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身邊有沒有這樣的朋友:
明明是周末,是可以放松的日子,可他非要把家里打掃得一塵不染;
公司里,明明不是他的活兒,他偏要盯著流程、查著表格,別人稍微敷衍一下,他就恨不得替人加班;
聚會訂個餐廳,他要研究人均、看評價、比交通,搞得像個項目經理。
甚至,有時候你會覺得——他不是在生活,是在執行KPI。
這些人,性格有個通?。?strong>較真,操心,還總覺得別人不靠譜,他不管就得出事。
其實,性格太較真,愛操心,是一種“危險”的人格特性:高責任感+焦慮型人格。
愛操心,是因為內心不安穩
你可能以為,操心的人是因為控制欲強。其實沒那么簡單。
心理學上有個概念叫“焦慮型人格”,這種人格的人,對外部環境極度敏感,總覺得如果自己不上點心,生活就會失控。
這類人小時候,往往在家庭中經歷過父母不靠譜或者環境不確定的經歷。
比如父母總吵架、頻繁換城市、自己承擔了不該承擔的責任……于是,他們會在內心種下一種信念:我不負責,就會出問題。
這就導致他們長大以后變成了“人形監控儀”:
同事沒打招呼就走,他們會不安地想:是不是生氣了?是不是我做錯了什么?
群里沒人說話,他們會琢磨:是不是話題不合適?我是不是說錯話了?
出門前檢查門鎖兩三遍,生怕漏水漏電。
性格較真,其實是完美主義+高標準的自我設限
說實話,較真不是壞事。但過度較真,反而會讓人寸步難行。
有一類人,特別容易為了對錯翻臉,他們脾氣并不壞,可內心里卻有個超高標準的衡量尺——不只是對別人,對自己也是一樣。
匯報寫得不夠好?刪了重寫。
項目推進慢了?夜里加班把別人的活也扛上。
別人遲到?一整天都不想搭理他。
他們總希望事情要做得最好,因為那樣,自己才有安全感。
這背后其實是典型的完美主義人格,也就是心理學中提到的“自我價值感與外界評價強綁定”。
翻譯成人話就是:我必須做到最好,才能覺得自己有價值。
雖然說,未經審視的人生不值得去過,但如果審視太狠了,也可能把自己逼瘋。
較真+操心,往往是高共情+低信任的復合體
有些人雖然看上去情緒穩定、邏輯縝密,背后卻藏著一種心理上的雙刃劍:
一方面,他們非常能理解他人情緒,能提前感知風險、發現隱患;
另一方面,他們又天生不太信任別人。
于是,你會看到他們在群聊里頻繁提醒:
“大家別忘了明天交表格?!?/p>
“今天氣溫降了,記得帶外套。”
“剛剛會議某某沒說話,他是不是不太舒服?”
外人看是多此一舉,但其實他們習慣了照顧別人,但同時又極度擔心別人掉鏈子,但凡有一點點掉鏈子,這類人就特別容易自責。
那么問題來了:這樣的人,要怎么自我調整?
下面是幾個實用的建議:
1、學會懶。
你放松一點,世界不會垮,請嘗試刻意放過自己:開會時少說一句提醒,項目中退一步,家務別做那么極致。
你不是世界的保姆,也不是人生的甲方。
老子說:“無為而治”,不是教你躺平,是教你該松手時就松手。
2、練習自我分離。
當你開始胡思亂想或者災難化聯想時,問自己三個問題:
這個事情真的在發生,還是我在想象?
我現在能做什么有用的行動?
如果什么都不能做,行不行?
這其實是正念心理學常用的應對方式,學會讓情緒和自己保持一點距離,你會少掉很多沒必要的焦慮。
3、降低必須完美的執念。
你可以每天寫一句允許不完美的話貼在桌子上:“80分就足夠”、“我已經很努力了”、“不完美也是一種風格”。
這不是讓你擺爛,而是讓你放下非黑即白的思想。人生很多事,其實灰色地帶才是主流。
4、給自己設定一些無效努力的上限。
如果你為一件事重復做第三次,還沒有提升效率,那就先停止。
你需要建立事情辦好就行的判斷,而不是辦到最好才行的魔咒。所謂真正的進步,來自于知道何時說夠了。
性格較真,愛操心的人,并不是愛出風頭或者控制狂,而是一種被生活逼出來的敏感型人格。
他們不是故意讓自己活得那么累,是因為心里那個怕出錯、怕失控、怕被忽視的自己,還沒學會放松下來。
如果你是這樣的人,希望你能在忙碌與自我之間,找到一點平衡。
也請記住一句話:你不是來拯救世界的,你只是來好好生活的。
-The End - 作者-李眉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圖片源自網絡,侵權請聯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