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女性是住區中的核心主體之一,但長期由男性控制的城市規劃和建設,忽視了女性的差異化需求,存在安全性缺失、空間品質低下、針對性設計匱乏等問題,影響女性在住區中的居住體驗。因此,從女性視角出發研究住區空間,構建“女性友好”的人性化住區環境,是城市“以人為本”的重要體現。通過對女性視角的特征解析,將研究聚焦于性別差異帶來的感受差異,基于北京市朝陽區三個住區的實證調研,借助扎根理論的數據處理方法,探討女性對既有住區空間滿意度的影響因素,得到設施配備、日常活動、公共服務與社區治理四方面因素。其中,設施配備方面的基礎設施與安保設施影響女性自身安全感,日常活動方面的鄰里社交、娛樂活動及公共服務方面的教育服務與交通服務會影響女性日常生活的獲得感,而社區治理方面的物業維護管理與女性監管參與影響女性對社區的認同感。因此,從女性視角出發,聚焦女性居民在住區生活的安全感、獲得感與認同感,提出三類優化建議,以期在“女性友好”城市的倡導下,為營造具有人文關懷的居住環境,促進兩性生存狀況的改善提供一定的借鑒。
本文字數:7407字
閱讀時間:23分鐘
作者 | 郝文綺、趙之楓、張建
北京工業大學
關鍵詞
女性友好;住區;扎根理論;滿意度
#1
引 言
聯合國《2020年世界城市報告》指出:只有當城市努力改善婦女的權利、參與、決策和獲得服務的機會,才能實現包容、公平和繁榮,城市世界中的性別平等是所有人的進步。
近年來,女性的社會地位持續提升,女性對城市的參與度也逐步增強,在住區中的主體地位不斷凸顯。女性在住區中的生活體驗不僅反映出城市“以人為本”的發展狀態,還反映出社區“精細化”治理的程度。已有研究表明,女性在住區中存在性別需求差異被忽略[1]、空間安全隱患[2]、交通出行不便[3]等問題,居住品質有待提升。因此,女性在住區中的居住滿意度亟需被關注。
我國規劃領域對于女性議題的相關研究起步于20世紀90年代,經歷了“將女性視為弱勢群體的空間設計”“追求性別平等的相同空間”到“尊重性別差異的平等空間”,從尖銳的社會性別矛盾問題轉向更加多元化的理論框架,剖析和解釋女性在日常生活中面臨的空間困境和潛在的空間權利不平等問題[4],涵蓋了城市規劃理念[5]、城市交通[6]、公共設施[7]、基礎設施[8]、景觀設計[9]等方面,成果較為豐富。而現有與女性相關的住區研究中,多從老幼群體適宜的住區空間出發[10],更注重弱勢群體視角而忽略性別視角,且大多針對局部的住區空間,例如居住空間[11]、公共空間[2]、綠地空間[12]等,側重于特定空間中的特定女性人群,忽略了性別差異造成的不同空間使用需求,缺乏對住區空間建成環境的整體考量。相較而言,現有住區研究對女性群體的居住體驗關注不多,對空間中的女性獨特需求與潛在性別偏見挖掘不深入,對女性在住區中的空間感受及空間行為背后的原因研究不透徹。因此,從女性視角研究住區空間,剖析女性視角特征,了解性別差異帶來的不同空間感受,分析女性潛在的空間需求,提升女性對住區空間的滿意度,是構建“女性友好”社區,建設“以人為本”城市須應對的挑戰。
基于此,本文通過對女性視角特征的剖析,將研究更聚焦于性別特質導致的潛在不平等與女性困境,通過實證調查,借助扎根理論的數據處理方法,采用“滿意度”評估方式,選取了3個不同類型的住區研究單元,以其中的女性居民為研究對象,探討她們對現有居住環境的滿意度,從城鄉規劃學科視角,為城市女性營造具有人文關懷的居住環境,為促進兩性生存狀況的改善及社會和諧發展提供理論借鑒。
