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1年10月的武昌起義沒過幾個月,就在大年二十九的這一天,上朝回來的袁世凱經過東華門大街,只聽“轟”地一聲巨響,并不知道自己遇刺的他只覺得馬車劇烈搖晃著。
他死死抓著馬車廂不敢動彈,很長一陣顛簸過后聽得車夫長“吁”一聲,馬車慢慢停了下來。袁世凱下車發現這輛雙轅馬車已經歪倒了,原來是右邊的那匹馬跌倒在地,它的肚子被炸彈炸壞了,沒想到還能跑這么遠。
這次事情過后,大難不死的袁世凱決定報復……
事情還要從武昌起義后的1個月說起
1911年11月底,當北洋軍武漢三鎮取其二的時候,戰爭的事態已經被袁世凱盡在掌握,他可以繼續肅清革命軍,也可以“養敵自重”,將革命軍變成為自己拉票的籌碼。
之所以有的選擇,還是因為雙方軍事實力太過懸殊,現實主義的袁世凱最終選擇了后者,留著他們。
隨后他安排心腹唐紹儀與革命派談判,此次談判被各大報紙稱為“密使渡江”。
雙方的談判頗為順利,而最終的談判的焦點,落在袁世凱能否成為 “大總統”。
唐紹儀
革命派的目的是推翻清廷,袁世凱一方順水推舟,同意在北方促使清朝退位,這樣就可以得到革命派的公推。
有記載黃興曾對袁世凱說:“蒼生凌宇敬仰明公,若清帝退位,你就是中國的拿破侖。”
當袁世凱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保證以后,他的立場隨即轉彎,曾經支持“君主立憲”的他態度轉向“支持共和”,逼迫宣統退位。
黃興
而就在此時的南方,一個突如其來的消息讓他怒火中燒!
1912年1月1日,孫中山成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
怒氣之下的袁世凱痛罵了唐紹儀,將擬定的各種條款全部廢除,同時浩浩蕩蕩的北洋軍已經向南方集結……
道理并不復雜,說好的大總統呢?怎么一下子從南方冒出來了?既然你不仁,別怪我不義。
其實革命陣營的理想計劃是:先把共和制操練起來,煮熟的鴨子就飛不了了,第一可以觸動袁世凱(沒料到是老虎拔牙),第二可以讓西方列強看到孫中山的威望(沒料到列強們也不買賬)。
現實原因只有一個:錢!
當時的清政府沒有現今這么多的稅種,首當其沖的只有“海關稅”,《辛丑條約》的欠款本息合計高達9.8億兩銀子,清廷沒有那么多銀子,就用海關稅和鹽稅做了抵押。
而孫中山的臨時政府一切政務和軍事開銷要依靠財政,可惜列強攥著抵押不放,雖然抵押不是空頭支票,但讓他們拿真金白銀支持革命也沒有可能。
據說一發步槍子彈價值五分錢銀元,一顆迫擊炮彈八塊,一顆山炮的炮彈25塊等等,打仗不是打別的,打的就是錢。
《辛丑條約》的簽訂
孫中山開始妥協
沒過多久,臨時政府連手下的工資也快支付不了了,無奈之下孫中山給袁世凱發了電報,同意只要能逼迫滿清退出歷史舞臺并走向共和,袁世凱就是當之無愧的大總統。
吃了定心丸的袁世凱信心滿滿,而徹底地“倒戈”也激怒了貴族親王的年輕一派(以良弼、鐵梁,載澤為首),這些三十歲不到的小伙子想名留青史,便組成了“宗社黨”。
年輕的宗社黨就像一個“涉黑組織”,每個人在身上紋了一條龍。他們決定和南方革命軍不共戴天,也準備對袁世凱這個“內閣總理”下毒手。
良弼
開篇提到袁世凱大難不死,而他的歹計就是通過密使聯絡北區的同盟會,請他們肅清不擇手段的“宗社黨”。這兩方都是曾經要將袁世凱置于死地的勢力,現在他卻要讓兩方相互撕咬,坐山觀虎斗。
當時天津的革命派汪精衛,向袁世凱推薦了一個手段犀利的能人——彭家珍。
高人果然出手不凡,1月26日袁世凱就聽到了宗社黨首領良弼被炸,第二天便死在了醫院里。王室貴族的毛頭小伙子馬上亂了方寸,整個團體土崩瓦解。
彭家珍
三足鼎立的保皇派從此退出了爭奪,袁世凱要做的就是掐滅最后的火苗:
一,安排親信不斷威嚇隆裕太后;
二,下令北洋將領反對帝制,支持共和,而此時的段祺瑞已經率先到北京配合。
溥儀的記憶
在溥儀的《我的前半生》中有這樣的描述:
“隆裕太后坐在靠南窗的炕上,用手絹擦眼。面前地上的紅氈墊上,跪著一個粗胖的老頭,滿臉淚痕,我坐在太后的右邊,非常納悶,不明白兩個大人為什么哭?”
