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持續推進生活垃圾全程分類,四大類垃圾“三增一減”效果顯著,其中,2024年上海日均分出可回收物7973噸,比2019年上半年增加1.97倍。
分類只是第一步,源頭減量才是最終目的。延長可回收物的單次使用壽命,又或者進一步細分種類,為其匹配到更有針對性的循環再生去向,降低原材料的消耗,這些方式都能達到減量目的。
今明兩天(5月24日、25日)開啟的楊浦區大學路限時減碳步行街上,一款兼具自動販售和智能回收功能的可口可樂飲料機就大幅縮短了飲料瓶的循環再生路徑:右邊自動販售機買的飲料喝完,直接把空瓶投到左邊的回收機里,獲得積分,用來抵扣下一次購買飲料的費用。
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注意到,現場活動中,一瓶500毫升的零度可口可樂,只需投放兩個空瓶罐,就能兌換換購券,用0.1元買到。
這種模式并不新穎,類似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上海流行的玻璃瓶押金制度,帶著喝完的空玻璃瓶去買瓶身對應的飲料,可以享受抵掉空瓶價值的優惠價。
這種模式相當經典、好用,大幅縮短了空瓶在回收體系外逗留的時間,“喝完就回了工廠”,為環衛體系減負,同時,相關品牌的瓶子只能在購買同一品牌飲料時享受優惠,無形中引導消費者按照品牌對飲料瓶進行了細致的分類,解決了品牌廠商難以收到自家品牌瓶子的“痛點”,因為,其他品牌的瓶子一般用不了,要定向回收自己品牌的瓶子,則要付出相當高昂的成本——對回收來的海量飲料瓶進行人工分揀、挑選。
愛回收副總裁江文華介紹,愛回收已聯手上百個品牌開展“返航新生”計劃,合作對象包括利樂、達能、聯合利華、美團、喜茶、天堂傘等,合作模式是品牌廠商從愛回收的渠道回收品牌包裝物,制成品牌的環保周邊產品。如果是在社區收集的可回收物,比如一次性餐盒,就做成凳子、桌子等環保周邊產品回饋給居民。“愛回收目前在上海有4600多臺智能回收機,日均回收可回收物480噸。”江文華認為,相比讓從未涉及回收業務的品牌廠商從頭開始做起,收運處置企業有較大的渠道和成本優勢。
用積極參與垃圾分類、節能降碳活動增強自身履行社會責任的說服力,也是眾多品牌紛紛參與“返航新生”等項目的原因。對這些品牌廠商而言,環保產品能夠提升其品牌形象,他們迫切需要找到塑料等可回收物的收運處置企業,用更低的成本獲得穩定的原料,或將再生材料送往產業鏈下游的代工廠,制成該品牌的環保產品。
在中國,一些運動品牌推出了“舊鞋新生”計劃,將門店回收的舊鞋處理成橡膠顆粒,用于建造環保運動場等設施,部分材料還會回到生產線,替代原材料。
宜家則在新財年媒體發布會上展示了數百款可持續新品,比如可回收PET塑料瓶制作的手提袋、用床單邊角料制作的地毯、用竹子廢棄邊角料制作的燈具。
戴爾、蘋果等電子產品廠商則紛紛開辟“以舊換新”渠道,消費者投放的舊電腦、舊手機經過拆解、分揀,將用于新產品的生產。
五六年前,上海多數生活垃圾分類投放點經歷過一輪改造以適應分類新要求,但多年高強度使用后,普遍出現了老舊、破損、臟污等問題,影響居民分類積極性。
用分類換來更整潔的環境,將成為居民堅持分類的動力源泉,為此,上海正在全面改造提升生活垃圾投放環境,配套完善洗手、除臭、通風、遮陽防雨、照明等功能。到今年底,全市將累計完成2.1萬余個投放點的微更新、8000余個投放點的專項更新。
楊浦區綠化市容局副局長倪勤表示,楊浦區已建設高標準分類小區33個,完成投放點專項更新210個,目前全區已投放智能回收柜1700多臺,進一步提高居民交投可回收物的便捷性,強化資源回收能力。
“這也給品牌廠商建立回收體系帶來了啟發,讓消費者參與垃圾分類后立即獲得激勵、看到價值。”上海申美飲料食品有限公司參展代表告訴記者,可回收物如果只是扔進“藍桶”,還不夠方便、“誘人”,兼具自動販售和智能回收功能的一體機從交投垃圾到獲得積分、兌現,往往只需幾分鐘,能夠讓正確分類投放垃圾的市民及時得到正向的回饋和激勵,讓他們更加認同垃圾分類這件事,更有堅持做下去的積極性,也更容易讓消費者認可品牌在環保上的努力。
據透露,愛回收和可口可樂正在交流這種智能一體機在上海擴大推廣應用的可能性,體育場、公園、景區、交通樞紐等場景的飲料消費量、瓶罐投放量都比較可觀,將優先考慮落地這些地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