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一一年十一月六日,孫中山抵達上海。十日,各省代表開會,投票選舉臨時總統,總共十七票,孫中山得十六票,當選為中華民國臨時總統。隨后,孫中山著手組織內閣。仿效美國的內閣形式,不設總理,分設九部,每部設總長一人,次長一人。由孫中山提出德高望重的人選,然后由代表團投票表決,得多數票者,由總統委任。
孫中山就職臨時大總統
參議院作為中華民國的立法機關,由各省代表組成,每省選出三人,公議法律。內閣和參議院一經成立,立即針對民國面臨的最緊要問題,頒布了一系列政策。第一項是外交,由臨時大總統咨照各國,凡革命以前清政府所欠外債,民國承認并償還;從前中外所簽之條款,仍然履行;保護各國僑民的利益;宗教信仰自由。對此,西方列強承認民國政府。
第二項是內治,中華民國下剪辮令,革除跪禮,廢止大人、老爺的稱呼,實行共和制度。所有大小私塾,改名學校。至于中華民國的刑法,雖已設司法部,但因時間倉促還沒來得及編制,因為暫行軍律,由陸軍總長黃興頒布《臨時軍律十二條》。條例規定:凡任意擄掠、強奸婦女、焚殺平民以及不遵守長官命令,擅封民房財產、硬奪良民財物等五項,為罪大惡極,犯即槍斃。其余政策,由各部總長拿出方案,上報同意后頒布,逐漸推行。
然而,當時的中國大地上,出現了一個奇妙的“景象”:此時的中國仍然還有兩個政府在號令“天下”。一個是居于北京的大清帝國政府;一個是居于南京的中華民國政府。皇帝和大總統并立于一國之中。
滿清政府依然管理著一些省份。當時,國內多省尚未宣布獨立,依然為清朝命官當政。如直隸、河南等地的尚未響應共和,他們聽命于清廷;一些省份,靜待時局變化,并未宣布擁護共和。如山東省巡撫孫寶琦,騎墻靜觀局勢,時而附合南京政府,時而服從于北京清廷。
孫寶琦
遼東三省,也是首鼠兩端,兩邊的指示都聽,對己有利的就執行,不利的就“拖黃”;當時的過國內,新疆、內蒙古、外蒙古、青海、西藏等省,因路途遙遠,消息不通,對中國大地上局勢并不太知情,依然聽令于清廷;剛剛響應南京民國政府的山西、陜西等諸省,局勢也不穩定,常遭到清軍襲擊,頻頻發電報請求南京政府支援......臨時大總統孫中山和他的九部閣員,不得不緊急商議國家統一的辦法。
伍廷芳
于是,中國大地上,出現一件奇異的事件,兩個生死不容的政權居然走到一起來談判中國的未來。中華民國與大清帝國居然派出代表,在上海進行政治磋商。大清政府派郵傳部尚書、留美博士唐紹儀為全權代表,民國政府派出了外交總長、留英博士伍廷芳為全權代表,由此,南北政府進行久拖不決的“議和”談判。
唐紹儀
談判注定是一場唇槍舌戰。唐紹儀與伍廷芳,五輪交鋒,各不讓步,導致談判幾度休會,毫無進展。最后,伍廷芳代表民國政府提出四項“基本原則”后,雙方談判才開始有了實質性進展。
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提出的四項基本原則:一是廢除滿清政府;二是建立共和政府;三是優給清帝歲俸;四是滿人可在新政府做官,年老、窮苦的人新政府均給予贍養。
