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本文內容均引用網絡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請悉知。
明明是個地主,卻成了八路軍的“貴人”。
一個穿著舊棉襖的中年男人,推開門走進來,滿屋子的人都看向他。
他低頭撣了撣帽檐上的雪,坐下時沒發一言,神色平靜得像寒冬臘月的河面。
可誰能想到,就是這個看似不起眼的人,竟靠一己之力,幫楊成武解決了獨立師的燃眉之急。
為什么會這樣呢?
故事還得從1937年的抗戰初期說起。
當時的八路軍,別看打起仗來風風火火,可一到后方,賬本上的空白就讓人頭疼。
蔣介石發的那點軍餉,不是遲遲不到,便是少得可憐。
編制之外的部隊更是連湯都喝不上。
楊成武的獨立團就是這種“編外生”,說是團,其實連普通的士兵伙食都供不上。
可即便這樣,楊成武還是帶著三千來號人,在敵后硬是從日偽手里搶下了七座縣城,隊伍也迅速擴展到了七千人。
兵多了,吃飯成了大問題,武器彈藥更是捉襟見肘。
眼看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都不夠用,楊成武決定,換個思路——靠人。
于是,他召集了淶源城的地主和士紳,想讓這些“有錢人”出點力。
可問題是,這些人能掏多少?他們會掏嗎?彼時,地主的形象可不怎么光彩,剝削、壓迫、盤剝窮人,哪樣都逃不了干系。
可楊成武偏偏不信邪。
他心里清楚,人分好壞,事分輕重。
抗戰是大事,怎么也得試一試。
地主們進了屋,屋里火爐燒得正旺,但氣氛卻涼得很,大家心知肚明,這頓飯不簡單。
楊成武沒有廢話,直接開了口,說了抗戰的形勢,又點明了部隊的困難。
他說得聲情并茂,可地主們卻互相瞧著,誰也不先開口。
這時,那個中年男人站了起來。
大家都看著他,眼里帶著探究。
楊成武也看著他,心里打了個問號——這人是誰?
原來,他叫王莆,五十來歲,穿得寒酸,可卻是淶源一帶最有錢的財主之一。
他出身貧苦,小時候跟著母親討過飯,后來靠著家傳的一點銀子做起生意,硬是靠腦子和眼光拼出了今天的家業。
可光有錢還不夠,王莆的名聲也不差。
他懂得做人,講究情義,甚至還捐過銀元建過學堂。
可這次面對楊成武的請求,他能出多少?
就在眾人等著他表態時,王莆開了口。
他說:“國難當頭,抗戰是大事,我雖不能提刀上陣,但捐點財還是可以的。”說完,他比了個手勢,五根手指頭豎得筆直。
有人忍不住低聲問:“五千?”誰知,王莆搖了搖頭,聲音洪亮:“五萬!”
屋子里頓時炸開了鍋,五萬大洋,這可不是小數目!別看王莆家大業大,這五萬也足夠一大家子人過上幾年好日子了。
可他卻這么干脆地拿出來。
有人想勸他再考慮考慮,可王莆擺了擺手,又補了一句:“不夠的話,還可以再捐。”
這一句話,把其他地主的嘴都堵上了。
有人開始低頭嘀咕,有人心里盤算著自己的底細。
王莆見狀,又加了一把火。
他說:“家國都沒了,還守著錢干什么?與其落到敵人手里,不如用來抗戰。”這番話擲地有聲,連楊成武都沒想到,這個看似低調的財主,竟有這樣的格局。
王莆的帶頭表態,讓現場的氣氛活了起來。
其他財主也紛紛表態,雖然捐得沒他多,但總算也湊了不少。
最終,加上王莆的數目,這次募集的錢糧,解決了獨立師最艱難的一段日子。
后來,王莆又捐了一批錢糧,兩次加起來,數目超過了十萬。
而淶源其他地主士紳的總和,還不及他一個人。
這筆錢不僅救了獨立師,也讓楊成武對地主階層有了新的認識。
他曾經以為,地主就是剝削的代名詞,可王莆的慷慨,讓他明白,關鍵時刻,人心比身份更重要。
靠著這筆錢糧,獨立師挺過了寒冬,接連打退了日軍的多次進攻,還在黃土嶺一戰中擊斃了日軍將領阿部規秀。
至于王莆,他不僅成了楊成武的朋友,還因此被更多人記住。
抗戰勝利后,他的事跡被寫進了楊成武的回憶錄。
有人說,真正的財富,不在于你擁有多少,而在于你愿意付出多少。
(免責聲明)文章描述過程、圖片都來源于網絡,并非時政社會類新聞
王莆的五萬大洋,或許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投資,因為它換來的,不只是八路軍的勝利,還有民族的希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