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24日 總第880期
值日編輯:張正陽 杜大壯
審核:葉維杰 范家菀
執行主編:陳卓
*閱讀今日日報,請關注“南亞問題研究小組”微信公眾號
圖源:Outlook Business
印《展望商業報》網站5月23日報道,印國防部智庫報告指控中國在印巴沖突中助力巴方軍事行動,印政府或因此擱淺重啟中印直航進程。印國防部下屬智庫聯合作戰研究中心(CJWS)日前發布報告(Intelligence Report),指控中國在本輪印巴沖突中助巴對抗印度。具體舉措包括助巴重新部署防空系統、提供覆蓋印全境的衛星情報支持等。對此,印政府已成立高級別任務小組展開獨立調查。報道援引印政府官員表態稱,若能證實中國的確實質性支持了巴方軍事行動,重啟中印直航的計劃將在可預見的未來被“雪藏”。印民航秘書武阿爾南稱,此前印民航部已同中方相關部門舉行關于“恢復客運直航”的正式會談。據悉,2025年1月,印外秘唐勇勝訪華,此后印外交部稱中印已原則上同意恢復兩國自2020年起中斷五年的商業直航。在4月22日印控克什米爾地區帕哈爾加姆槍擊事件及其導致的本輪印巴沖突發生前,中印已啟動恢復直航談判進程,并計劃2025年4月底或5月初舉行代表團級會談,聚焦重啟直航的方式方法。
NEWS
圖源:《紐約時報》
《紐約時報》《印度斯坦時報》5月23日報道,迫于選舉壓力,孟臨時政府首席顧問尤努斯5月22日威脅稱“如無法得到各政黨與軍隊支持將辭職”。5月24日,政府規劃顧問瓦希杜丁·馬哈茂德(Wahiduddin Mahmud)否認尤努斯辭職一事,并表示“我們必須克服重重障礙,堅持到底”。據悉,尤努斯認為當前孟局勢“不適合進行公平選舉”,承諾最晚2026年6月前舉行選舉,但因“選舉籌備緩慢”引起孟軍隊、主要政黨等多方不滿。軍隊方面,孟陸軍參謀長瓦克爾-扎曼(Waker-uz-Zaman)5月21日施壓尤努斯“應在2025年12月前舉行選舉”,強調“政治穩定需通過民選政府實現,而非‘未經選舉產生的決策者’”。對此,尤努斯特別助理、孟郵電和信息技術部部長泰耶布(Faiz Ahmad Taiyeb)強硬回應,指責軍方“干預政治”,并呼吁尤努斯“留任以確保和平民主過渡”。政黨方面,孟目前最大政黨孟加拉民族主義黨(BNP)也敦促尤努斯盡快明確選舉具體日期。另據悉,BNP已因私有化孟吉大港、修建援緬走廊、拆分孟主要稅務機關等一系列政策分歧停止與臨時政府合作。消息人士透露,軍方公開支持盡早選舉后,尤努斯“已在崩潰邊緣”。消息指出,尤努斯辭職恐進一步惡化孟當前局勢。
NEWS
印臺北協會總干事曼哈辛·亞達夫。圖源:《臺灣英文新聞》
《臺灣英文新聞》5月21日報道,中國臺灣地區“經濟部投資促進司”、工業技術研究院、印臺北協會共同在臺舉辦“印度-臺灣投資伙伴論壇”,旨在促進臺企對印投資。據悉,印泰米爾納德邦、安得拉邦、特倫甘納邦、卡納塔克邦四個邦政府代表率團竄訪臺灣,此次訪團系印迄今為止訪臺規模最大邦代表團。論壇上,印臺北協會總干事曼哈辛·亞達夫(Manharsinh Laxmanbhai Yadav)重點介紹在印投資機會,分析印經濟增長和轉型趨勢。此外,印到訪的四位邦政府代表分別介紹本邦投資優勢與機遇。臺灣地區“經濟部投資促進司‘司長’”張銘斌表示,印國內市場龐大、勞動力充足、資源豐富,疊加政府提供多項相關激勵政策,是臺企投資“有利選擇”。據悉,印臺近年來不斷深化經貿合作,目前已有大量臺企在印投資半導體和電子制造相關產業。
NEWS
