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寶林大師經典相聲《關公戰秦瓊》非常精彩,其中大軍閥韓復榘(jǔ)父親的老粗形象也深入人心。
話說韓復榘給老父親過壽辦堂會,戲班子唱到《千里走單騎》的時候,韓老爺子突然站起來叫停。
他就是要求多唱點山東戲,因為關公不是山東人,必須唱山東本地的英雄——秦瓊。
問題來了:
第一, 韓復榘祖籍河北霸州(當時還是個縣——霸縣),侯大師用山東話模仿韓老爺子,幽默效果出來了,犧牲了歷史的真實性。
第二, 既然不是山東人,其實《關公戰秦瓊》的邏輯也就不成立了,但是關公和秦瓊兩位高手的過招不能錯過,也感謝侯大師給我們留下了經典的段子。
第三,韓復榘的父親是1925年去世的,而他到山東任職省主席的時候已經是1930年了,時間上也是不成立的。
突破口:唯一破除這些矛盾的辦法只有一個,找到真正的人物原型。其實《關公戰秦瓊》在上世紀三十年代,被相聲藝人張杰堯(藝名:張傻子)編纂成型。
張傻子
故事出處是《笑海》,而《笑海》中的人物原型是山東督軍張宗昌的父親。
解放以后,侯大師將傳統相聲《關公戰秦瓊》搬進了廣播電臺,只是將原型換成更有人物特點的韓復榘及其家人,也增加了喜劇效果。
如此說來,只要把人物還原成張宗昌,整個相聲的邏輯就更加清晰了。
不過,可見韓復榘是個性格鮮明的人物,也因家喻戶曉成為了當時人們茶余飯后的談資,畢竟他還是馮玉祥的十三太保之一!
張宗昌
邂逅馮玉祥
韓復榘父親“大老粗”形象被侯大師當作笑談,而實際上韓復榘本人卻是苦讀詩書,家中也算書香門第。
兒時僅《四書五經》就讀了將近十年,同時他每天苦練書法,活脫脫一個文人墨客,只可惜十歲的時候家道中落,但是這沒有擋住他前進的步伐。
翩翩少年于年方一十七歲,在縣衙門作了貼寫,“貼寫”就是抄錄文書的人員。后來他還寫過辛亥蘭州起義紀念碑的碑文,不論內容還是字體的造詣都不亞于專業人士。
自從新民府招兵以來,血氣方剛的韓復榘萌生了參軍的念頭。當他看到招兵的旗幟時,便大踏步走了過去。
報名要有專人記錄,當時記錄員不會寫 “榘(jǔ)”,韓復榘接過毛筆將名字寫了出來。這一舉動被旁邊的一個大個頭看到了,此人便是馮玉祥,二人的緣分就此展開。
當馮玉祥看到韓復榘的一手好字,對他萌生了好感與興趣,便直接將其招致麾下。
馮玉祥對這個小伙子贊賞有加,沒過多久韓復榘就和孫良誠、石友三、佟麟閣等高手成為了西北軍的“十三太保”。
在很多戰役中韓復榘表現出了能征善戰的特質,在北伐期間第一個到達北平的也是韓復榘,也被稱為“飛將軍”。
孫良誠 ,石友三 ,佟麟閣
不同的聲音招來質疑
要說韓復榘的能力很強,大家是有目共睹的,不過馮玉祥也有不滿的地方。
韓復榘生性好強、直言直語,更關鍵的是頭腦清晰,屬于高智商人群。
他經常提出很多可行性方案,搞得馮玉祥有點丟面子,總感覺自己的作戰方案和策略被質疑。
另外,馮玉祥對家臣非常嚴厲,像韓復榘這樣被一手提把起來的,當然就是家臣。馮玉祥對待家臣就像身邊的奴仆,說打就打,說罵就罵。
馮玉祥
這種一言堂式的“家長管理”自然不能完全服眾,尤其是遇到韓復榘這種聰明的刺兒頭,想起來就讓人腦殼疼:兒子翅膀硬了,怎么還說起老子來了?!
這種狀態下,韓復榘的很多方案就算更好,也不會被采納,馮玉祥的權威是不能被挑戰的。
更麻煩的是,韓復榘的建議不是單獨找馮玉祥商量,他經常當眾提出自己的意見,這的確有損領導的顏面。
馮玉祥、蔣介石、閻錫山合影
復雜的局面
就在1928年底北伐終于結束了,當時蔣介石已經定都南京,他與桂系的李宗仁爆發沖突,其原因就是權力之爭。
西北軍閥馮玉祥的整編軍隊方案被蔣介石擱置,他便開始支持李宗仁,次年“蔣桂戰爭”爆發。此時馮玉祥明白蔣介石下一個目標就是自己,
韓復榘
當時西北軍的陣仗很大,從山東沿著隴海線橫貫河南、陜西、甘肅,按照軍事戰略部署來說,如果他們被縱向切斷,戰斗力將大大折損。
馮玉祥決定采用“拳頭戰術”,將主要戰斗力撤回到潼關以內。如果有戰事發生,猶如出擊重拳,其實就是集中力量打擊對手。
此時韓復榘又冒了出來,他強調陜西和甘肅遭受大旱,純屬餓死的有幾十萬民眾。如果這四十多萬西北軍集中到了這些地方,不會餓死嗎?
