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語
4月底的夜晚,一位老師發來消息,問我是否認識某平臺的編輯,指出他們刊發的文章可能由DeepSeek生成,并標注了其中不符合史實的地方。在我幫忙聯系的時候,他問我,你們有收到運用DeepSeek寫作的稿件嗎?我陷入沉思,我知道DeepSeek生成的文本可能離我們很近,也自認可以看出文章的“AI感”,但我沒有考慮過,如果有人借助它輸出了真假混雜的內容,對于研究對象缺乏了解的我們,如何在語詞之外,識別孰真孰假呢?
這位老師的問題,最終得到了解決,但我的思考沒有停止:如何看待DeepSeek創作出(或深度參與)的批評文章的合法性?DeepSeek給當代文學批評,帶來了哪些影響?好的文學批評,應當具備哪些特質?這些是DeepSeek或者說人工智能無法代替的嗎?
感謝《當代作家評論》李桂玲老師、中國藝術研究院李靜老師和《南方文壇》李北京老師的支持,他們的很多時間,都在看稿、審稿、改稿、校稿。希望他們的經驗與分享能夠給予大家點滴幫助,也希望我們能以更從容的心態,面對DeepSeek、面對外在環境、面對自己的內心。畢竟,DeepSeek不會焦慮,而需要緩解情緒的,也只有我們自己。
——李楊(《揚子江文學評論》編輯)
在“隔”與“不隔”間的追問
文/李桂玲
現代文學傳統中有一脈,講求“貼”著人物寫,沈從文可為代表,其理論內涵人所共知,在此不贅述。當代文學批評也是如此,面對作品,如何貼近觀察,物我同一,深度共情,再化而為文,講究的正是與作品的貼身肉搏,其核心是評論者與作家在情緒情感上的“不隔”。那么問題來了,今天的Deepseek這類人工智能工具,在參與文學批評寫作時,還能否與作品貼近,還能否與作家共情?甚至是否還需要與作品貼近,需要與作家共情?
在回答上述問題之前,我們先回到眼前的現實問題中,即作為一名編輯,能否看出一篇評論文章是人寫的,還是用人工智能工具寫的。我想可以從幾個方面來看這個問題。僅就個人工作經驗來說,如果一篇評論文章完全或占比極高地由Deepseek這類人工智能工具主導完成,有經驗的編輯是一眼就能看出的。因為這類文章表面上的四平八穩、滴水不漏、大而化之等面目,很容易就暴露出其追求文章的齊整與面面俱到的“機心”,這類“機里機氣”的人工智能合成文,因為不能呈現明顯的行文個性,好像說得很有道理,實則經不起細節推敲,甚至因為“看上去很美”而容易被識破。如果一篇文章的創作,人工智能工具起的是輔助作用,如資料查找與對比,文章框架搭建,或普遍性問題的咨詢參考等,這類文章是不易辨別的。而且這種寫作方式與借助互聯網查找資料而完成的傳統評論寫作方式非常相似。因此也可以說,這類人機合作且由人主導的文章,是不易識別的。從使用工具的角度來說,也不能完全劃歸為人工智能合成文。也許還有一種情況,比如依靠向人工智能工具不斷提供語料素材,不斷進行定向提問磨合之后,根據其生成的問題點與思辨角度,結合人的主動思考,由人主導完成一篇評論文章,那么可以說,這樣的文章和人工智能合成文已經不是一個層面的概念,也沒有必要去辨別它是不是人機合成的文章了。因為,機器只是提供了思考的角度和層次,接下來如何選擇,又怎樣開展深度思考,都是由人完成的,已經是人主導下的自主創作。這就如同一個人閱讀了一本書,從中得到靈感與思路,從而寫出一篇文章相類似,工具起的只是參考與觸發作用。
今天,人們對人工智能的敵意,主要還是來自其對外在資料的借鑒與變形使用,認為不是自主生發的內容,就沒有獨立的主體資格,就不配具有獨立身份。我想,自古學習就是在不斷借鑒,讀書是為了知曉前人或他人的思想,進而對當下、對自身的思考與寫作起一定的參考作用。既然如此,運用Deepseek這類人工智能工具進行海量信息的查找、篩選,進而借鑒為自身的思考基礎與創作基礎,又何談人的主動性喪失,又何談機器取代人?
