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作為現代科學起源的科學革命中,笛卡爾無疑是一位極為關鍵的代表性哲學家,其思想對人類的某些思想范式起到了關鍵性的塑造作用。上海市社科規劃優秀課題“笛卡爾的自然哲學及其當代價值研究”(2021BZX004)指出,盡管我們可以根據笛卡爾的心物二元論框架將其哲學劃分為機械論哲學與非機械論哲學,但我們不能將這兩個部分簡單地對應于以物作為研究對象的自然哲學與以非物作為研究對象的人文哲學,因為笛卡爾的自然哲學與其倫理學等思想密切交織在一起。
原文 :《在自然王國中尋找道德與幸福》
作者 |上海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 施璇
圖片 |網絡
心物二元論是笛卡爾哲學的核心主張,其哲學體系可以以此為框架劃分為機械論哲學與非機械論哲學。但是,我們不能將這兩個部分簡單地對應于以物作為研究對象的物理學科與以非物作為研究對象的人文學科。因為,按照這樣的劃分,倫理學作為典型的以人為研究對象的人文學科,與物理學應該是對立的兩種完全不同的學科,但在笛卡爾哲學體系中并非如此。接下來,本文從命運、運氣、德性與幸福這四個概念入手,以“知”為線索,來表明笛卡爾自然哲學與倫理學的交纏。
順應命運:接受已知的自然
笛卡爾倫理學教導人們要順應命運。他宣稱“命運”(Fatalité)是“一種不變的必然”(une Necessité immuable),也可以稱之為“神圣的天意”(la Providence divine)。在他看來,純粹由物體組成的“世界”(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物理世界)完全受不變的、必然的自然規則所控,物體以及自然規則都是上帝意志的產物。因而, “不變的必然”“神圣的天意”就是基本的、普遍的自然法則與真理。這是笛卡爾所謂“命運”的真正含義。
笛卡爾的順應命運的倫理學教導就是主張人們應該遵循自然法則而行事。由于人們在行動上其實也做不出違背自然法則的事情,這一主張強調的是人們應該在心理上順應命運。這里的關鍵點在于勸導人們不要渴望去改變自然法則,而是要理解和接受它們是“不變的必然”。
這個規勸有一個極為關鍵的前提,那就是被視作命運的自然法則與真理必須是已知的。如果人們對此一無所知,那么還談什么遵守或者違背?人們只有先知道那些不變的自然法則,才能在行動與心理上遵循它們。遺憾的是,笛卡爾沒有在任何文本中明確告訴我們不變的、必然的自然法則具體有哪些。在他看來,這些自然法則也許是無窮的,但人們只需要依靠理性就能越來越多地掌握它們。
摒棄運氣:破除無知的幻想
在笛卡爾的哲學中,與“命運”相對的一個概念就是“運氣”。如果人們能夠很好地運用自己的理性,他們就能正確認識這些自然法則,將它們視為真理,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它們被稱為“命運”;反之,如果人們不能很好地運用自己的理性,就會把不變的必然誤認為可以改變的偶然,在這個意義上錯誤地將它們稱為“運氣”。這就是為什么笛卡爾把“命運”與“運氣”視為一對相反的概念,前者是對自然法則的正確認識,而后者則是源自無知的錯誤幻想。
在笛卡爾看來,軟弱的靈魂總是被運氣左右,與之相反,強大的靈魂則不為外物所動。這是因為靈魂軟弱之人無法運用好自己的理性,從而無法認識真理,也看不清真相。他們總是因為無知而幻想自己受到運氣的擺布。他們將自己的一切依賴于外物,變成所謂運氣的玩偶,最終這只會給他們自己帶來惡果。因此,笛卡爾主張人們摒棄所謂運氣的說法,用他的話來說,“我們應當反對運氣”“我們必須完全拒絕這樣一種庸俗的意見,即在我們之外有一種所謂的運氣,它根據自己的喜好致使一些事情發生或不發生”。
而摒棄運氣的關鍵就在于理性與意志,為此,笛卡爾提出了一整套方法來教人培養自己的理性以及強健自己的意志。他相信靈魂強大之人能夠運用好自己的理性,破除關于運氣的幻想,認識到真理,而且運用好自己的意志,聽從并執行理性給出的最佳行動建議,最終擁抱德性從而獲得幸福。
擁抱德性:面向未知的自由