馮玉祥早在就制止過韓復榘,這事最好會后討論,而韓復榘是硬生生當眾懟了自己的領導。
一個封建專制,一個直言成性,早晚要鬧出事情來。
徹底決裂
很快兩人的矛盾就升級了,同年的5月18日,馮玉祥為此事又開了一個會。韓復榘沒有任何改變,仍然反對“西撤”,因此雙方爭執不下。
最后韓復榘退了一步:如果非要西撤,就聚集在河南洛陽而非陜西潼關。這樣既對河南進行了防御,也使半壁中原的更好穩固,同時河南的糧食也可以救濟西北。
更進一步說如果重兵在洛陽,可以更好地呼應鄭州的戰事,如果南下,也對控制武漢有幫助。
保守來講,如果吃了敗仗,從洛陽撤退到潼關以西,洛陽承擔了緩沖帶的角色,一舉多得。
沒想到馮玉祥氣急敗壞地說:“滾出去!在外面跪著!”其實他的權威已經被韓復榘挑戰到極點。
家規還是要守的,韓復榘垂頭喪氣地在外屋跪了下來。會后馮玉祥打了韓復榘一個耳光,叫他起來并退下。
十分委屈的韓復榘思前想后,他避開死對頭石敬亭(總參謀長)去找了陳琢如(副總參謀長),說自己堂堂一個河南省主席,如此被當眾羞辱,這差事沒法干了!
終于,韓復榘拉著部隊去往陜州,徹底脫離西北軍。
明眼人看出韓復榘的舉動,這明擺著是“投蔣”了。
蔣介石,韓復榘
想起之前蔣介石發來的邀請會晤的電文,想起上個月蔣介石擺家宴招待自己,想起飯桌上老蔣和宋美齡對自己的夸贊,他猶豫了......
但是馮玉祥那個封建壓迫式的形象總出現腦海,這種天壤之別的待遇自然讓韓復榘沒得選,不論從相處關系上,還是軍事實力上,“投蔣”刻不容緩。
相傳宴席過后蔣介石給了韓復榘40萬元的支票,我們不得而知了,不過從蔣介石做事的習慣來看,收買軍隊籠絡將領是家常便飯,幾乎沒有什么是錢解決不了的。
這里不禁要插一句,當年賀龍也是被多方黨派極力爭取。但是他不為所動,最終做出了正確的選擇,看來覺悟才是書寫人生的重要因素。
韓復榘的倒戈讓西北軍內部大亂,蔣介石趁機重挫西北軍,迫使馮玉祥下野。沒過多久馮玉祥聯合閻錫山(晉系)、李宗仁(桂系)共同反蔣,在1930年便爆發了“中原大戰”。
韓復榘雖然心里沒了“忠”,但他還有“義”。
作為當時的河南省主席,他手頭的隊伍還是西北軍的老班子,一旦馮玉祥打過來就變成了西北軍之間的廝殺。
想到這里韓復榘拒絕參加此戰役,便要求蔣介石把自己調到山東,這樣可以去對付閻錫山,而且可以殺的痛快!
蔣介石也接受了這一請求,這才有了后來韓復榘作為山東省主席的機會。
中原大戰的結果正如所料,以蔣介石的勝利而告終,他同時放話韓復榘,只要山東守得好,省主席非他莫屬,就在同年蔣介石便兌現了承諾。
韓復榘更大的名氣其實是在山東“收獲”的,可以說是好壞摻半。在他任職期間將之前的200萬省級教育經費,提高到300萬。這也在當時的山東來說,創下了全國老師工資最高的先例。
不僅如此,1930年以后的小學生從50萬人擴增到114萬之多,受教育的人大幅度提升。韓復榘曾經放話:適齡兒童如果不接受教育,要追究其父母的責任,最輕也是罰款。
韓復榘還有一個愛好,就是親自斷案,他一直將包拯視為自己的偶像。但是缺乏法律知識的他也為此付出了代價,為當時的山東省留下了很多冤假錯案。
曾經有個公案,韓復榘重判了偷雞的人(死刑),輕判了頭牛的人,他說道:“雞是會叫的,你連會叫的雞都敢偷,還有你不敢干的事嗎?”
重罰之下也嚇壞了不法分子,比如抽大煙的人,如果發現第二次直接槍決,販賣煙土的直接槍決。
看來韓復榘是行政、思想一把抓啊,這個省主席到底是多大的官?
其實民國時期的省主席是由地方推薦、中央任命的,行政級別與今天的省長差不多;
如果放到清朝,類似于巡撫、封疆大吏,一般是從二品,要是加了兵部侍郎銜,可高配至正二品。
從這里可以看出巡撫默認幾乎沒有兵權,頂多配置千余兵力,除非追加兵部侍郎。
但是省主席不一樣,鑒于民國特殊的動蕩時期,省主席負責行政事務,還可以調動軍隊,可以說是一省的老大。
權力這個東西是把雙刃劍,用好了可以保護自己,用不好就會傷到自己。
如前文所說:韓復榘的名氣主要是在山東“收獲”的,好的說完了,壞的呢?那就是日軍侵略時,他丟了山東,也為此丟了性命。
雖然韓復榘難逃其責,但是沒有一碗水端平的蔣介石,也因此找到了除掉韓復榘的最好機會。關于此二人的恩怨,我們下一篇文章著重討論。
希望和您一起每天都有進步!本站文章為@所有,未經同意,轉載必究。圖片來自網絡,聯絡必刪!
作者相關文章:
袁世凱從進京到“戊戌變法”失敗,僅僅歷時七天到底發生了什么
被貶的袁世凱蒙蔽了清廷,三年間表面“蓑笠翁”,實則“天眼通”
孫中山讓位于袁世凱,理想派與現實派的交鋒,給世人上了殘酷一課
晚年袁世凱好牌爛打,死前才知人生如水中撈月,看盡繁華為時已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