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輪印巴沖突,以國際社會意想不到的速度按下了暫停鍵。但這背后還有兩個細節,堪稱“離奇”。
4月22日,印控克什米爾突發槍擊案,至少26人遇害,印度怒指巴基斯坦為幕后黑手,隨后雙方迅速陷入軍事對抗。
然而,就在人們以為戰火即將漫延之際,印巴卻在5月10日突然宣布停火,速度之快、轉折之大,讓所有觀察者猝不及防。
更令人玩味的是,就在印巴對峙最激烈之時,伊朗外長阿格拉奇突然現身新德里,與印度簽署“全天候戰略合作伙伴關系協議”,并高調表態要為印巴和平斡旋。
然而,印度軍方卻毫不領情,一位陸軍少校竟在直播節目中當眾辱罵伊朗外長為“豬崽子”。
從外交“握手”到軍方“扇耳光”,這一反常劇本背后,究竟藏著怎樣的博弈邏輯?
印度與伊朗
印度和伊朗,一個位于南亞次大陸,一個坐擁波斯灣門戶,雖然不直接接壤,但兩國在歷史、文化和地緣上有著長期而復雜的聯系。
從1947年印度獨立至今,印伊關系經歷了數次波動。
這段關系的發展歷程,某種程度上也折射出南亞與中東地緣格局的變遷。
印伊之間最初的互動始于20世紀50年代。
1950年3月,印度與伊朗正式建立外交關系。
此后幾年,兩國經濟交往逐漸升溫,航空、航運和貿易協定陸續落地。
盡管如此,這一時期雙方的政治關系仍相對冷淡。
1956年至1967年,印伊關系進入明顯的對抗期。
伊朗堅定支持巴基斯坦在克什米爾問題上的主張,并在1965年印巴戰爭期間為巴基斯坦提供政治和軍事援助。
印度對此極為不滿,雙方外交關系陷入緊張。
1968年以后,隨著國際局勢的變化和冷戰格局的松動,兩國關系逐漸升溫。
特別是70年代,印度和伊朗在經濟上的互補性開始顯現。
印度日益增長的能源需求,與伊朗豐富的石油資源形成天然契合。
與此同時,伊朗也希望拓展其出口市場,突破對西方國家的依賴。
1979年伊朗伊斯蘭革命爆發后,雖然政權更迭帶來意識形態變化,但印度并未因此中斷與伊朗的聯系,反而保持了相對務實的接觸。
1990年代初,冷戰結束為印伊關系帶來新的契機。
蘇聯解體、地區局勢重組,讓印度在外交上更加主動。
同一時期,伊朗也希望通過“向東看”政策拓展亞洲關系,兩國在政治和戰略上找到更多共識。
1993年,印伊宣布建立“戰略合作關系”,為后續的多邊合作奠定基礎。
2000年代初,兩國關系迎來高光時刻。
2001年,印度總理瓦杰帕伊訪問伊朗,雙方簽署《德黑蘭宣言》,提出加強反恐、安全、能源等領域的合作。
2003年,伊朗總統哈塔米回訪新德里,發表《新德里宣言》,明確提出在五年內建立全面戰略伙伴關系。
這段時期,印伊高層互動頻繁,經貿與能源合作迅速拓展。
然而,這一合作高潮并未維持太久。
2005年后,隨著伊朗核問題日趨敏感,印度開始面臨來自美國的壓力。
在2005年和2006年國際原子能機構會議上,印度兩次投票支持調查伊朗核計劃,嚴重傷害了伊朗方面的信任。
雙方戰略伙伴關系從此陷入停滯,轉而進入謹慎交往階段。
進入莫迪執政時期,印伊關系再度出現回暖跡象。
2016年,莫迪總理訪問伊朗,與魯哈尼總統簽署了多項合作協議,最引人關注的是恰巴哈爾港的開發項目。
這一港口不僅具有經濟價值,更是印度連接阿富汗和中亞、繞開巴基斯坦的重要戰略支點。
同年,印度首次通過恰巴哈爾向阿富汗運輸小麥,象征著這條替代路線的實際啟動。
但這種戰略合作依然脆弱。
2018年美國退出伊核協議后重啟對伊朗制裁,印度為避免波及,不得不在2019年徹底中止自伊朗進口石油,恰巴哈爾項目推進也受到影響。
盡管印度努力向美國爭取豁免權,并試圖通過其他支付機制維持合作,但印伊關系再次陷入僵局。
如今,印伊建立“全天候戰略合作伙伴關系”,無疑是兩國關系史上的重大進步。
成為伙伴的理由
盡管印度與伊朗的關系在過去幾十年中歷經多次波折,甚至不乏公開對立的時刻,但不可否認的是,這兩個南亞與西亞的重要國家,總能在關鍵節點上重新走近彼此。
這種關系之所以能夠在反復的起伏中維持下去,甚至在某些階段有所推進,歸根結底,是多種現實因素交織作用的結果。
最基礎的,是兩國在地緣戰略上的互補性。
伊朗處于歐亞陸橋的核心位置,是印度通往中亞、俄羅斯乃至歐洲的重要通道,尤其在繞開巴基斯坦的背景下,伊朗提供了一個戰略上的“替代出口”。
恰巴哈爾港的開發,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哪怕在美國重啟對伊朗的制裁之際,印度依舊極力爭取恰巴哈爾港項目的豁免權,也從側面說明了它在印度區域布局中的不可替代地位。
