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一部熱播國產劇爭議很大——
《人生若如初見》。
這也是一部積壓劇。
三年前,上線播出六集后,緊急撤檔、下架、消失。
多次定檔傳言后,終于在不久前突然空降播出。
豆瓣條目提示還停留在2022年延播前
很快,口碑出現了兩極化。
有人夸質感超絕,簡直「《覺醒年代》2.0」。
有人罵,不止爛,簡直歹毒。
侮辱先烈、洗白歷史反派,甚至呼吁再次停播。
到底咋回事?
咱們一起來瞅瞅。
《人生若如初見》一度被很多人期待成為國劇新王炸。
畢竟論制作班底,這部劇絕對頂配。
編劇江奇濤。
手握 《亮劍》《漢武大帝》《人間正道是滄桑》三部九分神作。
導演王偉,代表作《白夜追兇》。
兩年前一部《問蒼茫》,也飆到了九分以上。
主演卡司,個個出圈。
歷史政治題材,在近幾年也有不少出圈作。
《覺醒年代》《天行健》等,口碑爆了又爆。
《人生》所講的,同樣是晚清時期幾位主角探索救亡圖存的故事。
無論是陣容,還是故事題材,潛力都很足。
點開后,攝影、美工也確實很有質感。
但,2022年首次開播不久,輿論直接罵翻了天。
直接停播下架,技術調整,延后播出。
三年過去,質疑聲有增無減。
「扭曲歷史夾帶私貨」「洗白反派」「歷史虛無主義」......
甚至,「抵制」「投訴」的呼聲漸起。
這部劇到底拍了什么,以至于鬧成這樣?
咱們還是從頭說起。
故事起始于1901年,時局動蕩,思潮紛雜。
也就是這個關鍵點,探索國家未來走向成了迫切問題。
于是,幾位代表了不同身份、階級、路線的主角,陸續登場。
經由一次留日經歷,相識、覺醒、糾纏、分裂。
最終各自走向了不同的道路。
本劇最大的一個爭議,在于主角的身份。
雖然劇中主角有好幾個,但主視角還是 李現飾演的梁鄉。
他原本是一個沒落的 滿清宗室子弟。
在清政府戰敗后,被意外選為軍事生,派 往日本進修學習,人生從此迎來巨大轉折。
留日過程中,梁鄉 覺醒了現代意識,認同中國需要重建國防。
不過,他選擇的方式是擁護清政府,堅定保皇。
這個角色的原型,其實是愛新覺羅·良弼。
在許多影視作品里,良弼往往作為反派出現。
良弼本人與《走向共和》里的良弼形象
他留洋回國后,受到朝廷重用。
反對袁世凱,鎮壓革命軍,作風鐵血強硬,被認為是清朝末期最后的頂梁柱。
最終,遭到革命軍刺殺身亡。
《辛亥革命》里的良弼
《辛亥大事記》
選取歷史爭議性人物作為主角,創作難度自然不小。
越是爭議,尺度越難拿捏。
捧?難免有洗白感。
踩?又浪費了歷史的復雜性。
畢竟,一個有現代意識的「保皇黨」的失敗,更能證明革命的歷史必然。
但從目前的輿論來看,顯然,尺度拿捏失敗了。
《人民日報》訪談該劇導演王偉
不過,比起網傳的「 洗白保皇黨 」「歷史虛無主義 」這樣的大帽子。
魚叔還是想看看,這部劇在文本創作上是否夠格。
只可惜,這方面也并不理想。
故事有兩條主線 。
一條是晚清軍事生留日之路。
宗室子弟梁鄉(李現 飾)、袁世凱兵李人駿(周游 飾)、 革命黨人楊凱之(魏大勛 飾)三人結識。
在異國共同成長,共受屈辱,建立起不一般的友誼與信任。
可以想象,他們會在未來道路發生分歧,甚至互相殘殺,讓人一聲嘆息。
但劇中這條前期「事業線」,毫無看點。
熱血又或屈辱,沒有任何有效的故事橋段。
日方最大的侮辱,也就是說說狠話。
在此之上,友誼的呈現也不明不白。
故事開頭,梁鄉與楊凱之以宗室子弟和革命叛賊的身份見過面。
用這樣的身份建立友誼,僅僅是一 起吃飯聊天喝酒,突然就兄弟義氣一起打架了。
甚至敘事上,過于倚重梁鄉救場,總給人一種開金手指的大男主觀感。
前期,日方讓三人干雜活,逼得他們不服反抗,犯了紀律。
但梁鄉以貴族身份找找關系,這事兒就過了。
楊凱之騎馬受傷,也是梁鄉用祖傳秘術一頓作法就給治好了。
主角的形象塑造和能力展示模糊不清,不怪有「洗白 」質疑。
對比《天行健》同樣三位男主角,平行尋寶探案因此碰面。
性格鮮明的三方勢均力敵地糾纏, 主線才能充滿懸念反轉。
《人生》不止故事無聊,連人物性格都沒明晰起來。
相比之下,劇中的另一條故事線戲劇性強點。
梁鄉與同伴在去往日本的船上,對偶遇的女主角謝菽紅(春夏 飾)一見傾心。
卻發現菽紅身邊已有戀人,革命家吳天白(朱亞文 飾)。
三角戀愛線,這就來了。
但,在戀愛的情節安排和表現手法上,又極其迂腐過時。
甚至又因此引發了更多的爭議。
例如, 吳天白作為一名激進的革命家,形象非常糟糕。
他利用 菽紅的懵懂無知,又有追求自由進步的渴望,一點點拿捏了對方的心。
各種油膩自大的言語,令人不適。
他帶著菽紅私奔,搞砸革命活動后,又將其拐騙到了日本。
流亡中,讓菽紅變成了自己的飯婦、女仆、血包,靠其賺錢養活。
「丑化革命者 」的爭議也因此而來。
當然,從劇作上來看,作為配角丑化也就丑化了。
沒想到,一轉到主角這邊,丑化得更厲害。
梁鄉與菽紅偶遇后,慢慢熟絡,氣氛曖昧。
一個意想不到的轉折來了。
不靠譜的吳天白被人炸傷,失去行動能力。
梁鄉經人攛掇,靠酒壯膽,闖入菽紅家中將其強奸。
事后,還心滿意足地笑了。
這極其突兀的情節,刻意到讓人無語。
若是想呈現梁鄉這一人物的多面性,甚至是難以擺脫的劣根性。
為什么前期要給予二人浪漫化的刻畫,而不是覬覦與掠奪欲望的鋪墊?
