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條深一度-深度閱讀計劃#
首先得說——這是一個“個人觀點”。不算是標題黨,但大家且聽W君細說。
接著得說一下讀書的態度,一直以來W君對“讀書”這件事是有一點涇渭分明的原則的,一本閑書無論它是小說、散文、傳記、詩歌,無論有多少錯誤但那么怕只有一句話一個觀點能讓人得到啟迪那么這本書就值回了書價以及閱讀這本書所花費的時間。而一本專業書則是需要完全通讀不能有一點疑惑否則就對不起對這本書的付出,但如果能從一本專業書中找到作者的疏忽錯誤并理解作者到底是怎么錯的那這本書的價值對于W君來說就很高了。
個人很喜歡看劉慈欣的小說,尤為喜歡《山》,這本書所構建的想象是“當不同文明的起點不同會有不同的命運”,在W君看來要比“黑暗森林”精彩的多。所以對劉慈欣是很棒的科幻小說家這件事也是舉雙手雙腳贊成的。
不過,那么今天為什么要寫這個主題呢?原因在這里:
最近看到一張圖,說的是2035年你正在太平洋上執行任務,開著量產版的六代機,突然想起了前輩推薦的那本《全頻帶阻塞干擾》——配圖是一臉興奮的飛行員表情,背后是某種模糊的戰機剪影,氣氛輕松、科技感十足。
我當時一笑,但笑完后只剩下一種強烈的違和感——原來大劉的小說真的已經被人們當成“預言書”來使用了。
要知道,科幻和科技是兩種完全不相關的東西。其中的差距相當于一盤西紅柿炒雞蛋和一臺拖拉機之間的差距。
我們在評價一盤炒得好的西紅柿炒雞蛋的時候往往會說“紅是紅、黃是黃,好漂亮”,看到這個拖拉機的時候你也可以說是“嚯~紅是紅、黃是黃的,好漂亮”,但凡是有點智商的人都不覺得它們是同一種東西。
所謂的“全頻帶干擾”其實就是這樣的一坨“屎黃屎黃”的偽科學,但還真有人當真!
簡單的說下“全頻帶干擾”為什么是偽科學:從物理層面說,全頻帶干擾意味著干擾方要在極寬的頻率范圍內發射強功率電磁波,覆蓋從長波、短波、VHF、UHF、毫米波到激光通信甚至潛在的量子通信載體。這不是發個“吼”的問題,而是得每種頻段都單獨“對癥下藥”,設備體積、能耗、天線設計全都不是一句“架個發射器”能解決的。
小說中的“洪水系統”從3KHz干擾到30GHz。這個是有來源的,看圖:
這基本上是涵蓋了我們無線電應該用的絕大部分頻率,但是一個電廠工人或許沒有見過雷達,這就和農民幻想皇帝是用金鋤頭耕地一樣的感覺了。
你以為的雷達都是這樣的,
或許還有這樣的:
但很難知道雷達還有這樣的:
這是AN/FPS-95雷達,每根天線長度達到620米,由13-59米的中間梁柱支撐,下面的金屬網形成一個巨大的天線反射罩。
為什么要把天線做得這么大?AN/FPS-95是一款超視距雷達,工作在高頻(HF)頻段(3-30 MHz),對應波長范圍為10-100米。天線的尺寸通常需要與波長成正比,以確保高效的信號發射和接收。AN/FPS-95的天線長度達到620米,正是為了匹配其低頻段(HF)的長波長需求。巨大的金屬網反射罩則用于聚焦電磁波,形成方向性更強的波束,從而提高探測距離和精度。
而且18組對數周期天線(log-periodic antennas)組成的探測系統,每組天線由多個長達數十米的振子構成,覆蓋寬頻帶(6-40 MHz)。這種設計需要巨大的物理空間來容納天線陣列和反射罩,以實現遠距離探測。
正因為標準尺寸的HF雷達很大,也就讓這種雷達有著高達3700公里的探測距離。現在戰場上有小型的HF雷達,例如PPE PGSR-3i,大約只有30公斤重量。
和79年的AN/FPS-95這種龐然大物比起來就是九牛的一根毛了,但是對大型車輛的探測距離只有40公里,對于普通車輛的探測距離為25公里,對于人員的探測距離只有10公里,也是探測距離比起來也是九牛的一根毛了。
討論技術的前提是要原因,都是HF雷達為什么有的作用距離達到幾千公里,為什么有的作用距離只有幾十公里,這就在于雷達的功率和天線的耦合度了。
先說功率,AN/FPS-95需要耗費10兆瓦的電力驅動,這是什么概念?相當于一個可以供應一個中等城市的用電規模的發電廠全天運轉的輸出。PPE PGSR-3i則可以依靠一套電池組連續工作數個小時。它的功耗不過幾百瓦,屬于背著走的“小家電”級別。
再說天線匹配的耦合度問題,你以為AN/FPS-95是因為英國人好大喜功非得修成這么大嗎?AN/FPS-95這么大純屬被逼無奈!