其次是能源層面的現實依賴。
作為一個高度依賴外部石油和天然氣的國家,印度對伊朗長期以來的石油進口一直保持相對高位。
尤其是在全球能源價格波動、穩定供應成為關鍵的背景下,伊朗的能源資源成為印度維持經濟增長的重要保障。
伊朗則希望通過擴大出口、抵消西方制裁壓力,找到一個穩定且可靠的大型市場。
雙方在這一領域的合作基礎深厚,即便因外部壓力暫停合作,彼此仍保留著恢復談判的空間與意愿。
而在更深層次上,兩國之間的文化與歷史聯系也為彼此關系增添了柔性的穩定因素。
印度與伊朗均擁有古老文明的底蘊,文化、語言、文學和哲學等方面存在不少共通之處。
莫臥兒時期波斯文化對印度的影響深遠,這些文化積淀讓兩國之間在人文交流和認知上具備一定基礎。
此外,印度長期奉行的“戰略自主”外交理念,使其即便加強與西方國家合作,也往往會在對待伊朗等國的問題上保持一定的獨立性和外交余地。
這種平衡姿態,既避免了與西方關系的徹底對立,也為與伊朗的合作保留了空間。
特別是在莫迪政府提出“西聯政策”之后,伊朗始終被視為印度在中東地區的重要支點。
即使印美關系不斷升溫,印度仍在伊朗問題上保持了靈活和實用的處理方式。
歸根結底,印度與伊朗的關系之所以能夠成為在曲折中不斷發展,不是因為雙方在意識形態或傳統外交上有多么一致,而是在彼此各自戰略目標中,都找到了對方不可替代的位置。
“伙伴”的另一面
但另一方面,印度和伊朗這層“伙伴”關系的背后,其實一直暗藏著眾多不穩定因素。
伊朗外長千里迢迢去調停印巴沖突,卻遭印度軍官公開辱罵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最不可忽視的是,美國因素在印伊關系中始終扮演著“干擾者”的角色。
自1979年伊朗伊斯蘭革命以來,美國便對伊朗實施長期制裁,并試圖將其孤立于國際社會之外。
尤其是在2002年之后,伊朗被列為“邪惡軸心”,美國在中東的政策重心幾乎始終是遏制伊朗。
在這種大背景下,印度若要深化與伊朗的經濟和戰略合作,就不可避免地面臨美方的強大壓力。
2005年與2006年,印度曾在國際原子能機構的會議上兩度投票支持調查伊朗核問題,嚴重影響了兩國戰略互信。
而在2018年特朗普政府宣布退出伊核協議并恢復制裁之后,印度不得不在短時間內將從伊朗的石油進口量降至零,幾乎中斷了雙方在能源上的全部合作。
恰巴哈爾港雖然因其地緣戰略意義獲得美方短暫豁免,但整個項目的推進仍因資金限制、政治不確定性而多次延期,顯示出印度在面對美伊博弈時的投鼠忌器。
另外,雙方在意識形態和宗教上的分歧,也是關系難以深度融合的潛在隱患。
伊朗是以什葉派伊斯蘭教義為核心的神權國家,而現在的印度則是一個以印度教民族主義政黨主導的世俗國家。
近年來,莫迪政府推動的印度教民族主義在國內外政策中表現愈發明顯,這不僅加劇了印度國內穆斯林群體的不滿,也讓伊朗等伊斯蘭國家對印度內部宗教政策持保留甚至批評態度。
這種意識形態上的錯位,雖然不會直接引發外交斷裂,卻足以成為雙方關系深層次的不安定因素。
此外,印伊之間經濟合作的實際推進也遠未達到預期水平。
雖然兩國簽署了多項貿易與投資協議,但受限于結算體系不暢、國際金融制裁風險、項目執行能力不足等多重障礙,大部分合作停留在意向階段。
以恰巴哈爾港為例,盡管印度多次承諾資金和技術支持,但長期拖延、缺乏配套基礎設施建設,使得該項目的經濟效益尚未真正顯現。
所以說,印度與伊朗雖然在地緣、安全與能源等方面存在較強的互補性,但這種“伙伴關系”并非穩固的聯盟,而是一種受到外部力量擠壓、內部結構松散的脆弱合作。
在全球多極化博弈日趨激烈的背景下,這種關系的不確定性或許將成為影響南亞與中東格局的重要變量之一。
而以上這些,也就能解釋為什么在此次印巴沖突中,伊朗一方面與印度強化關系,另一方面又介入調停印巴沖突,招致印度的反對。
有分析人士認為,伊朗迅速迅速與印度提升外交關系,是因為伊朗與身為遜尼派的巴基斯坦沖突頗大,所以站在印度身邊對付巴基斯坦。
還有一種說法是,此次印巴沖突鬧得這么大,但卻又能迅速停火,背后應該有大國的影子。
而伊朗介入,可能是俄羅斯撮合的,原因是此次在印巴正面交火過程中,巴基斯坦明顯占了上風,而巴基斯坦一直與中國關系良好,分析人士稱,此時俄伊介入,是不愿意讓中國“摘桃子”。
當然,這些也都只是一些學者的分析。至于真相是否真的如此,恐怕只有當事國自己知道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