唐紹儀代表堅決反對伍廷芳提出的廢除滿清的條款。唐紹儀說,本人受清廷的命令南下議和,就是有志共和,但推倒滿清政府,不符合中國國情。因此主張“君主立憲”。唐紹儀列舉了西方強國實施“君主立憲”的好處。認為,中國實施君主立憲,效仿的依然是西方民主制度,聲稱這一制度,既能讓國家走上西式民主的道路,也保全了大清帝國的顏面和部分權力。同時,也符合中國人心中的皇權思想。唐紹儀說,中國目前的現狀是是缺少法制思想,若實現君主立憲,內閣政府的官員,名義上由君主授權,名正才能言順。不然,各勢力派完全靠拳頭(軍事勢力)說話,中國必然會大亂,必將導致地方割據,軍閥混戰。中國無法富強。因此,唐紹儀拒不同意廢除清廷。
伍廷芳代表中華民國斷不同意實施君主立憲制。伍廷芳認為,實現民主共和,廢除帝制,是大勢所趨。因此,雙方再度談崩。此后,又進行了多次協商。為了不至于談判決裂雙方再次發生戰事,伍廷芳請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孫中山同意,作了妥協。于是,雙方商定:立即召開國會,將“君主立憲”、“民主共和”兩種國家體制交給國會公決。
在國會代表組成問題上,唐紹儀與伍廷芳達成意見。由各省選派三名代表組成。在一切事項協商完之際,雙方又為召開國會的地址發生爭執,雙方各持己見,伍廷芳主張上海,唐紹儀則主張在北京,雙方各不相讓,最后唐紹儀只好發電請示大清國內閣總理大臣袁世凱定奪。
然而,出乎唐紹儀意料的事情發生了。袁世凱復電,贊同對伍廷芳代表民國政府提出的在上海召開國會的意見,但對伍廷芳和唐紹儀共同議定的各省代表人數持反對意見。袁世凱在電報中聲稱:“各省代表只有三人,不足取信大眾。唐使不經請命,擅自允協,未免越權,本總理實難承認”。
袁世凱
對此,唐紹儀大感意外。唐紹儀此次南來議和,本來是受內閣總理大臣袁世凱之命而為,事前袁世凱與唐紹儀有過商議,且正式任命唐紹儀全權處置相關事項。但袁世凱出爾反爾,對唐紹儀與伍廷芳多次協商后國會代表人數,不僅不認可,而且還遭袁世凱駁斥。當天,唐紹儀負氣向清廷辭職,袁世凱妥協,又致電伍廷芳,同意直接議和。
至此,雙方正式簽署南北“議和”協議。然而,在這節骨眼上,南京組織新政府,孫中山任臨時大總統,黎元洪為臨時副總統的消息傳到北京。袁世凱大驚。他立即致電責問伍廷芳:“此次選舉總統,是何用意?假如國會議決定為君主立憲,那么是否立即取消該政府及其總統?務必電復!”
伍廷芳接到袁世凱電報,也不客氣,立即擬稿電復袁世凱說:“在國會未召開形成議決以前,民國組織臨時政府選舉臨時大總統,是民國內部的事,為各國政治上的通例。若以此責問,那么,也請問袁公?假如國會議決定為共和制度,清帝是否立即退位?務望答復!”
看完伍廷芳針鋒相對的強硬電文,袁世凱怒不可遏。立即以大清國內閣總理大臣的名義,四處致電,調兵遣將,在山西、陜西、宿州等戰略要地擺開陣勢,牽制革命軍,大有以勢壓人的威勢。
袁世凱非常有心機,他一面部署軍力,展示實力,一面又電令唐紹儀留在上海做局外的調停,要他仍與伍廷芳周旋,不得使南北政府徹底決裂。
這時,南京的中華民國政府,頗感為難,各省代表團,唯恐臨時政府被“和議”所誤,紛紛致電,要與袁世凱的清軍開戰。正在南京政府猶豫之時,各地傳來壞消息,先是山西告急,山西都督閻錫山數次飛書求救,接著是娘子關失守,太原失守......。陜西潼關革命軍雖然始挫終勝,擊退了清軍,但處境依然危險,大批清軍壓境,屢屢告急;接著,皖、徐一帶,又傳來清軍襲擊,軍政府面臨困境......
于是,南京政府逼迫迎戰,將各省革命軍劃分為六路,互相配合,決定一舉推翻清王朝。與此同時,臨時大總統孫中山電告北方將士,號召“南北軍人,同為民國干城,決無歧視。我諸同胞當審斯義,早定方針,無再觀望,以貽后日之悔。敢布腹心,惟圖利之!”