天線的長度、形狀、排列方式,直接決定了它和電磁波之間的“耦合效率”——也就是電能轉成電磁波、再從天線發出去時的“利用率”到底有多高。匹配不好,你功率再大也白搭,全燒在天線電阻和反射損耗上了。一個小短天線試圖發HF波段(10–100米波長)的信號,那就像用牙簽打高爾夫球——不是力氣問題,是根本使不上勁。
這也是為什么AN/FPS-95必須拉出620米的陣列——它要工作在3–30MHz之間,波長最大100米,天線必須足夠大、足夠“相控”、足夠“聚焦”才能把電磁波有效發射出去。你不給它10兆瓦電力,它連個天氣預報都干不了。
你要效率,就得頻率和天線尺寸匹配;你要多頻共發,那就得多套系統分別匹配,然后你功率還得“分賬”。這就等于:你不是做一個雷達,你是在建一個多雷達并行協同的天線矩陣城堡。
所以目前的大型雷達都是巨型建筑物,并且還是電老虎。
其實這件事如果在科研的領域來講就是,G:天線增益、η:天線效率、A:天線的物理孔徑面積、λ:工作波長(米)。簡單的說就是在輸入功率一定的前提下天線的無力孔徑越大效率越高、波長越長效率越低。
所以,看這個表大家應該就明白為什么現在的飛機、軍艦、導彈上的雷達都集中在L、S、C波段了吧原因就在于λ相對較小可以在較小的天線的物理孔徑面積(A)上取得相對夠用的效率。
說回來“全頻帶阻塞干擾”,小說里面是得有什么樣的天線、什么樣的能源供給才能真的做到“洪水系統”從3KHz干擾到30GHz的壯舉呢?這根本不是人類科技,甚至說不是咱們這個物理宇宙中的科技。而這一切高科技就集中在一輛裝甲車中……畢竟跨越了12個數量級的頻率跨度如果能搞成,那么這個國家的科技水平早就“遙遙領先”了。領先到什么程度呢?如果地球人類文明是0.7級文明,那么能做出這個干擾器的文明將至少是3級別文明。為什么這樣說?
無限寶石貌似就是三級文明的產物吧?
干擾3kHz到30GHz的全頻段信號,至少需要數以億計的發射單元,每個都針對不同頻段精密耦合,協同工作。而三級文明不但不覺得這麻煩,甚至還能做到——用引力波調諧電磁波長,直接“在物理常數層面”修改你想覆蓋的頻譜。至于能量怎么來?人類還在研究核聚變時,三級文明可能直接從銀河中心黑洞的吸積盤中抽取超臨界等離子體,構建穩定的中微子驅動子空間能量中繼系統,給每個干擾單元實時供能。別說10兆瓦、10吉瓦,他們單位功率起步就是每秒一個太陽閃焰級。至于天線陣列問題,地球人還在絞盡腦汁塞進裝甲車,三級文明工程師直接用分子鍵構建分形天線場,可自適應展開到數千公里尺度,在行星表面“隱形”展開,全頻同步,帶有實時相位調節能力。
當然了,上面這段也是“屎黃屎黃”的科幻,和咱們要批評的東西同出一轍。
如果不考慮可行性還真多假定實現了“全頻帶阻塞干擾”技術,那么科技水平依然要超過未來幾百年。那還打什么仗啊?有了newB的技術我們就可以輕易的碾壓敵人——這依舊是農民認為皇帝用金鋤頭耕地的認知。
說個樂子,前幾天頭條上有個哥們討論“省穿”,說的是咱們的一個省穿越到二戰能不能打贏美國。W君的想法就比較脫韁了,任何一個省穿到二戰,都不需要打仗,讓美子可以提前80年理解啥叫Made in China,瘋狂傾銷干穿對方經濟體系不好嗎?都是文明人干嘛打打殺殺?
不過,說到底,這其實才是今天最該批評的部分——不是劉慈欣,也不是小說,而是我們這個時代里那種對科技的懶惰想象。
現在的很多人早就不是在“讀科幻”,而是在“拿科幻當科技”。他們不分幻想與原理,不分物理與敘事,動不動就把一篇小說當成未來作戰指南,把一段想象當成戰略藍圖。
這不是閱讀能力的問題,這是整個社會對科技認知的嚴重下滑。我們失去了“懷疑”的能力,卻多了“膜拜”的熱情;我們不問“可不可行”,只看“燃不燃”;我們不追求技術細節,而是沉迷情節高潮。
這恰恰是《大劉的一系列科幻小說,嚴重的拉低了民眾對科技的認知》這句話的真意——不是怪他寫得太幻想,而是提醒大家:你讀得太當真了。
人們卻將劉慈欣的科幻當科技藍圖,誤以為“燃”就是“真”。這不是閱讀問題,而是科技認知的退化:不問物理原理,只追劇情高潮;不求驗證細節,只膜拜“遙遙領先”。科幻是想象的藝術,非科學的指南。
幻想當然重要,但科幻不該是遮住現實常識的幻燈片。當全頻帶干擾被當成實戰武器,當裝甲車里能塞下一個宇宙級工程系統的時候,W君只能說一句:這不是你認知的勝利,這是現實的退化。
那為啥大劉的科幻小說里面有那么多“科幻”內容呢?寫到某個情節推動不下去了,就冒出一個科幻構想來推動劇情,這個技能在莎士比亞時期就有了,叫做“天降之神”。所以說看科幻小說還真不如找本懸疑小說來看,至少能動動腦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