#2
“女性視角”特征解析
2.1女性社會身份的多元性
女性在社會中往往被賦予了多重身份和責任,除自我外,她們還是母親、女兒、妻子等不同角色,這些身份與責任使她們了解家庭中其他成員的需求,甚至由于女性天生的共情力,她會比兒童、老人更了解他們自身的需要。但在社會賦予女性的多重身份外,女性往往會忽略自身的需求。因此,要挖掘女性潛在的真實需求,不使女性社會身份的多元性掩蓋女性自身的獨特性。同時,如果住區空間對女性是友好的,那么住區對于其他人也會更友好。
2.2女性環境感知的敏感性
女性由于生理和心理上的敏感性,對于環境的感知更多是一種主觀的氛圍感受,而不是物質空間的客觀量化。例如在沒有安全感的空間中,女性會有恐懼、擔憂等負面情緒與心理感受。但對安全空間的定義,往往是基于經驗與客觀事實,對空間中發生危險事件的可能性與概率的統計。一般來說,女性環境感知良好的空間,其物質空間的客觀狀態往往也較好,但好的物質空間并不一定帶給女性良好的環境感受。因此,我們不僅要關注物質空間的實體,更要關注物質空間營造出的空間氛圍對女性感受的影響。
2.3女性空間活動的差異性
原有規劃認為普遍化、同一化的設計能夠帶來相同的住區空間體驗,平等惠及男性與女性。但實際上,相較于男性,女性由于家庭與工作的雙重負擔,活動時間更瑣碎,活動類型更復雜,女性更習慣于休閑安靜地活動,以及小面積、近距離的活動空間。既有住區的活動空間缺乏對女性活動的針對性考慮,有著表面上平等的使用權,但實際的使用度卻并不平等。因此性別平等的空間,應使每個人都受到重視,每個人都得到考慮,它不應該是相同的空間,而是有差別的平等空間。
2.4女性自我意識的受動性
由于長久以來的倫理及文化教育環境,女性會潛意識成為“依附者”角色,很少在社區管理、制度提議上主動發聲。雖然新一代的女性普遍具有較強的女性意識,對性別平等的敏感度增強,但“麻煩”“事兒多”等性別偏見詞匯,依舊會束縛女性群體的意見提出。同時,女性明明具有更強的洞察力與共情性去了解周邊人的需求,為社區治理創新提供更加人性化的建議,但反饋結果無效、發聲路徑堵塞、輿論環境極化等負面因素,都進一步抑制了女性需求的表達。
#3
研究設計
通過對“女性視角”的特征分析,將研究更聚焦于性別特質導致的潛在不平等與女性困境,運用扎根理論研究影響女性住區滿意度的因素,并探討相關因素是如何通過影響女性感受,進而影響其在住區中的滿意度。
3.1調研設計
據已有數據統計,2023年,全國30個重點城市整體女性購房占比在47%左右,且逐年提升。在2021年,一線城市的女性購房占比就升至48.79%[1]。北京市朝陽區,作為北京市女性人口最多,且住房市場活躍的中心城區,具有典型代表性。因此,選取北京市朝陽區的住區作為預調研區域。通過實地考察,對在住區內居住的女性居民進行訪談,以及通過網絡收集政府的相關政策文件、新聞稿、統計年鑒等,獲取研究對象的一手資料。
為方便數據統計與整理,研究以住區為單元,選取了百環家園、平樂園、禧福匯三個住區作為深度訪談的樣本區。三小區都位于朝陽區,地理區位較好,但住區類型不同,在住房類型、建成年代、居住人群等方面均有差異,基本涵蓋了常見的住區類型與不同的女性群體(表1)。
表1 研究住區
3.2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質性研究的思路,嘗試基于扎根理論研究女性對既有住區空間滿意度的影響因素。扎根理論是運用編碼歸納方法對樣本數據進行分析的理論,即在研究前不提出任何理論假設,僅基于扎根經驗數據,通過嚴謹、規范的分析流程,從質性資料中生成理論的一種方法[13]。
