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我們學的都是堯舜禪讓,稍微長大一點互聯網看得多了之后,知道了原來還有一本書叫做《竹書紀年》里面直接把堯舜禪讓的故事,闡述了完全另外一副模樣!
其中大部分人所看到過的應該是這句:堯之末年,德衰,為舜所囚。舜囚堯,復偃丹朱,使不與父相見。舜囚堯于平陽。這句的原始出處是史記正義。史記正義引用了竹書記載的舜囚堯這句話。而后來竹書亡佚。后人又從史記正義中找到這句話重新修訂復原竹書。
這個時候就要分析一下了,到底是禪讓還是背后隱藏著一樁血腥殺戮?!
如果堯舜是一個村的村長,管理3-4個生產隊。村長本人和老婆孩子都要下地干活,家里最多也就比別人多兩頭豬,那么禪讓可能性比較大。
哪怕地方再大一點,也存在禪讓的可能性,記得北宋的使臣許亢宗出使金國的時候,寫了一本書叫《宣和乙巳奉使行程錄》,里面記載了早期部落狀態下的金國人民的生活。金國皇宮就是個大一點的帳篷,里邊一把從北宋邊關買來的太師椅就是龍椅了,其他的陳設和普通百姓沒區別。有百姓家里有好吃的或者好酒,就把阿骨打拉到自己家好吃好喝敘敘家常吹吹牛。晚上大家一起跑到河里洗澡,皇帝大臣普通百姓相互搓澡。阿骨打和貴族們一起開會的時候,小孩們扒開帳篷偷看,一起在外邊偷笑。阿骨打很喜歡宋人,許亢宗去的時候,阿骨打十分熱情,拿最珍貴的食物招待,具體來說就是一大碗純豬肥肉羊油牛油之類的蒸熟,加點鹽直接吃。當時許亢宗就快吐了,覺得那玩意腥臭不可食。金國的生活狀態讓其覺得不可思議。
堯舜時期的生活狀態大概也是這種原始社會形態。大家其樂融融,你說為了皇位互相圖,不太可能。
上古時期生產力極度落后,當了王也沒啥享受的,責任卻很大,干活也得一起上,退位讓賢反倒是一種撂挑子的行為!
再考慮到堯舜禹時代一直在搞治水,治水之前是家天下,治完水以后也是家天下。恐怕在治水這個特殊時期,王位就是個燙手山芋,沒人愿意要。
但是如果已經是管理著九洲上千平方公里的土地的帝王,手下有軍隊有成熟官制有歷法,就不太可能是禪讓。
綜合來看,我認為自黃帝統一天下到唐堯時期,已經過去數百年了,在當時相對發達的黃河流域一定已經出現了具有一定規模且來源于不同族姓的強大部落聯盟,經過數百年的發展其內部的運行機制應該也相對穩定。既如此,聯盟高層肯定已經具有相當高明的政治智慧或通過和平方式或通過必要的妥協而進行權力交接。“禪讓”是和平方式,那么即便是發生暴力篡位的情況,應該也是多方妥協的結果,過程和影響都有限。
甚至即使堯舜禹這三個人的情況還都不一樣,比如說雖說堯禪讓舜,但是怎么說也是傳給女婿也算次優選擇。但舜與禪讓,完全不一樣了,舜和禹不但沒有裙帶關系,而且有殺父之仇。
禹的父親鯀,是舜上位的競爭對手,哪怕舜已經得到堯的認可,攝行天子之政,鯀也并不服管。他試圖憑借自己手中掌握的治水資源來謀取進一步的權力,最后因為治水不力,被處死!
鯀死后,舜任命鯀的兒子禹繼續負責治水工作。為什么不換人呢?舜很可能是這么想的:第一,禹是老爹部落眾望所歸的法定繼承人,貿然換人容易引發眾怒,而且新人不了解治水工作具體情況,也不利于開展工作。第二,以當時的技術水平,想要根治洪水問題堪稱天方夜譚,因此舜既然能以“治水不力”的罪名弄死鯀,自然也能用同樣的罪名拿捏禹,舜并不擔心禹跳出他的手掌心。
結果我們就知道了,大禹是豁出去了,家都不回天天猛干,一邊抗洪搶險,一邊恢復生產,一手治洪水,一手收人心,可以說禹治水的腳步走到哪里,他的團隊就搭建到哪里,跟滾雪球一樣,硬生生把一個應急項目搞成了長期投資。
到最后舜不得不讓,你們怎么看各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