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個視頻可把不少家長給刺激到了,媽媽帶著13歲女兒去吃西餐,用團購券付款的時候,孩子當場就躲起來了,吃完還扔下狠話,說“以后別用團購了,沒錢就別來吃,多丟人”。
這事兒讓我想起朋友家孩子,小學六年級就知道拿密室逃脫的排名挨個比價,人均50塊錢得玩6個關卡還得有NPC,那精打細算的樣子,把他媽媽弄得又好笑又無奈。
同樣都是青春期的孩子,怎么有的嫌團購丟人,有的卻把“性價比”掛在嘴邊呢?這背后的金錢觀教育,真得好好說一說。
青春期孩子這所謂的“面子工程”,是從懂事到“虛榮”的一個轉折點。
要說現在孩子虛榮,其實真不能全怪孩子。
我兒子跟我說,他們班男生攀比球鞋、游戲機,女生更夸張,項鏈手鏈得是潮牌的,就連出去旅行住哪個酒店都得發朋友圈炫耀。
還有更離譜的,有孩子炫耀自家房子大,說同學家還沒自家廁所寬敞。
這要是放在咱們小時候,比的可都是考試分數和誰的人緣好。
但仔細琢磨琢磨,咱們當年不也偷偷攢錢買明星貼紙。
只不過現在孩子接觸的信息太多了,社交媒體天天推送各種“精致生活”,商家也變著法子搞消費主義營銷。
青春期的孩子前額葉皮層還沒發育完全,本來就容易沖動,再被這些信息一影響,虛榮心就像點了汽油的火苗,一下子就燒起來了。
就像視頻里那個女孩,媽媽用團購券本來是想讓孩子吃頓好的,結果孩子卻覺得在同學面前丟了面子。
這事兒其實反映出兩個問題:一是孩子根本不了解家里真實的經濟狀況,二是家長平時也沒教過孩子怎么體面地省錢。說白了,孩子不是天生就虛榮,是咱們當家長的沒及時給孩子種下正確金錢觀的種子。
再說說“該省省該花花”,理性消費不是什么丟人的事。有網友分享過經歷,說跟身家過億的老板吃飯,人家照樣用團購券,人均能省30塊錢,多劃算啊。
還有家長吐槽自家孩子,現在買啥都先查團購,沒有優惠就換一家,就像個小會計似的。
這些例子都說明,精打細算和過體面生活并不矛盾。
理財教育,那些豪門家庭反而更重視。
郭晶晶帶兒子去插秧體驗農耕生活,洛克菲勒讓孩子記賬來賺零花錢。
這些事兒都告訴我們,真正的富養不是拼命砸錢,而是要讓孩子明白金錢的本質。
就像《哈利波特》里的韋斯萊家,雖然窮得叮當響,但是一家人整整齊齊,那種溫暖可比多少金山銀山都寶貴。
下面講講怎么破除孩子的虛榮心,有三招實操指南。
第一招,家庭財務透明化。別覺得跟孩子談錢不好意思,越早讓孩子參與家庭開支的討論越好??梢詼蕚鋫€記賬本,讓孩子記錄每個月的水電費、買菜錢,甚至可以讓孩子策劃一次家庭聚餐,去比較一下菜市場和超市的價格差別。當孩子發現“原來每頓都吃肉要花這么多錢”,自然就知道珍惜錢了。
第二招,實踐體驗式教育。我閨蜜帶孩子做過“100元生存挑戰”,給孩子100塊錢,讓他負責全家一天的吃喝。孩子就跑去菜市場砍價,算計著買打折菜,最后居然還能省下20塊錢。這種體驗可比光跟孩子講道理有用多了,孩子自己就能明白“錢是賺來的,可不是從ATM機里隨便吐出來的”。
第三招,精神滋養不能少。咱們也見過不少孩子,渾身名牌,可內心卻很空虛。咱們得讓孩子知道,真正厲害的不是球鞋的價格標簽,而是在球場上過人的技術;值得驕傲的不是去米其林餐廳吃飯,而是和媽媽一起在廚房做飯的溫馨回憶。多帶孩子參加公益活動,當孩子體會到幫助別人的快樂,對物質的虛榮心自然就沒那么強了。
最后再給各位家長吃顆定心丸,孩子到了青春期,就算有點叛逆,也絕對不是無可救藥 。
就像看到孩子嫌棄團購券這種情況,做家長的可千萬別自己先慌了神。青春期就好比孩子精神上的“斷奶期”,前一刻還跟你特親,后腳就急著向你、向周圍人證明自己已經“成熟”了。這個時候,光靠說教是最沒用的,得用實際行動給孩子做示范。
下次再帶孩子出去吃飯,不妨大大方方地當著孩子的面展示用團購券的過程,跟孩子說:“媽媽發現這家店有優惠,咱們用這個券能省不少錢,省下的錢還能用來買書看。”
要是遇到孩子跟別人攀比,先別急著批評否定,可以反問孩子:“你覺得那個同學身上到底哪里最讓你佩服呀?”這樣就能把話題從物質層面引導到關注個人品質上。
記住了,只要咱們家長能穩住心態,孩子慢慢也能學會從容面對這些事。
說到底,培養孩子正確的金錢觀就跟燉一鍋老火湯一樣,急不得,得慢慢來。
等孩子真正明白了“錢只是一種工具,并不是生活的目的”,他們自然就能活得明白、通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