該方法克服了一般定性研究缺乏規范流程指導、結論說服力不強等問題,同時也避免了研究定見造成的主觀干擾,是一種典型的自下而上的研究方法[14]。由于理論體系較為成熟且操作方法簡便,近年來被引入城市規劃研究范疇,促進了相關領域的發展。
3.3數據收集與處理
按照理論飽和原則開展深度訪談,首先選取一個研究單元(住區),隨機對單元內的研究對象進行深度訪談,將訪談文本進行編碼分析,再根據分析結果對下一個研究單元進行訪談調研,直到不再出現新的概念即停止訪談。三個研究單元總計調研52人次,根據前文對女性視角的剖析,重點了解調研對象的基本信息、住區空間中的日常活動、滿意度情況及空間需求等,單次訪談持續15~20分鐘,在征得訪談對象同意后對訪談內容進行錄音(表2)。對訪談錄音進行轉錄與整理,最終形成五萬余字的文檔。
表2 訪談目的與主要內容
#4
女性視角下既有住區空間滿意度影響因素分析
4.1開放性編碼階段
開放式編碼是對原始訪談數據進行重新組合、歸類,得到初始概念,并發現初始范疇的一個譯碼過程。本研究梳理了女性對于住區空間滿意度相關度較高的7306條原始語句,考慮到樣本數量相對較多且存在交叉,研究對這些原始語句進行再歸納,共計形成371條原始語句和初始概念,剔除前后矛盾與重復的初始概念,最后形成13個初始范疇(表3)。
表3 開放式編碼表
4.2主軸編碼階段
本階段,充分理解研究對象,在此基礎上深度分析范疇的屬性,通過資料分析、信息整理,梳理不同范疇間的邏輯關系,最終歸納形成由“設施配備、日常活動、公共服務與社區治理”構成的四個主范疇(表4)。
表4 主范疇與對應范疇之間的對應關系
4.3選擇性編碼階段
基于以上兩階段的研究,確定“女性視角下住區空間滿意度”為核心范疇。圍繞核心范疇,形成“設施配備、日常活動、公共服務與社區治理”四個維度的主范疇,依托范疇之間內在的邏輯關系,構建女性視角下既有住區空間滿意度影響因素概念模型(圖1)。
模型的主要內涵:女性對于住區空間的滿意度主要涵蓋設施配備、日常活動、公共服務與社區治理四個維度的主范疇,設施配備是女性自身安全感的基本保障,日常活動構建女性社交關系,公共服務便捷女性生活,兩者共同影響女性的生活獲得感,社區治理則影響女性的社區認同感。其中,安全感是所有感受的基礎,女性安全感缺失時無法進行其他活動,而生活的獲得感與社區的認同感相輔相成,當女性在住區中歸屬感強、生活便利,她們會更加珍惜和愛護自己的住區,積極地參與到社區的各項活動中,對社區的認同感和責任感也更強。而當居民對社區有強烈的認同感,參與到社區共治中時,他們會更容易獲得所需的資源和支持,去提升社區的基礎設施,最終形成良好的循環。女性居民在住區中的總體感受,可以反映出其在住區中的生活質量,最終影響女性對于住區空間的滿意度。
圖1 女性視角下既有住區空間滿意度影響因素概念模型
設施配備類因素影響女性日常生活的自身安全感。綜合女性對于住區空間的滿意度評價發現,照明燈光明暗、監控設施是否正常、小區門禁安保人性化與否、交通設施是否便利等是女性普遍認為最影響其滿意度的因素。平樂園小區內緊鄰幼兒園與小學的交叉路口,在工作日的上下學期間會出現擁堵混亂等交通安全問題;離主干道較遠的小區邊緣支路,由于通行行人較少,道路較窄且路燈較暗,會讓女性居民感到不安全。百環家園的女性居民認為小區門禁形同虛設,外來人員混雜,會使女性在日常生活中更加警惕。禧福匯小區采用封閉式管理,單元門門口有門禁和攝像頭,女性居民認為安全感較強,但停車位數量較少,早晚高峰影響安全。同時平樂園小區與禧福匯小區的女性居民都有提到,帶孩子、老人活動時,希望有更多考慮到弱勢群體需求的設施,例如扶手、座椅、公共廁所等。