2024-2025年,印汽車駕駛者支付道路通行費情況。圖源:彭博社網站
彭博社網站5月22日報道,印汽車經濟正成為壓在中產頭頂的“大山”,其根本解決之計在于重制公共交通規劃,印可參考中國經驗聚焦鐵路發展。印汽車經濟令印中產群體越發不堪重負。一是每年需支付高昂道路通行費。據印官方最新數據,印公路總里程已超600萬公里(6 million-plus kilometers),在全球僅次美國,但印平均每平方公里公路密度是美國的兩倍以上。自21世紀以來,印大舉修建公路,僅2024年便投資近300億美元(nearly $30 billion),但公路建設長年“高負債”,使印中產群體每年需向全印近1100座公路收費站支付高達70億美元($7 billion)通行費。二是燃油費高昂,且可替代選擇少。當前,印平均每位汽車駕駛者每年比美國人多支付30%的燃油費,而由于相關基建落后,“里程焦慮”(編者注:指駕車途中,駕駛者因汽車動力不足而周遭又缺少充電設施而感到進退維谷)也使中產消費者難以廣泛接受依靠電力等供能的新能源汽車。三是車輛本身也稅收高昂。印汽車產業從業者稱,汽車與酒精和藥品一樣在印被收重稅,一輛新SUV價格的一半可能都是稅。此外,以公路為主的公共交通、收費站工作模式低效等因素也給印帶來嚴重環境污染,公路交通已占印碳排放的93%。報道強調,中國公路密度雖遠低于印美,但已進入“高鐵時代”。美國雖在20世紀因公路網絡、汽車經濟發達聞名,但如今印應多向中國學習,而非借鑒過時的美國經驗。同樣是四小時列車行駛時間,在印最快可從南印科技重鎮班加羅爾抵達泰米爾納德邦首府金奈,但在中國則可完成距離較前者四倍以上的京滬之間的旅行。在短期內,印政府或可考慮通過收取公路通行年費的方式提高效率、減輕中產負荷,但長久之計仍是規劃建設不以汽車為中心的、更高效的公共交通體系。
NEWS
位于印古吉拉特邦西部薩納恩德的塔爾干港,一架起重機正在搬運集裝箱。圖源:路透社網站
路透社網站5月23日報道,印擬在雙邊互惠基礎上,允許美國與外國公司競標政府采購項目合同。印政府消息人士稱,印擬向美國與外國公司大規模開放政府采購項目市場。其中,印政府擬允許美企競標價值500億美元以上的聯邦政府級項目,這也是印美正在舉行的貿易談判的其中一項。5月6日,印在與英達成的自貿協定中向英企開放指定領域(如實體商品、服務與建筑行業等)政府采購項目市場,而在英供應商(UK-based suppliers)可競標印價值超20億盧比(above 2 billion rupees,$23.26 million,約合2326萬美元)的項目。據了解,印政府采購項目主要來自聯邦政府、邦政府、地方政府、國企,每年總價值約在7000億美元至7500億美元之間($700 billion-$750 billion per year),這些項目主要為印國內企業保留,其中25%專為小型企業保留。印政府消息人士稱,邦政府與地方政府采購項目將不在此次開放之列。印中小微企業聯合會(FISME)秘書長阿尼爾·巴德瓦杰(Anil Bhardwaj)稱,印政府將仍為國內小型工業企業保留25%的項目。長期以來,印政府一直拒絕簽署世界貿易組織政府采購協定(World Trade Organisation's Government Procurement Agreement),但如今相關消息人士稱“作為一項政策轉變,印同意向貿易伙伴逐步、分階段地,在互惠基礎上開放相關項目”。
NEWS
印凈外國直接投資變化趨勢。圖源:The Wire
