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做事總是要講條件,而且要弄得盡善盡美,卻在條件成熟時做不成了。想要做事就要立刻做,不要等待,不要觀望,更不要怨天尤人。
錢學森剛回國的時候,研究火箭技術。當時條件不具備,很多專家都在抱怨,但他不抱怨,要根據現有的條件來研究,在研究的過程中不斷完善,而當時的生產力并不是特別強大。后來社會生產力提高了,火箭技術也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展,一直到現在,已經處于世界領先水平。鐵人王進喜工作的時候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就是立刻做,不等不靠。邁出第一步就好了,后面的人會跟上,而且在以后的征途上,工作會逐漸完善,條件也會逐漸變好。倘若只是等待,就什么事都做不成。世界上的事并不是那么現成的,不是讓人一按按鈕就能實現巨大生產力飛躍的,也不是讓人拉一根燈繩就能月入過萬的。需要人發揮主觀能動性,去拼搏,去奉獻,去競爭,而不能只是躺在家里啃老,更不能只是夢想著天上掉餡餅,出門就撿到銀子。有人想要減肥,就要制定計劃,還要跑步,卻苦于沒有好的裝備,就要買好的球鞋,買好的運動服,還要等到好的天氣,才能出去跑步。當所有的條件都具備之后,他竟然發現已經失去了跑步的興趣,甚至根本不愿意跑。要想真的跑步減肥,就立刻去做,不要等到好球鞋到來,也不要等到好的運動服到來,更不用等什么好天氣,不管刮風下雨,不管穿什么鞋,直接去跑就可以了。等到好的條件具備了,已經失去了興趣,就不愿意跑步減肥了,甚至早已經轉移了興趣點,要通過節食減肥的。節食之后感覺沒有什么力氣,當然不愿意跑步了。
有學生打算勤奮學習,就要買好的筆和本子,買好的臺燈,打算挑燈夜戰,還要買很多復習資料。等到這些條件都具備了,他卻失去了學習的興趣,甚至看著如山的學習資料,產生了懼怕的心理。主要還是不肯付出辛勤的勞動,當然成績就好不起來了。要想勤奮學習,就直接學習,走路在學,睡覺前在學,上課的時候在學,下課的時候還在學,不是背誦就是做題,不懂就問。很樸素的道理,很多學生都懂,但就是做不到。當學生開始追求外在條件的時候,要用到好筆、好本子,要用到好臺燈、好水杯,要自己一個房間學習,就一定有問題。因為真正的學習是立刻就學,吃透書本知識,然后再做復習資料,還要和老師同學討論,卻并不會在乎外界條件。古代書生讀書條件非常艱苦,幾乎沒有自己的房間,他們經常躋身到破廟中讀書。倘若他們也講學習條件,就像富人家的子弟一樣,不一定能發奮圖強,當然也就沒有什么真本事了。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外因是事物變化發展的條件,內因才是事物發展和變化的根本原因。要想學習,還是內因起作用,外部因素只是條件,沒有條件,只有內部因素也能學習,哪怕在監獄里也能學習。很多革命志士深陷囹圄,在牢獄中寫作。不管是尤利烏斯·伏契克的《絞刑架下的報告》,還是方志敏的《可愛的中國》,都在獄中寫成。他們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不會在乎外界的條件,想好了就去做,一做就能成。
《水滸傳》中的魯智深就是這樣,想走就走,想留就留,遇事就辦,一辦就成,從不拖泥帶水。金圣嘆的評價他為“上上人物”,李贄讀到魯智深三拳打死鎮關西情節的時候,評價他:“仁人、圣人、勇人、神人、羅漢、菩薩、佛。”他拳打鎮關西,大鬧五臺山,倒拔垂楊柳,大鬧桃花村,幾乎事事順心,而且一辦就成。武松也是如此,無論是景陽岡打虎,還是斗殺西門慶,大鬧飛云浦,血濺鴛鴦樓,夜走蜈蚣嶺,二龍山落草,都痛快淋漓,而且遇事就辦,一辦就成,從來不逃避,也不等不靠。一個人的潛力是無窮的,只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就算是挖掘了潛力,會迸發出耀眼的光輝。彭端淑寫的《為學》說了兩個僧人,一個是窮和尚,一個是富和尚。兩個人都想到南海去,窮和尚憑借一瓶一缽就到了南海,而富和尚幾年都想買船到南海去,卻始終不能成行。俗話說:“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只要邁出了第一步就好辦了,順著第一步往下走,一步一步就可以走遍天下。倘若只是耽于路途遙遠,耽于困難太多而邁不出第一步,那么什么事情都做不成,就更別提行遍天下了。
做事不能總是追求條件完美,更不能總是追求事件盡善盡美。既然是做事,就一定存在著缺陷。事物都有兩面性,有好的一面也有壞的一面,做事也是如此,做成了當然是好的,但肯定會有一些遺憾或缺陷。只要做起來,專心致志,心無旁騖,就可以朝著好的方向發展。即便事情做不成,也不會后悔,因為做事的人發揮了主觀能動性。古人說“不成功,便成仁。”努力去做了,不留遺憾。做事可以追求模糊的正確,而不要追求清晰的正確,因為很多事情并不是那么明確的,尤其是結果不明確。就好像革命一樣,有可能成功也有可能失敗。但無數革命志士前仆后繼。會逐漸融入到革命洪流中,為革命貢獻力量,甚至獻出生命。只要有源源不斷的革命知識加入,革命就會變得前途明朗,一片光明。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能力。就可以持續吸收革命知識,而且發動最廣泛的人民革命,而不只是知識分子的革命。事情就是這樣,越做越明朗,越做條件越多,越做越有信心,而只是等待好的條件出現,怎么說都不是太明智的。當然,做事也不能只是憑一腔熱情去做,需要衡量一下條件,衡量一下社會關系,衡量一下權力和資本的作用,不然只是盲目去做,就很容易碰壁,甚至有可能南轅北轍。
一旦認準了做事的方向,覺得有三成勝算,就可以去做了。倘若一場勝算都沒有,就不要去做,當然人和人的衡量標準是不一樣的,需要講究客觀性,講究科學性,而不能只是主觀判斷,更不能只是憑著熱情上,卻浪費了太多的時間和精力。但只要有勝算,就可以去干,而且拼命去干,就一定能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