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據“亞洲防務安全”網站的報道稱,法國達索航空已經明確拒絕向印度提供陣風戰斗機的作戰飛行程序(OFP)源代碼,此舉無疑讓印度空軍的"國產化"計劃遭遇了重大挫折。
要知道在9年前,印度空軍可是花費了巨額資金從法國購買這款四代半戰機,單價高達2.88億美元,堪稱"天價"。然而,買都買了,可卻連戰機的"靈魂"都無法掌控,這不禁讓人質疑:如此高價的戰機,連源代碼都拿不到手,那還能打什么仗?
1、OFP:戰機的"操作系統"
現代戰機是精密武器,集成了大量的先進技術,需要一個超強的“大腦”來控制戰機的飛行、信息的處理和發射武器,而作戰飛行程序(OFP)就是這樣一個“超強大腦”。
它就像是電腦的操作系統,控制著戰機的一切核心功能。陣風戰斗機配備了模塊化數據處理單元(MDPU),在OFP的控制下處理來自雷達、光電、導航、電子戰系統以及數據鏈的信息。系統能夠迅速融合多傳感器信息,并疊加在數字地圖上,為飛行員提供完整的戰場態勢感知。
掌握了OFP,就掌握了戰斗機的幾乎所有關鍵參數。這些參數不僅代表著戰機的性能水平,其實也能反映出戰機研制方的航空工業水平。因此,事實上,戰斗機提供方其實都是拒絕開放OFP源代碼的,甚至連系統接口都不提供。
達索航空雖然宣稱MDPU采用模塊化和開放式架構,可以方便進行性能升級和用途擴展,但實際上對源代碼的訪問仍然嚴格控制。即便是提供外接接口,這仍會存在問題,相當于套殼系統一樣,終歸不是原廠好用。
2、被"卡脖子"的印度空軍
在5.7空戰前,印度空軍的國產化計劃就已經在推進,他們計劃將其國產的"阿斯特拉"中遠距空空導彈集成到蘇30MKI、陣風等主力戰機上,而在空戰后,印度空軍更是明顯加快了國產化的速度,強調要加快將“阿斯特拉”導彈集成到陣風戰斗機上。
“阿斯特拉”導彈由印度國防研究與發展組織所研制,目前分為兩個型號,分別是“阿斯特拉”MK1和“阿斯特拉”MK2,前者射程約為90-110公里,后者約為130-160公里。
印度已經將“阿斯特拉”MK1集成到了蘇30MK2以及國產的“光輝”戰機上,但“阿斯特拉”MK2目前還處于研制中,且性能更為先進,采用主動雷達導引頭和雙脈沖火箭發動機推進,按照印度的計劃,該導彈將在2027年研制完成并服役。
印度對“阿斯特拉”導彈寄予厚望,希望其全面替代法制“米卡”和“流星”導彈,從而徹底擺脫在武器供應上的限制,防止在關鍵時刻被西方“卡脖子”,就像當年的阿根廷一樣,被全面限制了導彈的供應,進而導致了戰敗。
所以印度是非常不愿意看到歷史在他們身上重演。
此外,印度還希望集成"魯德拉姆"反輻射導彈,該導彈目前射程為150至200公里,計劃提升至300至350公里。
然而,要實現這一目標,印度需要將國產導彈的發射程序集成到陣風戰斗機的作戰飛行程序中。現在法國拒絕開放源代碼,如果再不提供接口,印度的這一雄心壯志恐怕要落空。
面對法國的拒絕,印媒也是一頓痛批,《印度國防新聞》在報道中直指法國的"貪婪"、"損害印度的國防能力"。印度方面認為,法國理應該提供源代碼,至少要提供訪問權限,因為這將加快其國產武器系統的整合進度,減少對外國技術的依賴。
3、國際通行規則
一些防務網站指出,印度的抱怨似乎有些牽強,因為開放源代碼和戰斗機升級權限通常不包含在武器的交易中。如果有需求,通常要另行談判協商并支付額外費用。
就比如當年中國引進蘇27戰斗機的時候,OFP源代碼其實也是雙方爭議的焦點。中國想要,但俄方一直不松口不同意,始終都沒有提供源代碼。直到將蘇27帶回國內之后,中國的科學家才通過不懈的努力,破解了蘇27戰斗機的火控計算機和OFP,從而全面掃清了國產化的一個關鍵障礙,為殲11乃至后來的殲16的出現奠定了堅實基礎。
另外有報道稱,即便是印度使用已久的,并且已經在本土大量組裝的蘇30MKI戰斗機,俄羅斯也沒給印度源代碼。
但這歸根結底,還是印度自己的原因,蘇30MKI已經服役了20多年,并且大量本土化組裝,這都給予了印度充足的逆向仿制條件,而事實證明了,他們連基本的逆向仿制能力都缺乏,否則早就國產化了蘇30MKI戰機了。
如果他們能仿制成功,或許就能發展出一條和中國不一樣的道路,將蘇霍伊戰機提升到另一個高度。
4、印度空軍的出路在哪?
面對法國的拒絕,印度似乎陷入了兩難境地:一方面,已經花費了巨資購買并裝備了陣風戰斗機,未來30年陣風戰機都將是其空戰的絕對主力之一;另一方面,沒有源代碼訪問權就意味著無法充分挖掘和發揮陣風戰機的潛力,更無法與本國武器系統實現深度融合。
當然了,也不是沒有選擇供印度提供去解決這個問題。法國不提供源代碼,但他們卻同意提供外接接口,印度空軍可以使用這些接口,將其國產化的武器系統融合到陣風戰機中。
但正如前文所說,外接的接口就像套殼一樣,終究無法和直接提取源系統方面和順暢,中間可能會存在問題,這表現在:
1、數據鏈協議的沖突。由于“阿斯特拉”中距彈的數據鏈使用有俄羅斯的技術,而陣風戰機的數據鏈則是北約標準格式,二者間的通聯有潛在問題存在,曾出現17次嚴重的數據沖突;
2、發射流程復雜度增加,系統可能會崩潰。空空導彈的發射流程大致是“目標鎖定 - 參數裝訂 - 發射授權” 這三個環節,每一個環節都需要調用底層的OFP代碼。但印度只能通過API接口調用底層代碼,這就會使得發射流程的復雜度增加,可能引發系統的崩潰。
例如,“阿斯特拉”導彈的主動雷達導引頭設定是在距目標15公里處開機,但陣風戰機的火控系統則是默認在20公里處激活導彈,二者間的時序不匹配問題至今都沒有得到解決。
3、測試驗證體系缺失,導彈脫靶率非常高。根據法國的要求,印度想要集成國產導彈到陣風戰機上,測試就必須要在法國本土進行,但印度似乎不接受,據悉印度自行開展的導彈集成測試,因為無法獲取陣風戰機的核心代碼,在測試中因戰機的火控系統錯誤地判斷了目標,使得導彈的脫靶率高達67%,印度也無法獲得導彈的完整飛行數據。
所以這注定了,印度空軍的“國產化”計劃會面臨重重挑戰,他們最快捷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和法國重新談判,支付額外的費用來獲取部分源代碼訪問權限。
5、引人思考
印度的遭遇引人深思:花費巨資引進的先進裝備,卻仍舊無法完全掌控,這是否真的值得?“拿來主義”和自主創新,誰才是未來?
在印度身上所展現出來的活生生的案例,想必答案已經非常明了。
那么您認為,印度應該如何應對這一困境?是繼續搞“拿來主義”,還是加大投入推動自主創新?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討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