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勁強醫生咨詢:156-0089-6344(同微步信)
"早晨起來脖子突然轉不動""轉頭時總感覺有根筋在扯著疼""明明調理好轉了,天氣一變又反復發作"——這是許多痙攣性斜頸患者每天都在經歷的困擾。這個看似"不致命"的疾病,卻像影子般纏繞著患者的生活。
中醫認為,頸部肌群的異常收縮與經絡阻滯密切相關。當人體陽氣不足時,外界的寒濕邪氣便如同無形的手,順著足太陽膀胱經和督脈侵入頸項部位。這些寒濕之邪具有"凝滯"特性,就像寒冬里結冰的河水,不僅阻滯氣血運行,還會導致筋肉失去濡養。
現代人常見的三個行為正在加重寒濕積聚:
夏季貪涼:24小時空調房內久坐,毛孔持續處于開放狀態
飲食寒涼:冰飲冷食直接損傷脾胃陽氣
熬夜透支:子時(23-1點)不眠影響肝膽排毒功能
這些習慣日積月累,使得體內寒濕如同堆積的淤泥,最終在頸部形成頑固的"氣滯血瘀點"。這也是為什么很多患者明明短期調理見效,卻總在陰雨天、換季時復發的根本原因。
48 歲的李女士,起初只是頸部偶爾抽搐,未曾想病情逐漸惡化,面部肌肉也開始不受控制地痙攣。到去年立冬尋求盛勁強醫生調理時,畏寒怕冷的癥狀愈發明顯,伸出舌頭,舌苔白膩厚重,典型的陽虛寒濕體質盡顯無遺。
針對她的情況,盛勁強醫生以溫陽化濕為核心,開出了個性化的中藥方。方中重用附子、干姜,二者相須為用,驅散深層的寒邪;搭配桂枝溫通經絡,讓陽氣能順暢地抵達頸部及面部經絡,緩解肌肉的拘攣。同時,選用茯苓、白術、蒼術健脾祛濕,杜絕寒濕產生的源頭。考慮到久病多虛,氣血易傷,還加入了當歸、熟地等養肝血之品,滋養筋脈。
李女士堅持服用中藥,隨著時間推移,頸部抽搐和面部痙攣的次數明顯減少,曾經頻繁發作帶來的痛苦逐漸減輕;畏寒怕冷的癥狀也在慢慢消退,即使在寒冷的冬天,也不再像從前那樣手腳冰涼。睡眠質量更是大幅提升,生活步入正軌。
盛勁強醫生提醒:寒濕致病的特點決定了調理必須遵循"春融積雪"的規律。很多患者在癥狀緩解后急于停止調理,這就像融化的冰層下仍有凍土,稍有寒潮便會重新凝結。建議至少堅持三個療程的鞏固期,待舌苔由白轉紅、四肢轉暖、晨起僵硬感消失后,再進入保養階段。
盛勁強醫生現于北京仁宣中醫開展診療服務,每周六全天接診,坐診時間為上午8:00至下午5:30。作為從醫近30年的中醫,他深諳中醫辨證施治精髓,尤其在神經系統疾病領域(如痙攣性斜頸、書寫痙攣、梅杰綜合征、多系統萎縮、運動神經元病、帕金森病等)形成了獨特診療體系。其以"一患一方"為核心理念,通過傳統雙手把脈、舌苔辨識等精準診斷技術,結合古代中藥組方,在控制病情進展、預防并發癥及降低復發率方面成效顯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