這一篇宣告書的發表,北方將士士氣大振,南方各省都督更是躍躍欲戰,北伐的聲音響徹神州大地。全國各地學校學生組織北伐學生軍;工人組織北伐隊;媒體筆伐袁世凱,一時間袁世凱成了“滿奴漢賊”。
在這樣的情況下,西方各國也坐不住了。外商見時局動蕩,唯恐影響了商務,便聯名發電直致清廷,要求早定國體,以安定大局。
大清國政府,在清廷親貴載濤、載洵、載澤、傅偉、善耆、良弼、鐵良等人策動下,極端反對革命軍,決意主戰,并成立”宗社黨“,聲稱:”寧贈友邦,不予漢人”。
其中,愛新覺羅·良弼的表現尤為激烈,力請隆裕太后,易和為戰,并痛斥袁世凱對國不忠,應立即斥退。就在隆裕太后躊躇不決的時候,袁世凱卻主動奏請辭職。
于是,清廷下旨招袁世凱進京述職,但袁世凱拒不奉招。此時,甘肅、新疆又遞來警報,甘肅總督和新疆將軍均被革命軍殺死,接著蒙古活佛、西藏喇嘛也宣布獨立,并把清廷的駐守大臣一律驅逐出境。國內局勢大亂。
隆裕太后無奈之下,昭慶親王商量。慶親王非常看重袁世凱,堅持袁世凱與革命軍議和,并把曾國藩封侯的舊事引述了一番。在隆裕太后眼里,慶親王算是滿清宗室里閱歷最深的一個,比起那幫空說大話的魯莽少年,慶親王的話實用得多。于是,隆裕太后下令慶親王留住袁世凱,并立即冊封袁世凱為“一等侯爵”。然而,袁世凱卻不愿受封,繼續以辭職為挾。與慶親王周旋。
在清廷的極力挽留下,袁世凱留下就職,但爵位堅決不肯接受。隨即,袁世凱擬密電飛寄唐紹儀。唐接電后一看大驚,袁世凱在電文中,提出“只要孫中山讓位給他,他就贊成共和,并推翻清室”,不然將起兵對抗。唐紹儀不敢耽誤,立即告知伍廷芳。伍廷芳也覺事關重大,立即將電文轉交給孫中山。孫總統看完電報,復電袁世凱。:
北京袁世凱鑒:
文前日抵滬,諸同志屬組臨時政府,文義不容辭,只得暫時擔任。公方以旋乾轉坤自任,即知億兆屬望,惟目前地位,尚不能不引嫌自避,故文暫時承乏,而虛位以待之心,終可大白于將來。望早定大計,以慰四萬萬人之渴望。
孫中山向袁世凱表示愿意將總統之位讓位給他,前提是袁世凱必須贊成共和,推翻清室。有了臨時大總統孫中山的“虛位以待”的承諾,袁世凱放下心來。當天他便來到慶親王的私邸,與慶親王密商,說:“現在南京政府已經成立,連外國人都舉雙手贊成。如果戰禍再延續下去,軍費怎么解決?軍械怎么解決?這些全都沒有把握。前幾天我想借外款,結果外國人又無一答應。如果革命軍兵臨城下,諸位貴族恐怕也無法保全,如果真到了這個地步,上如何面對皇太后?下如何面對國民?”
慶親王聽到這番話也毫無主意,便要袁世凱拿出辦法。袁世凱提出“優待皇室”四字,接著說:“皇太后如果順應民心,同意變更國體,那革命軍也有天良,怎會不知感激?就是百世以后,也都會說皇太后、皇上為國為民,毫無私心。還望王爺明鑒,上報朝廷。”
慶親王躊躇一會兒,才回答說:“事已至此,也沒有別的法子,待我去奏聞太后再行定奪。”
次日,隆裕太后宣召袁世凱入朝。袁世凱謁見太后,把變更國體的好處說了一番,太后淚落不止。袁世凱又連嚇帶勸,最后太后嗚咽道:“我母子二人懸于諸卿手中,卿必須好好辦理,使皇族無恙。”
見目的達到,袁世凱便退了出來。有了隆裕太后的首肯,袁世凱便著手擬定“優待皇室”等條件。等隆裕太后再開皇族會議討論這些條件時,慶親王等人已無異議。但主戰派良弼等憤憤不從,堅持主戰。致使皇室內部無法達成統一意見。
袁世凱得知此事后,暗忖了半天,對手下人道:“既然如此,只能讓良弼死心了。”于是,吩咐手下,布局對良弼實施暗殺。過了幾天,民政大臣趙秉鈞突然跑來向袁世凱報告:“軍咨使良弼被炸,估計性命難保。”袁世凱故作驚訝道:“難道是革命黨所為?匪徒是否逮住?”趙秉鈞答道:“良弼還沒死,拋擲炸彈的人已死亡,無從查證。”
