臺進口手術機器人約1600萬-1800萬元,國產雖便宜些,也在1200萬- 1400萬元左右。醫院采購壓力大,患者同樣受到了高昂手術費影響。除了手術機器人本身,手術中還涉及到耗材,這致使單次手術患者額外還需要付出約3萬- 6萬元,而這些費用大多需要由患者自費承擔。
只有多方聯動才能解決這一難題。潘博表示,隨著國產機器人技術成熟,政策有望進一步放開,配置證發放量可能增加,市場需求有望快速釋放。相較于國外產品,國產機器人在價格上具優勢,系統價格及耗材費用均低于國外產品,若醫保覆蓋擴大,滲透率有望快速提升,加速國產替代。
他進一步表示,目前,國產廠商正在加速技術迭代,同時也不再局限于國內市場。在技術上,國產手術機器人廠商利用聯合學校、高校、醫院檢測中心、審批中心、政府等產學研資源進一步滿足醫生的實際需求。在市場選擇上,國內廠商正通過歐盟認證打通國際市場,讓出海拓展成為新的增長極。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