是要洗白強奸?還是要又一次上演「都怪菽紅勾引」的受害者有罪論?
又或是,單純不想讓觀眾覺得梁鄉前期形象過于正面,有意找補?
很快,劇集給出了回答。
吳天白在樓上聽到了菽紅被傷害的全過程,卻不敢下樓。
只敢在事后對菽紅怒吼。
革命者的女人被誰奪走不行,為什么偏偏是腐朽不堪的清廷貴族。
到這,真相大白。
劇集的第二條主線,與其說是三角戀,不如說是用女性軀體暗喻國家敘事。
用人物的苦難,代表國民的積貧積弱與所受屈辱。
稀爛的空想革命者,更爛的偽善舊政權, 滿口仁義道德,實則無視盤剝,都只想滿足私欲。
等等,不會再安排另一個革命者男人拯救菽紅走上正途吧?
你別說,還真是。
楊凱之一路的實干派出現,給了菽紅第二次入學選擇。
不得不說,有時候看劇很無助。
大清都亡了,這套不把人當人的敘事竟然還堅挺著。
此刻就很想念秀芹,想念同一個編劇筆下 「李云龍你開炮啊,別讓我看不起你 」的清爽悲歌。
隔壁《天行健》《覺醒年代》里女性角色的塑造,更是沒得比。
可以看到 ,這部劇引起的爭議,與其說是立場問題,不如說是敘事失敗導致的。
故事不好看,連人物塑造也滿是雷點。
這又如何讓人移情角色的視角,去體會那個紛繁復雜的特殊年代。
說到底,「歷史爭議人物 」并不是不能做主角。
而是需要更高明的技巧,去挖掘爭議背后的人物獨特性。
魚叔覺得,一是需要視角平立。
不能簡單地浪漫化,高光化,硬上價值,又刻意安排污點。
而是要平實呈現功過,既展示其不凡之處,也要正視其性格缺陷。
比如《三國》里的曹操, 「 梟雄 」一詞代表的兩部分都給予了相同側重。
二是強調人物特質,幫助觀眾理解角色行為。
尤其是對一些歷史上負面評價為主的角色,更要實現完整的人物邏輯刻畫。
比如德國電影《帝國的毀滅》里的希特勒。
或是前兩年的韓國電影《首爾之春》里的全斗煥。
看完這些作品,人們并不會改變對這些人物原型的固有觀念。
但,能夠從人性的角度,并結合時代環境,對歷史有更深入的思考。
而人物特質的塑造,需要文本細節與演員表演共同完成。
對比之下,《人生》就差得比較多。
一方面,經過較長時間的擱置與刪改,對成片效果確實有所影響。
另一方面,演員的表演,也沒能撐住如此復雜的人物。
劇中,梁鄉 的身份、位置尷尬。
他不是平民,但作為沒落貴族,又早已經穿上樸素布衫。
矛盾的處境,勢必造就復雜的性格與心態。
再加上,他對革命黨人的態度模糊,有認可改革的共識,又有身份芥蒂的阻礙。
這種亦正亦邪的立體感,本該為角色帶來更豐富的特質。
但劇中,李現的表演只能算勉勉強強。
并沒有呈現出人物應有的張力。
要知道,原型良弼在歷史上可是連袁世凱都要忌憚的狠人。
如此一個日后掌握大權的晚清重臣,至少也應該讓我們看到他年輕時青澀迷茫之外的卓越天賦和獨特魅力。
可惜, 別說攪動政治格局的能力潛質,劇中的塑造實在是平平無奇。
乏味如此,怎能叫人代入和認同。
相比之下,劇中飾演梁鄉母親的吳越,反而表演細節就豐富太多。
像是突然接到邀請出席晚宴,身份重提明明雀躍,卻又要裝作不在意的歪頭。
到地方發現,自己只是被叫來為人做禮儀培訓。
梁母丟不掉昔日貴族的習慣,又需有迎合的姿態,只好客氣地一字一句教 。
誰知,主人家宴請的貴客,竟是自己的后輩。
縱然沒落,但等級仍在,對方仍要向自己行禮。
于是,梁母姿態又端了起來。
歪頭,喝茶,笑容神氣,下巴仰起就再也沒下來過。
人物特質一下就立住了,并貫穿接下來所有的出場戲份里。
這才讓她提到滿清敗落時,像突然卸掉了一身勁。
沒落神情是真 的,對梁鄉的期待和眼中對權力回歸的渴望也是有信服力的。
遺憾的是,這樣的精彩演繹在整部劇里并不多見。
這才讓人們對這部王炸劇,倍感失望。
雖說是一部歷史題材,但大家想看的,無非還是具體而細致的 人物塑造。
而不是空洞單薄的人設符號,和陳腐老套的敘事理念。
全文完。
如果覺得不錯, 就隨手點個「贊」和「推薦」吧。
助理編輯:白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