或許目前可以從寫作主導者所占比重的角度,來進一步分辨這一問題。如果評論文章的寫作者只提供一個題目或寫作方向、寫作框架,其他內容全部由人工智能工具生成并填充,那么這樣的文章可以判定為“機生文”,就目前的規章制度與學術倫理規范來看,這類文章不被報刊采用也是合當下之情、符當下之理的。因為,在目前時代環境下,“機生文”品質還太低。但是,再過五年、十年、二十年,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不斷變革,社會意識與社會規范、網絡倫理與法律條文等不斷變化、完善后,如果“機生文”的品質不斷提升,能夠與人類思想高度契合,到那時,也許我們當下的這種情況會有大的改變,甚至反轉。屆時可能“人機共創文”會成為主流,而編輯們對投稿文章的判斷標準和工作流程會隨之發生變化。這也就推翻了我們今天在此討論的議題,使其失去意義。甚至,我們可以更大膽一點預測,未來的文學創作、文學閱讀、文學評論,會出現新的適應時代需求的生產機制、接受機制與評判標準。也許傳統的創作、發表、閱讀、評論模式會被拋棄,文學作品將以我們無法預料的形式存在,人們的閱讀途徑與閱讀習慣也與當下殊為不同。而文學評論存在的作用,也許不再是“貼”著作品走,幫助讀者理解作品、實現評論者個人的學術成長、完成科研體制的研究任務,而是作品完成后可以由系統自動生成的附屬品,或者根據讀者意愿可個性化定制的機生解析文、概要文、二創文等等。但就目前情況來看,我們仍將以人的意志為主導,來設想未來的人機關系,推想文學批評的未來場景。目前,人類所期望的好的“人機協作”,應該是要減輕人的工作壓力,提高學習效率,打破材料壁壘,提供新的認知視角,更好地激發人的想象力與創造力。因此,好的“人機共創”,應該是打破固有觀念,拓展思維邊界,生發新質想象,給已知一些未知的方向和勇氣。
近一二十年來,面對紙質出版的日漸式微,我們原本以為是電子技術的普及傷害到紙媒市場,只要把紙質內容進行電子化轉化,就能重新贏回讀者,重新占領市場。但可見的結果是,紙質出版的電子化程度在逐年提高,甚至出現了無紙化的電子報刊,可人均年閱讀數據卻在持續下滑。中國社會逐步進入讀圖時代,又在不到10年的時間里進化到視頻時代,圖像、短視頻、網絡短劇等對圖書閱讀造成的沖擊一直在加強,甚至到了致命的程度。人們的閱讀習慣已然開始發生重大變化。據相關數據顯示,大約自21世紀第一個10年開始,可查證的世界人均閱讀數值在達到一個高點后,開始斷崖式下降。可以說,文學作品的寫作、圖書的出版、專業人員的評論與讀者的閱讀已然開始發生明顯斷裂,各說各的,各玩各的,圈層化、小眾化成為不爭的事實。傳統的紙質出版、線下閱讀等在今天的式微,自有其深刻的原因??萍嫉膭撔隆⒚浇榈钠占啊⒐ぞ叩牡?,都能將原來的文學生產機制和閱讀習慣輕易擊碎。人的需求不再是自發性的、自控性的,而是被身后龐大而看不清面目的經濟發展、科技進步、工具創新等影響著,操控著。
盡管當前有著傳統閱讀寫作習慣的人群還在,數量也仍然可觀,但是隨著科技的加速迭代,習慣于在智能科技時代里生活、寫作、閱讀的新世代人群,必然會產生新的寫作閱讀習慣,甚至文學所承擔的書寫人性、記錄世事、表達情感等使命,都將發生深刻改變。人類紓解情緒、記錄思想、愉悅精神、學習知識的方式,也許會有更多我們當下無法想象的新方式與新載體。從這個角度來說,我們今天所討論的、所擔憂的、所要尋求破解之道的問題,都將隨之煙消云散。在此影響下,文學在未來可能為滿足一部分人的個性化需求而呈現出不確定、不唯一、無邊界、定制化的形態。而文學批評也將隨之跌宕起伏,或隱或顯,跟隨指令,完成既定任務。
可以預想,伴隨AGI(通用人工智能)社會通用場景的不斷擴大與深化、人機合體實驗等的推進,世界的未來未必會沿著當前預設好的路徑前行?!叭藱C協作”將向何處發展,目前無人知曉。深受其影響的文學創作與文學批評未來又將向何處去,亦無法預料。
(作者系浙江越秀外國語學院兼職研究員,《當代作家評論》副主編)
圖片來源:pixabay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