日常活動類因素通過影響女性的社交活動與鄰里關系,影響女性的生活獲得感。綜合女性對于住區空間的滿意度評價發現,充足的活動場地、良好的綠地景觀、豐富的娛樂活動、和睦的鄰里關系是影響女性滿意度的主要因素。散步、聊天、陪孩子玩耍是三個住區中女性最常選擇的活動方式,部分老年女性還會有唱歌、廣場舞等娛樂活動。日照充足、場地平整、植被綠化是最影響女性選擇活動空間的因素,同時老年人要比年輕人更注重鄰里社交氛圍,而年輕群體認為自身體感舒適度比社交更重要,反映整體社區氛圍并不熟絡。平樂園小區內有三個宅間綠地廣場,東側為公園,南側有沿河步道,活動空間豐富。百環家園內有東西兩處中心綠地,西區中心綠地內有籃球場、乒乓球臺等體育設施,東區則更多地配備了健身器材、兒童娛樂設施等,女性居民對活動場地基本滿意,但普遍更愿意選擇西區的中心綠地進行活動,不常使用籃球場、乒乓球臺。禧福匯小區居民對小區內的景觀綠化滿意度很高,認為日常散步環境舒適,同時有專門的兒童活動場地,方便孩子玩耍。
公共服務類因素通過影響女性的居住便捷性與家庭生活品質,影響女性的生活獲得感。綜合女性對于住區空間的滿意度評價發現,教育機構、超市、交通場站、醫療機構、對女性來說是最重要的公共服務。由于區位優勢,三小區周邊公共服務設施齊全,女性步行15分鐘內均可到達,女性居民滿意度均較高。而在進一步詢問時,女性普遍提到孩子教育與交通出行問題,平樂園小區內就有小學與幼兒園,不少女性居民表示小區對口學校好是買房的重要原因。同時女性對公共交通需求更大,一方面北京搖號困難,基本每個家庭最多只有一輛車,而男性通勤距離更遠,因此汽車基本上是男性使用,另一方面女性日常生活中的活動更多更復雜,接送孩子、買菜、取快遞等日常活動,自行車、電動車或公共交通更方便,停車成本更低。因此,更便利的出行工具與出行方式將有助于女性完成生活中的大小事宜。
社區治理類因素影響女性在住區中的社區認同感。綜合女性對于住區空間的滿意度評價,發現物業的維護管理情況是女性認為最重要的因素,好的物業管理,決定了后續社區文化建設的質量與參與度,也決定了女性參與社區治理的路徑是否通暢。三個住區中,禧福匯小區每棟樓都有對應管家,物業負責,因此居民對物業管理情況認可度最高,而百環家園小區的居民反映小區公共區域的綠化、道路基本無人維護,垃圾堆放區域臟亂差,物業管理失職,居民對物業的滿意度低。而在文化建設方面,禧福匯小區的居民表示聽說過但很少參與,其他兩個住區中的女性居民基本沒有了解。三個住區的女性居民都很少為住區管理提過建議,提出過意見的女性也表示沒有回應,但大家普遍認為鼓勵女性參與社區管理是非常有必要的,說明現代女性普遍都有了較強的權利意識,認可女性參與社區事務的重要性與必要性,但并沒有良好的機制使她們參與到社區事務的提議與管理中。
4.4分析結論
實證研究表明,三個住區中,禧福匯小區與平樂園小區女性居民對空間的滿意度處于中等偏上水平,而百環家園女性居民的滿意度處于中等偏下水平。禧福匯小區女性居民滿意度相對較低的因素有基礎設施中的停車設施、社區文化氛圍及女性參與治理程度不足,但總體滿意度較高。平樂園小區女性居民滿意度相對較低的因素包括福利設施中兒童設施與適老設施不足、鄰里社交中鄰里活動較少及女性參與治理時存在障礙。影響百環家園女性居民滿意度的主要因素包括安保設施形同虛設、居住人群混雜導致鄰里氛圍不好以及物業管理能力差、不負責任等。將三個研究單元進行對比可發現,三類住區最明顯的差異在基礎設施、鄰里社交及物業管理三方面,也表明這是女性共性認為最影響住區空間滿意度的主要因素。