The Wire網站5月23日報道,印央行(RBI)5月21日報告顯示,印2024-25年凈外國直接投資(FDI)降至3.53億美元($353 million),同比暴跌96.5%,創歷史新低。印凈FDI是指外企在印投資額(投資總額)與撤資額之間的差額。分析認為,印凈FDI下降原因有二,一是外資通過公開募股(IPO)大規模獲利后撤離。數據顯示,2024-25財年,投資者自印撤資達490億美元($49 billion),高于2023-24財年的410億美元($41 billion)。此外,私募股權(PE,通過私募基金對非上市企業進行權益性投資)和風險投資(VC)2024年退出總額達267億美元($26.7 billion),同比增加7%。二是印企加速海外擴張。近年來印企借力全球供應鏈轉移加速海外投資布局,導致凈對外直接投資上升。然而,部分機構仍對此保持樂觀。印風險投資和另類資本協會(IVCA)與安永會計師事務所(EY)報告認為,此類活動表明印“市場成熟度增強,外資進出渠道暢通”,將利好印經濟發展。值得注意的是,印FDI總流入漲勢依然強勁。印央行數據顯示,2024-25年印FDI總流入增長13.7%至810億美元($81 billion),其中逾60%流入制造業、金融服務業、電力和能源、通信服務業領域。
NEWS
印國內對多向結盟政策是否有效展開討論。圖源網絡
《印度斯坦時報》5月21日發表題為《大戰略:多向結盟在和平時期有效,在戰時則稍顯不足》的評論文章指出,本次印巴沖突暴露印多向結盟政策的固有限制:多向結盟在和平時期可為印帶來更多機會和主動權,但也因此缺少堅定可靠的戰略伙伴,使印在戰爭時期無法有效應對外部安全挑戰。本文作者哈皮蒙·雅各布(Happymon Jacob)系尼赫魯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副教授、印智庫戰略與國防研究委員會(CSDR)創始人。
印長期奉行多向結盟政策,避免過度依賴單一國家或陣營,試圖同時與多個大國保持良好關系,以擴大自身的戰略空間。這一策略在和平時期優勢顯著,不僅使印在外交上左右逢源,也為印經濟、軍事技術合作提供豐富渠道。然而,本次印巴沖突嚴重暴露印多向結盟政策的局限性,各大國因自身利益糾葛未能給予印清晰、堅定的支持。例如,中俄領導人在印巴沖突發表聯合聲明,公開批評美國的亞太政策,間接對印造成外交壓力。此外,北約成員土耳其向巴基斯坦提供武器,進一步凸顯印多向結盟政策在具體危機中的脆弱性。
全球地緣政治動蕩、各國利益交織復雜是印多向結盟政策失效的重要原因。盡管多向結盟在此次沖突中也起到一定作用,如印使用多國牌武器,但這也是印花費巨額資金采購軍備的必然結果。對印而言,其在沖突中雖具備獨立應對巴方軍事挑戰的能力,但國際社會普遍采取觀望或中立態度,令印不得不反思:若未來面臨實力更強、國際關系更加復雜的對手(如中國)時,印如何確保其能得到有效的國際支持。
此次印巴沖突為印提供深刻教訓:在國際政治中,“人人之友”可能在真正需要時無人可依靠。因此,印必須在堅定多邊外交政策的同時,審慎評估各方戰略價值,選擇真正愿意在關鍵時刻為印提供幫助的戰略伙伴。
*閱讀今日日報,請關注“南亞問題研究小組”微信公眾號
本期編輯:張咪咪
本期審核:單敏敏
*前往公眾號后臺發送“編譯”,即可查看往期編譯合集
更多內容請見↓
評論區留下寶貴的意見或建議,但請務必保持友善和尊重,任何帶有攻擊性和侮辱性語言的留言(例如“阿三”)都不會被采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