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香盈巷
作者: 冰溪洋
寅時的露水還在葉子上打滾,菜市場早被三輪車的轱轆聲碾醒了。"葉把子來咯——"老農用我們這兒特有的調子吆喝著,箬葉堆在車斗里,像剛從山里薅下來的綠云,葉尖還凝著深山里的晨霧。他布滿老繭的手捏著秧草,三繞兩繞就系出個俏皮的蝴蝶結。電子秤綠光一閃,照見葉片上細密的蟲蛀孔,像誰用針扎出的微型星空。撕葉聲沙沙地漫開,驚飛了檐下打盹的麻雀,翅膀撲扇起的風里,都是箬葉的清香。
我忽然想起小時候,祖母也是這樣,天不亮就挎著竹籃往菜市趕,說早市的葉子掛著露水,包出來的粽子才有靈氣。那年她總把挑剩的碎葉攢起來,塞進我的枕頭套,說能驅蚊蟲、保好夢。如今想來,那枕間的艾草香,或許就是我最早記住的端午味道。
七歲的盲童跪坐在中藥鋪門口的小板凳上,鼻尖一聳一聳地分揀"端午十二香"。"這是艾草,涼颼颼的!"他把帶著絨毛的葉片往臉頰上蹭,"這個是藿香,聞著像祖母腌的咸菜壇子!"巳時的陽光把門檻曬得發燙,支起的銅藥碾"咕嚕咕嚕"轉個不停,菖蒲根在碾槽里碎成翡翠色的沙。老板娘不再舉著手機直播,只是低頭用彩線穿梭,將碾好的香料裹進錦緞。艾草煙打著旋兒往上飄,在窗欞間織出半透明的紗。白發老藥師慢悠悠往銅碾里添料,藥香混著晨光,把整條老街都染得沉靜。
未時的社區養老中心飄滿粽香,蒸籠白汽在玻璃窗凝成水珠,順著玻璃蜿蜒成河。包粽大賽正熱鬧,退伍老兵抖開麻繩,三兩下就把粽子捆得方方正正:"當年疊軍被的法子,包'坦克粽'正合適!"歸國的阿姨掏出藍紫色的蝶豆花,邊煮水邊念叨:"在南洋,我們就用這染粽,圖個新鮮!"戴眼鏡的程序員欲言又止,最終放下了卡尺,學著老先生的樣子,笨拙地折起粽葉。穿唐裝的老先生笑著搖頭:"包粽子哪用算公式,得用心!"話音剛落,他手里的三角粽"啪嗒"散了架,逗得滿屋子人笑出了眼淚。
我蹲在角落,學著祖母當年的手法折粽葉,可怎么也包不出她那種緊實的模樣。恍惚間,仿佛又聽見她念叨:"粽繩要繞三圈,一圈系平安,一圈系福氣,一圈系著歸家的心。"那時總嫌她啰嗦,如今卻連這份啰嗦,也成了心底最柔軟的念想。
戌時的老城墻下,艾草香混著晚風往人鼻子里鉆。孩子們舉著艾梗在地上拼圖案,這兒一根那兒一根,倒真像把銀河拆了鋪在地上。退休的老教師拿著激光筆,邊指星星邊講:"看,那是天樞星,老輩人端午就愛對著它許愿。"小孫子突然插話:"現在都用手機許愿啦!"爺孫倆的對話惹得大家直樂。不知哪來的流浪貓群,聞著香味湊過來,竟蹲成了條毛茸茸的"龍舟",幽綠的貓瞳在暮色里忽閃,像撒落人間的星辰。尾巴還一搖一擺,惹得孩子們追著貓喊:"加油!加油!"
日頭從東街晃到西街,艾草香裹著糯米香,把整條巷子都泡得軟軟的。老板娘把最后一個香囊塞給盲童;程序員跟著老先生學會了裹三角粽;孩子們把艾梗拼成的銀河,仔細裝進玻璃瓶。我走在回家的路上,看著熟悉的街巷,忽然覺得,端午不只是個節,是老銅藥碾磨出來的光陰,是掌心殘留的粽葉清香,是每個人心里都揣著的、熱乎乎的念想。當科技的光撞上艾草的煙,那些變與不變的故事,還在巷子里,一天又一天地生長。
就像祖母教我包粽子時說的,只要心里記著,傳統就不會散——而這艾草的香,早就在歲月里,浸透了我們的骨血。
作者簡介:冰溪洋(系筆名),原名楊錫冰,河南信陽商城人,娛評人、資深博主,曾榮獲責任中國——人民網2011年度、2012年度十大社會責任博客,人民網2014年度十大微博網友;央視網2011年度最具影響力精英博主獎、2012年度十大人氣草根博主獎、2013年度十大草根名博;河南日報社頂端新聞2024年度頂端文學十佳散文創作者、2024頂端人氣創作者TOP100;入圍“博客十年——影響中國百名博客評選”200名單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