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驚!一家市值才60億的小公司,居然把總資產超1200億的成飛集團收購下來!
要知道成飛可是造出殲10、殲20的軍工巨頭,一年營收近750億,現在卻只花174億就被中航電測收入囊中。
究竟發生了什么?這么大的公司為何會被低價收購呢?
成飛集團成立于1958年,成飛接過仿制米格-17的重任,這看似是起點,實則更是中國戰機自研之路的關鍵開端。
老一輩科研人員日夜鉆研,一點點吃透技術,不僅成功仿制,更在后續摸索出屬于自己的創新門道。
到了上世紀80年代,國際局勢復雜,國內軍工發展面臨諸多挑戰,資金短缺更是一大難題。
成飛瞅準時機,大力推動殲-7系列戰機出口,這一決策堪稱神來之筆,靠著持續的技術改進與升級,殲-7成功打入國際市場,累計出口創匯超過30億美元。
這筆巨額資金,猶如一場及時雨,在當時艱難的環境下,實實在在地撐起了國防工業的半邊天,也讓成飛在國際軍工市場嶄露頭角。
時間來到2011年,殲-20成功首飛,直接打破美國在隱身戰機領域的長期壟斷,為了這一天,成飛投入超400億研發資金,無數科研人員扎根深山,默默奉獻。
而且,成飛可不是只專注軍用飛機,在民用飛機領域,同樣貢獻卓越。
參與C919大飛機項目時,負責機頭制造的成飛,把精度做到了令人驚嘆的0.01毫米,直接打破波音和空客長期以來的技術封鎖。
還有那AG600水上飛機,填補全球大型救援裝備空白,一旦發生海上災害,它就是生命的希望之光。
就連看似不相關的民用物流,也受益于成飛的無人機集群技術,單機成本下降67%,效率大幅提升。
不過,光環背后,成飛也面臨著巨大壓力。
2022-2023年,研發投入高達22.12億,年均增長35%,2023年資產負債率更是飆升至89.32%,快逼近資不抵債的紅線了。
就拿殲-20來說,單機成本7.8億,雖僅為F-35的三分之一,可軍方采購價受國防預算限制,利潤率被死死鎖定在5%。
再加上國際制裁,鈦合金等戰略材料成本激增200%,成本壓力如山一般沉重。
而且,《武器裝備科研生產許可管理條例》規定,涉及隱身涂層、飛控系統等12項核心技術的核心資產必須國有控股,嚴禁外流。
所以在成飛最為艱難的時刻,中航電測以174.42 億元收購了成飛集團 100% 股權。
中航集團也是我國的一個重要戰略型企業,這場收購,也是為了讓成飛的核心資產不會外流。
而這場收購背后的意義也是非常大。
收購落地后的成飛,就像一頭蘇醒的猛虎,瞬間迸發出驚人的能量。
為了滿足產能擴張需求,直接建起12萬㎡的現代化廠房,規模相當于17個標準足球場。
在廠區中,中航電測的航電系統與成飛的設計平臺實現深度融合,全數字化脈動生產線更是科技感滿滿——這可不是傳統的流水線,而是能實現“智能大腦”指揮的未來工廠。
新生產線單線日產能直接突破0.3架,換算成年產量,妥妥劍指180架!精度更是變態,關鍵部件誤差被死死壓在0.002毫米,比頭發絲還細50倍。
脈動式裝配讓生產效率飆升170%,以往慢悠悠的裝配流程,現在變得跟搭樂高一樣又快又準。
最絕的是殲20航電迭代周期,從18個月壓縮到6個月,戰場數據能實現實時AI演算,這意味著飛行員在天上能瞬間獲取最優作戰方案,戰斗力直接翻倍。
再看成本控制,C919機頭制造積累的頂尖技術反哺到軍用無人機上,鈦合金3D打印技術讓機身減重15%,成本卻只有F-35的2/3。
數字孿生工廠更是立下大功,靠著虛擬建模提前模擬裝配,殲-20的裝配誤差降到0.02毫米,故障率比F-35低一大截。
以前造飛機像搞藝術創作,現在直接變成標準化工業生產,效率和質量兩手抓。
到了2025年,成飛的隱身戰機總裝能力堪稱“全能型選手”,既能火力全開生產殲-20,又能隨時切換產線制造殲-35,根據戰場需求靈活調整生產比例。
這種“雙線并進”的生產模式,就像給國防安全上了雙保險,一旦有突發戰爭,成飛能快速“下餃子”般產出先進戰機。
除了生產以外,經濟方面也開始迸發似的向上生長。
2023年2月2日,中航電測的股票連續8個交易日拉出20cm的漲停板,股價從10.58元一路狂飆到54.23元,直接創下創業板的歷史紀錄。
每天的換手率都超過23.65%,最高一天成交金額達到25.5億元,整個交易大廳里全是交易員瘋狂敲鍵盤的聲音,這背后明顯是各路游資在激烈對決。
深交所的數據顯示,復牌后中小投資者累計買入超過9000萬元,無數散戶揣著發財夢一頭扎了進去。
這波瘋狂行情的導火索,就是中航電測要收購成飛集團的消息。
成飛集團帶著殲-20的生產線注入上市公司,這可不得了,直接打破了軍工核心整機制造資產“永不上市”的鐵律。
要知道,在以前,像成飛這樣的核心軍工資產,那都是國家牢牢攥在手里的寶貝,根本不可能上市。
但這次,中航電測硬生生地把這塊“硬骨頭”啃了下來,國有資產證券化率一下子突破85%。
這可不是一般的收購,這是航空工業集團下的一盤大棋,繼中直股份、中航電子之后,這已經是航空工業集團三年內第三次百億級別的重組了。
通過這次收購,航空工業集團構建起了“研發-制造-資本”的鐵三角,以前搞研發,主要靠國家撥款,周期長、流程復雜。
現在通過股市融資,資金一下子就到位了。
就拿梟龍Block3改進型來說,研發資金獲取周期直接縮短60%,中型運輸機項目獲批速度提升3倍。
這場看似“蛇吞象”的收購,實則是中國軍工產業的一次華麗蛻變。
從資金困境到資本賦能,從傳統制造到智能制造,成飛用實力證明:只要路子走對了,國產軍工不僅能打破技術封鎖,還能在全球軍工市場上打出一片天!
央廣網——2024-06-26《中斷一年半中航電測重組事項恢復審核 或出資174億收購成飛集團》
觀察者網——2025-01-08《百億級重組落地,中航電測將更名為“中航成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