他可能還不知道,其實這個胖子就是袁世凱,而胖子正在做的事就是讓自己退位。
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后正式宣布清帝退位,至此268年的大清王朝落下帷幕,2100多年的帝制也退出了歷史舞臺。
晚年的溥儀
孫中山和袁世凱的角力日趨白熱化
僅僅過了兩天,孫中山履行了自己的諾言并向參議院遞交了辭呈,至此他做了45天的臨時總統。
此后的臨時參議院全票通過袁世凱繼任大總統一職,一個新的共和制國家誕生了。孫中山與袁世凱的角力,從“革命熱情”與“老謀深算”的斗法,升級為“現代化政治”與“現實派舊官僚”的比拼。
孫中山一直對袁世凱懷有戒心,他利用自己擅長的政治條款約束袁世凱:
一、要在南京定都;
二、要在南京就職;
三、遵守《臨時約法》。
袁世凱果然吃了啞巴虧,他把注意力都放在了前兩條, “虎不離山”的想法使他拒絕南下,卻忽略了致命的第三條。
《臨時約法》效仿了法國制度,其“內閣(總理)制度”直接導致總統變成了虛職,袁世凱也就有名無權了。這個制度最早是宋教仁提出的學習構想,沒想到現在終于用上了。
袁世凱的實力不容小覷
2月26日,孫中山安排專員北上催促袁世凱在南京就職,來北京的隊伍領頭人是蔡元培,而就在抵達北京不久,北洋軍第三鎮突然嘩變,城內亂作一團。
正所謂光腳不怕穿鞋的,這個事件最害怕的是使館的洋人,他們牽頭要求袁世凱要出來坐鎮。事發之后各國列強借口保護僑民和使館,增派部隊進駐北京,一系列動作表明袁世凱只能鎮守在京。
曹錕
此時焦急的孫中山只能再退一步,接受袁世凱在京就職的事實。
自古以來“孤證不立”,是說如果歷史僅僅有一個證據就不能作為史實,不過今天要看一個來自唐紹儀的孤證,其實唐紹儀和袁世凱的關系并未受到之前“失職”的影響,就在嘩變當夜他還與袁世凱一起談事。
兩人談話時突然沖進來“保定王”曹錕,向袁世凱報告“兵變計劃順利奏效”,袁世凱隨即將曹錕啐罵:“滾出去!”
事實我們已經不得而知,但是我們相信袁世凱也做得出來。
后來的馮玉祥認為是袁世凱的手下亂了心智,因為整個部隊的目的是為了鎮壓革新派,最后自己的主子倒成了革命黨大總統,難以服眾。
馮玉祥
1912年3月10日,五色旗緩緩升上了天空。
孫中山終于與袁世凱見面了
1912年8月18日,一位氣宇軒昂的紳士來到了上海的碼頭,正當很多人為他的安危擔心的時候,輪船已經起航送他去北京了,他自然就是孫中山,“首任總統”和被稱為“現行的共和之父”的首次會面轟動了所有人。
袁世凱是個場面人,他打開正陽門,以國家元首的規格迎接孫中山,還把自己的官邸重新裝修供孫中山等人居住。
此次會面令很多人出乎意料,雙方均非常的滿意,還時不時地互喊“萬歲”,雖然是首次會晤,但總感覺一見如故。
總共一個月的時間,雙方正式的會面多達13次,剩下的徹夜長談也是常事。
在不斷地“親密接觸”中,孫中山慢慢放松了警惕,談到自己最大的理想是建一條20萬里的鐵路,最希望自己能夠開辦實業,實行民生主義。
當一個理想主義者遇到了現實的功利主義者,前者可能變為了后者的捕食對象。
混跡江湖多年的老官僚袁世凱,已經看懂了孫中山具有超強的愛國主義精神,可惜沒有實戰經驗。
所以在之后的會談中,孫中山掏心窩子聊的種種治國方案,早就被袁世凱隨聲附和、拋在腦后。
借著孫中山夢想建造鐵路的機會,袁世凱任命他為“全國鐵路督辦”,并給予了經濟與物質的大力支持。“期待”他多多考察,細細規劃,早日搞出成績,其他一切和鐵路相關的任務都給孫中山開綠燈。
內閣制威力顯現,袁世凱只能趕盡殺絕
孫中山在北京還有一個重要的任務,就是與同盟會等黨派商量統一問題,最終在湖廣會館的談判中,誕生了“國民黨”,其核心思想的建立者就是而立之年的宋教仁。
袁世凱的心腹唐紹儀也成為了黨派的一員,這也是袁世凱所希望的,而他本人卻從未想過加入什么黨派。在他心中,人脈、金錢和槍炮才是硬道理。
而沒過多久,國民黨就成為了國會的第一大黨派,黨派制度也成了當時的一種時尚,民間各種組織如雨后春筍般發展起來。
宋教仁
1913年,國會的參眾兩院選舉中,國民黨占到了半數以上。這是宋教仁和孫中山最為看重的《臨時約法》起到了作用,其中約定了國會第一大黨擁有“組閣權”,袁世凱被架空的事實近在眼前。
此時的“老官僚”才意識到政黨的威力,宋教仁也開始有膽量,主動抨擊袁世凱必然走向滅亡,這些言辭也收到了普遍的歡迎。
袁世凱終于故伎重演,一手拿糖,一手拿刀。據說他曾經給了宋教仁50萬大洋的支票,未料這個革命黨人連眼睛都沒眨一下,在他心中只有那個代表未來的政黨制度,民主選舉是歷史的必然,而宋教仁沒有看到未來。
3月20日,宋教仁與黃興等人在上海火車站剛剛聽見槍聲,自己就腰部中彈了,第三天不幸罹難。
雖然沒有直接證據指向這位袁世凱,但他也不可能和這個事件脫離干系了。
縱觀南方戰場,北洋軍也是屢屢勝利,同時國會的第一大黨也被掃地出門,退出了當時的政治舞臺,孫中山無奈前往日本組建 “中華革命黨”。
老練的袁世凱已經徹底控制了國會與內閣,廢除了《臨時約法》,改內閣制為總統制,可無限期連任。
但是,沒有限制的絕對權力,把他推到了空幻的天際,袁世凱的政治生涯也走入了歧途......
希望和您一起每天都有進步!本站文章為@驍寒文化驛站所有,未經同意,轉載必究。圖片來自網絡,聯絡必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