前文提到順應命運的前提是被視作命運的自然法則必須是已知的,那么面對未知的命運,人們又該如何行事呢?在笛卡爾看來,面對未知的命運,一方面,如果情況并不緊迫,那么,人們就應當運用好自己的理性去求知,去認識不變的自然法則并掌握相關知識,這也就是科學的精神。另一方面,如果情況緊迫,必須立刻行動,那么,人們就應當讓自己的意志選擇并執行理性判斷為最好的行動方案。人們如此行事的話,結果“很可能比較好”,還可以使行動主體“擺脫所有的悔恨與后悔”。依據理性的最有可能方案行動從而免于悔恨的思路從笛卡爾發展到康德,一直延續到了羅爾斯,我們在《正義論》中也可以讀到類似的行動指導原則。
這兩種行事方案的關鍵就在于人的自由意志。深受奧古斯丁意志論影響的笛卡爾完全接受“沒有自由意志,人絕不能正當地生活”的觀點。對人而言,唯有意志是無限的、自由的,也唯有出于意志的行動才是自由的行動,只有此時,人才真正是自己的主人。既然只有意志以及出于意志的行動才是自由的,那么也只有它們,才有倫理意義與道德價值,才值得獲得贊揚或者應當遭致責備。笛卡爾的這一主張可以說是康德道德哲學之先聲。
笛卡爾進一步提出,無論理性認識到永恒不變的真理與法則,還是只給出大概率為真的行動意見,人的自由意志都應當聽從理性給出的方案并且激發堅定果決的行動,在笛卡爾看來,這就是德性的本質。
由此可以推論笛卡爾哲學主張道德免于運氣。運氣在古希臘哲學中是一個不可回避的重要議題,納斯鮑姆將古希臘倫理思想的中心議題歸結為“借助理性的支配力量是一個好的人類生活之真善得以擺脫運氣的左右”。威廉斯與內格爾劍鋒所指的康德主義倫理學則是“道德免于運氣”主張的另一方重要代表。從古希臘到康德,對運氣的看法在哲學史上經歷的許多變化發展,笛卡爾的運氣觀是其中的重要一環,深刻影響了包括康德在內的后世哲學家。
追求幸福:由己自主的力量
人始終被動地遭受運氣或命運的擺布,順逆由天;但與此同時,人又寄希望于依靠自己獨有的力量主動掌握自己,不再隨波逐流,拯救人的生存并賦予意義。這一模糊不確定的希望就是人類倫理思想的一項終極關懷,也是西方倫理思想的中心問題之一。先賢們自古就在“追求人的幸福”這個主題下發展出各種各樣的理論,努力找出人類掌握人生的力量。古希臘倫理思想主要將希望寄托在人類理性之上,中世紀基督教思想又將人的自由意志引入,笛卡爾繼承兩者,將理性與意志作為人類擺脫命運支配的自主力量,在此基礎上形成一套自己的幸福論思想。
“幸福”在古希臘思想中意味著好的生活,在亞里士多德哲學中是一種動態現實。而笛卡爾則將幸福的含義轉變為人的一種獨特的內心感受,即滿足感,用他的話來說就是“心靈的完全滿足以及內心的滿意”。
笛卡爾給我們展現出兩種幸福——由命的幸福與由己的幸福。盡管他承認運氣對幸福有影響,但他反復強調唯有由己的幸福才是真正的幸福,是人類唯一值得追尋的幸福。這也給笛卡爾摒棄運氣的主張增添一層含義,那就是不要去期待所謂運氣帶來的幸福,真正的幸福完全取決于自己。他進一步提出,以理性順應命運并以意志擁抱德性是掌握真正幸福的力量所在。
綜上所述,笛卡爾的這套學說清楚地表明其機械論自然哲學與其非機械論的倫理學不但融貫一致,而且密不可分。笛卡爾的哲學延續了自古希臘以來的哲學雄心——追求人的理性自足性從而消除運氣的不確定性的影響。他繼承了柏拉圖等古希臘思想家對徹底自足的人類理性生活的堅持,又吸納了奧古斯丁等中世紀神學家對自由意志及其重要性的認可,再添加上自己獨特的機械論自然哲學的構想。經過這樣一番理論改造后,笛卡爾宣布人人皆有自主理性與自由意志,并許諾了一個不受運氣侵擾的自然王國,在那片土地上,擁有自由意志的理性存在者們可以僅僅憑借自己的心靈就能擺脫運氣的掌控而成為自己的主人,也只有在這片土地上才有道德可言。由此,笛卡爾讓擁有自由意志的理性存在者化身為自己人生的拯救者,讓他們能夠僅僅依靠自己的心靈在自然王國的土地上構建起一座建立在確定性基石上的科學知識大廈作為唯一的安全庇護所,幫助人類抵擋所謂運氣帶來的狂風暴雨,哲學也就成了拯救人類不確定生活的可靠科學。
文章為社會科學報“思想工坊”融媒體原創出品,原載于社會科學報第1952期第5版,未經允許禁止轉載,文中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報立場。
本期責編:潘 顏
《社會科學報》2025年征訂
點擊下方圖片網上訂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