袁世凱嘆道:“他們搞暗殺真是厲害。但良弼頑固異常,要不是被人暗算,事情也辦不成。”趙秉鈞道:“此人一死,國體好共和了。”袁世凱道:“你認為中國的國體究竟是專制的好,還是共和的好?”趙秉鈞道:“中國人民只配專制,但依眼下形勢,不得不改共和。依愚見,只好順水推舟,最終怎樣,以后再說。”袁世凱不禁點頭,又與趙秉鈞談論片刻后才握手告別。
良弼被炸后,滿廷親貴躲的躲、逃的逃,多半離開北京前往天津、青島、大連的租界,茍延性命。王宮貴族離開京城,去了天津租界,紫荊城只剩下一個隆裕太后和七歲的小皇帝溥儀。再召皇族會議時,竟沒有人到來。不久,袁世凱又搞了一出戲,一份“懇請立定共和政體”的聯名請愿書遞入皇宮。簽名的以袁世凱手下的第一軍總統官段祺瑞為首,包括各省都督、總兵大約四五十人。
一天,太保世續踉踉蹌蹌跑進來向太后報稱:“太后,不好了,段祺瑞要進京!”隆裕太后一驚,忙問道:“段祺瑞來京何事?”世續說,若國體不決,段祺瑞便要率全軍將士入京,與王室一決勝負。隆裕太后只得召袁世凱覲見。同意袁世凱覲將“優待皇室”的議案傳南京。
民國元年正月二十八日,南京各省代表團依臨時政府大綱,召集參議員開會,正式宣布參議院成立。國旗飄蕩,軍樂悠揚,大眾歡欣鼓舞,儼然一幅共和的氣象。
會上,伍廷芳將“優待清室”等條件交到參議院公議。國體確立為共和國體。最后如何對待清帝,參議會議定如下:《關于清帝遜位后優待之條件》一共八款”第一款,清帝遜位之后,尊號仍存不廢,以外國君主之禮相待。第二款,清帝遜位之后,每歲提供四百萬元作為皇室日常費用,由中華民國給付。第三款,清帝遜位之后,暫居宮禁,日后移居頤和園,侍衛照常留用。第四款,清帝遜位后,其宗廟陵寢,由民國慎保。第五款,德宗崇陵未完工程,如制敬謹妥修,其奉安典禮,仍如舊制,所有經費,均由民國擔任。第六款,宮內所用各項執事人員,可照常留用;惟以后不得再招閹人。第七款,清帝遜位之后,其原有私產,由中華民國特別保護。第八款,原有之禁衛軍,歸中華民國陸軍部編制,其額數俸餉,仍如其舊。
條件商定后,參議院立即咨照臨時政府轉交伍廷芳電達北京。袁世凱閱后,呈給隆裕太后。隆裕太后又召見各位王公及國務大臣,咨詢優待條件事宜。最后清廷提出應加上“‘皇帝尊號相承不替’八個字,無奈南方回電,堅決不承認。袁世凱入宮面復,隆裕太后說道:“依他們便是了。”袁世凱唯唯退出,擬旨昭告天下。
清宣統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即中華民國元年二月十二日,頒布天下。這一天,北京滿城懸掛五色旗,民國南北統一,二百六十八年的清王朝,轉眼已成為過去。
清帝遜位。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孫中山,履行“讓位”承諾,致電伍廷芳轉達北京,孫中山在電文中再次強調袁世凱必須“宣布政治主張,絕對贊同共和”。
一、清帝退位,由袁世凱同時咨照駐京各國公使,請轉知民國政府,現在清帝已經退位,或轉飭旅滬領事轉達亦可。
二、袁世凱必須宣布政治主張,絕對贊同共和主義。
三、孫文接到外交團或領事團通知清帝布告后,即行辭職。
四、由參議院舉袁世凱為臨時總統。
五、袁世凱被舉為臨時總統后,誓守參議院所定之憲法,方可授受事權。
袁世凱看完孫中山的電文之后,極為滿意,自然不會多加爭執,當下他便復電道:
南京孫大總統、黎副總統、各部總長、參議院同鑒:
共和為最良國體,世界所公認,今由帝政一躍而躋之,實諸公累年之心血,亦民國無窮之幸福。大清皇帝既明詔辭位,業經世凱署名,則宣布之日,為帝政之終局,即民國之始基,從此努力進行,永不使君主政體再行于中國。現在統一組織,至重且繁,世凱極愿南行,共謀進行之法。只因北方秩序不易維持,軍旅如林,須加部署,而東北人心未盡一致,稍有動搖,牽涉全國。諸君皆洞鑒時局,必能諒此苦衷。至于共和建設重要問題,諸君研究有素,成竹在胸,應如何協商統一組織之法,尚希迅速見教!