#5
女性視角下住區空間滿意度提升建議
5.1完善場所設施配置體系,保障女性安全感
對女性安全感影響最大的是住區中的設施配備,尤其是照明設施、安保設施,尤其在夜晚,光照不充分、行人較少、寂靜的空間會成為女性想要回避的“安全盲區”,這類空間容易出現在住區邊緣道路、遮擋度較高的綠地中。因此保障女性安全感的空間應有良好的照明、監控的覆蓋,可以通過增設自助販賣機、放置座椅等方式改善流線,增加空間人流量,保障路燈的明亮度與正常使用,并在明亮處配備監控設施或安保崗等,張貼“監控覆蓋”的標識,保障空間的活躍度與視線可達。同時考慮到不同女性群體的差異化需求,如在視野開闊的場地增加兒童友好設施,并為照看兒童的女性,提供休憩設施、母嬰用品放置處等,在步道旁等空間不活躍處設置棋牌桌等,為老年女性提供打牌、聊天等的集聚娛樂活動場所,同時也能起到街道監視作用。
5.2增強住區綜合服務能力,提升女性獲得感
女性在住區中的獲得感一方面來源于活動社交的愉悅度,另一方面則是日常生活的便利性。女性居民喜歡運動量小、有節奏感、有社交性的活動,可以增設羽毛球場、乒乓球場等女性參與度較高的活動設施,鋪設小面積的橡膠場地,滿足女性跳繩、跳操等運動需要,可以建設活動中心,開展娛樂、學習、文藝等鄰里活動,并組織活動社群發布相關活動信息,號召更多女性參與社區活動,增強社區凝聚力與歸屬感。同時,女性希望能便捷快速地完成孩子接送、日用品購買、鄰里社交等活動。因此社區周邊要配備更齊全的公服設施,可以在樓下設立一些蔬菜水果、生活用品的自助販賣機。在出行方式上,要為女性使用公共交通、自行車等提供便利,因此社區道路要盡量使人行道和車行道分離,主干路兩旁空出1米-1.5米的空間少鋪設減速帶,方便騎行的居民。
5.3完善社區長效共治機制,促進女性認同感
建設女性友好的住區,需要女性成員的積極參與。首先要完善物業的管理規章制度,明確各部門和崗位的職責,可以利用現代科技手段,提升管理的智能化和自動化水平。其次要增強與居民的溝通,加強管理人員的性別意識,規劃設計部門、業主委員會征求意見時, 應適當注意性別參與比例, 發揮女性在空間優化、人居環境提升等方面特有的性別角色和性別特質優勢。最后,通過宣傳、科普和線下活動等形式提升女性對社區建設的參與意識,加強女性對社區的歸屬感和責任感,增加業主委員會中女性成員數量,鼓勵女性參與社區服務,強化女性的監管權,形成女性掌握核心話語權的社區自治組織,通過“以女性服務于女性”的思想,為城市、社區的空間治理提出有效的建議。
#6
結語
性別平等的空間,不是相同的空間,而是有差別的平等空間。女性與居住空間的關系不僅是衡量女性自身生活狀況的重要維度,也反映出居住空間隨社會進步的程度。本文以城市中的既有住區為研究區域,以扎根理論構建邏輯為樣本數據的分析方法,傾聽女性對于住區空間的核心訴求,探討影響其居住滿意度的環境因素,以期通過構建具有人文關懷、尊重性別差異的美好住區。同時,研究認為,不同的年齡段的女性居民對住區有著不同認知,也會對居住滿意度產生一定影響。因此,在后續研究中,有必要針對“不同年齡段女性對住區空間需求”等維度,開展女性住區空間滿意度影響因素的進一步探討。
參考文獻(向下滑動查看)
[1] 秦紅嶺.走向空間包容:將性別敏感視角納入城市設計[J].城市發展研究,2019,26(07):90-95.