孫中山接到此電,立即向參議院提出辭職書,并推薦袁世凱為民國大總統。二月二十五日下午,參議院召開臨時大總統選舉會。共十七省議員各投一票,共計十七票,投票結果全是“袁世凱”三字,全場一致,選舉袁世凱為中國民國第二任臨時大總統。
參議院隨即電達北京,請袁世凱來南京就職。孫中山也電達袁世凱:“臨時政府已向參議院提出辭職,并推薦袁公為總統,只是袁公必須先至共和政府任職,不能由清帝委任。若慮及北方騷擾,無人維持現狀,盡可先舉人才,電告臨時政府,政府將可任命他為鎮撫北方的委員。”
然而,袁世凱的勢力全在北方,若要他南來就職,明明就是翦他羽翼。以袁世凱的精明,怎肯孤身南下,做臨時政府的傀儡?當下袁世凱便復電,稱北方政局不穩,無法南下任職。
為此,孫洪山再次致電北京,請袁世凱即日南來。袁世凱仍找借口拖延。于是,南京臨時政府派遣蔡元培為專使,汪精衛、宋教仁為副使,北上迎袁世凱。
蔡元培、汪精衛、宋教仁二十七日到北京。第二天一早,蔡元培與汪精衛、宋教仁一起去拜見袁世凱。蔡元培將孫中山的書函和參議院的公文交給袁世凱。
袁世凱讀完后,皺著眉頭道:“我非常希望能南下與諸位同仁建立共和,無奈北方局勢還不穩定,一時無法脫身。蔡元培道:“先生老成持重,海內聞名。江南軍民都盼著一睹先生風采,如果先生不能南下,恐怕南方人士還以為先生有什么意見,反而招來閑言。”袁世凱又說道:“北方要我留下,南方又要我前去,可惜我沒有分身術可以彼此兼顧。但若論及國都問題,依愚所見,主張北方。”
宋教仁年輕氣盛,有些忍耐不住,說道:“先生既受國民重托,理當以民意為重,怎能對北京戀戀不舍?”
蔡元培
袁世凱摸著胡須微微笑道:“南京地處偏隅,無法統馭中原。而北京為歷代都會,元、明、清三朝均以此為京城。我若舍此適彼,安土重遷,不僅北方人士不答應,就是外國各使館也未必肯遷移。”
宋教仁反駁道:“明太祖建都南京,不也統一北方了嗎?如果按先生的意思仍定都北京,那么就像受了清帝的委任似的。他日,民國史上,或許會認為先生是劉裕、蕭道成之輩。先生如若為此承受污名,也太不值了!”
聽到這番話,袁世凱有些憤懣,正準備與宋教仁爭辯,忽見唐紹儀過來。一番寒暄過后,唐紹儀道:“國都問題,不如他日召集國會公決。今日諸位到此,無非是邀請先生南下,何必多費唇舌?諸位遠道而來,先生自然以誠相迎,若能抽身南下,肯定不會辜負各位盛意。”
此時,袁世凱起座說道:“老唐說得對!我敬謝諸位及孫總統和議員的盛情推舉,定會竭盡全力,為國圖利、為民造福。請諸位略等三五天,如若北方平靜,再南下也不遲。”說完,便命手下設席接風。
宋教仁
席后,蔡元培一行人回到賓館。汪精衛向蔡元培問道:“先生,你看袁世凱究竟什么意思?”蔡元培徐徐答道:“不好評價!”宋教仁道:“袁世凱詭計多端,今日如此,明日可就說不定了。”蔡元培道:“他用詐,我用誠,他或許負我,可我不負他,這也算問心無愧了。”宋教仁道:“蔡先生光明磊落,袁世凱卻極端狡猾,恐怕我們這次是白來一趟了!”
當晚三人睡得正酣時,忽然聽見外面人嚷馬嘶,不時傳來槍彈聲、屋瓦爆裂聲、墻壁坍塌聲。三人慌忙披衣起床,開窗一看,外面已是火光熊熊。正在驚詫的時候,突然聽見一聲槍響,一粒流彈飛入窗中,將室內的墻壁擊出一洞。
蔡元培大驚:“幸虧我等沒被中彈,否則就沒命了了。”汪精衛問道:“難道是兵變嗎?”宋教仁回答說:“這定是袁世凱的手段!”
正說著,只聽見外面有人呼喝道:“這里是南使所在,兄弟們不要鬧事。”“什么南使不南使!殺了他們。”蔡元培捏了一把冷汗:“外面的人竟是沖我們來的!”于是,三人急忙從后門逃到袁世凱寓所。
宋教仁問袁世凱:“外面鬧得不成樣子,究竟是匪徒還是亂軍?”袁世凱說:“今夜發生變亂,連累諸公受驚,很是抱歉。”宋教仁問道:“北方將士都聽袁公的,為什么會突發兵變?”袁世凱正要回答,廳外來了一人,報告說:“東安門外和前門一帶,有人到處縱火,現在還沒罷手。”袁世凱問道:“究竟是土匪,還是亂兵?為什么沒人鎮壓?”來人答道:“并非無人鎮壓,只是起事的是軍士,附和的才是土匪,兵匪夾雜,一時有些棘手。”
袁世凱道:“這幫混賬東西,清帝雖然退位,但還有老子呢!真是無法無天了!”宋教仁又插嘴道:“為何不派人鎮壓呢?”“我已派人去了,只是因不明情況調兵遲了些,你們放心吧,不會有事。”
蔡元培說道:“我看外面火光沖天、槍聲遍地,也不知百姓受了多少災難!先生應立即平亂,才是為百姓造福!”袁世凱頓足道:“我正為此事著急呢!”
話還沒說完,又有人報告:“禁兵聽說大人要南下,才發生激變,并打算謀害南使……”
說到“使”字,袁世凱呵斥道:“胡說!”來人說:“亂兵的確是這樣說。”袁世凱又說道:“為什么縱火殃民?”“士兵起事,匪徒們自然趁機作亂了。”于是,袁世凱向蔡元培說道:“兄弟我還沒有南下,他們就已瞎鬧起來。若我已動身,不知要鬧到什么時候。我早就料到會這樣,所以孫總統一再敦促,我不得不審慎而行。昨日,宋先生說我對北京戀戀不舍,我有什么舍不下的,定要居住在這北京城?”說完后,哈哈大笑。
第二天一大早,蔡元培三人洗漱完畢,剛吃完早點,就見袁世凱踉蹌跑來,遞給蔡元培一張紙說道:“先生請看,天津、保定也有兵變的消息,真讓人焦慮!”
蔡元培不由得皺了皺眉。袁世凱又道:“昨夜差不多有幾千商人被劫。此處兵變還未了結,天津、保定又發生警情。這讓我如何動身?”蔡元培沉吟半晌道:“只好從長計議了。”
孫中山接到蔡元培等人的電報,得知袁世凱不愿南下,便與各部長商議,之后交由參議院決議。三月六日,參議院拿出六條辦法,由南京臨時政府轉達北方,條件列下:
一、參議院電知袁大總統,允許其在北京就職。
二、袁大總統接電后,即電參議院宣誓。
三、參議院接到宣誓之電后,即復電認為受職,并通告全國。
四、袁大總統受職后,即將擬派國務總理及國務委員姓名,電知參議院,求其同意。
五、國務總理及各國務委員任定后,即在南京接收臨時政府交代事宜。
六、孫大總統于交代之日,始行解職。
袁世凱拿到電報,看了第一條就已經心滿意足,其余五條自然承諾。三月十日,袁世凱在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一職。按照參議院的要求頒布《臨時約法》,之后,袁世凱開始任命國務總理,組織新內閣。正式宣布任唐昭儀為國務總理。
袁世凱在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
唐昭儀奉袁總統的命令,前往南京組織國務院。唐昭儀將九部增至十二部,除外交、內務、財政、陸軍、海軍、司法、教育七部照舊外,將實業分為三部:工業、商業和農林;將交通分為交通和郵電兩部。但參議院討論后,準許分實業為工商和農林兩部,郵電仍并入交通部,結果改為十部。
三月二十九日,唐紹儀宣布各部總長:蔡元培擔任教育總長,王寵惠任司法總長,段祺瑞任陸軍總長、劉冠雄為海軍總長、趙秉鈞為內務總長,陸征祥為外交總長、熊希齡為財政總長、宋教仁為農林總長、陳其美為工商總長、唐紹儀兼任交通總長。
袁世凱宣誓就職,新內閣組成后,孫中山便到參議院辭職,并將臨時大總統印交還參議院。隨后,參議院投票決定將臨時政府移往北京。袁世凱任命原陸軍總長黃興在南京留守,控制南方軍隊;原副總統黎元洪改任為參謀總長。然后,任命前清的所有總督、巡撫,一律改為中華民國的都督。
當時北京城
這場袁世凱與民國政府和清廷的斗爭,最終以袁世凱竊取民國大總統而告一段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