[2] 戶鈺潔,呂飛,魏曉芳. 基于女性安全審計工具的住區公共空間安全感實證研究 [J]. 西部人居環境學刊, 2023, 38 (06): 98-104. DOI:10.13791/j.cnki.hsfwest.20230614.
[3] 古杰,傅辰昊,周素紅.女性主義視角下廣州市居民日常出行時空路徑分析[J].城市學刊,2018,39(04):24-29.
[4] 王琦,塔娜. 性別差異視角下上海郊區居民工作日活動空間特征與影響因素 [J]. 地理科學進展, 2023, 42 (10): 2047-2057.
[5] 黃春曉,顧朝林.基于女性主義的空間透視——一種新的規劃理念[J].城市規劃,2003(06):81-85.
[6] 陳曉萍,周素紅,李秋萍,等.廣州城市道路網的社會分異——基于軌跡大數據的出行分布性別差異[J].地理研究,2021,40(06):1652-1666.
[7] 李素雅,宋菊芳.性別差異情況下公共設施需求差異成因探討——以武漢大學主教學樓周邊環境公共設施男女需求差異為例[J].四川建筑,2017,37(04):4-5.
[8] 馮雅欣,安寧. 女性主義地理學視角下的基礎設施研究進展 [J]. 地理科學進展, 2023, 42 (10): 2058-2070.
[9] 趙靜,宣國富.城市居民公園游憩體驗質量及性別差異——以南京玄武湖公園為例[J].中國園林,2015,31(07):113-116.
[10] 曹蘭玉,汪麗君,葉兆麗.基于老年女性健康行為促進的住區公共空間研究進程述評[J].建筑技藝,2023,29(06):5-11.DOI:10.19953/j.at.2023.06.020.
[11] 柳紅明,黃倩媛.女性視角下城市獨居女性的居住空間設計研究[J].住宅產業,2023,(04):54-56.
[12] 苗琨,田國行,張博輝,等.基于女性主義的綠地空間設計方法探討[J].西南林業大學學報,2011,31(02):44-48.
[13] 何瓊峰. 基于扎根理論的文化遺產景區游客滿意度影響因素研究——以大眾點評網北京5A景區的游客評論為例 [J]. 經濟地理, 2014, 34 (01): 168-173+139. DOI:10.15957/j.cnki.jjdl.2014.01.028.
[14] 陳向明.扎根理論的思路和方法[J].教育研究與實驗,1999(04):58-63+73.
*本文為2024中國城市規劃年會論文
【免責聲明】本公眾號發布的內容僅供學習交流使用,不以任何形式進行牟利。內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權益,請及時與我們聯系,我們將于第一時間協商版權問題或刪除內容。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公眾號立場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行業動態 | 駐村女規劃師:不止于空間改造
點擊圖片閱讀全文
重構公共空間權力,建設女性友好空間
點擊圖片閱讀全文
【規劃年會】學術對話三十七:女性視角的規劃與設計
點擊圖片閱讀全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