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全球氣溫破1.5℃了,這個消息就像炸彈,全世界都在議論。科學家說,這點溫度上升,或許正在改變我們文明的生存方式。未來,海水一直漲,上海外灘江堤會被淹嗎?新加坡濱海灣花園會消失嗎?這些問題是沿海城市和人類的未來大事。
2015年巴黎氣候大會,195個國家同意控制氣溫升幅,目標是2℃內,最好是1.5℃。這不是隨便定的目標,是科學家和政策專家多次研究后的“安全線”。超過1.5度,地球就可能遇到很多危險,像冰川化了、海平面升高、常有極端天氣,生態系統也會亂套。
但是,現實真的讓人挺操心的。從2015年至今,全球氣溫一直升;過去十年是最熱,有記錄以來。2023年,全球氣溫比工業化前高了1.45度;2024年氣溫又漲了,到了1.55度;2025年1月再創“高溫”記錄。“破紀錄”天氣新聞常出現,高溫熱死人、洪水淹城、火燒林、臺風更猛。這些天氣讓人覺地球在“生氣”。
海平面升高是氣候變暖的大問題,全球都在關注它。IPCC說20世紀海平面升了15厘米,差不多每年升1.5毫米。但21世紀后,海平面漲得飛快,1993到2017平均每年升了大約3毫米。2023年,全球海平面又創新高,高了1993年101.4毫米。
更糟的是,科學家表示,2100年時,溫室氣體再增多,海平面會漲60到110厘米。這個預測不是瞎猜的,而是研究了冰川和冰蓋融化的速度得出的。例如,格林蘭島跟南極洲的冰雪都在快速化掉,成了讓海平面升高的重要原因。
海平面升高,沿海城市受影響很大。新加坡濱海灣花園,這個以前很火的旅游景點,或許在本世紀末就會沒了。Climate Central說,氣溫升1.5度,新加坡濱海灣花園和金沙的一些地方就可能淹了。更嚇人的是,全球溫度升3℃,大概50個城市會被海水淹。甚至有的地,或者全沒了。
在中國,沿海城市也碰到嚴重問題。上海,國際化城市,面臨海平面上漲,臺風也變多了。2022年,長江全流域干旱,咸潮入侵上海長江水庫;最長一次達90余天。臺風“梅花”來時,上海海邊海水倒灌,長江水庫取水受影響了,給上海供水帶來很大難題。
不僅是上海,廣州深圳等沿海城市都有一樣危險。據國家氣候中心《藍皮書》顯示,1993到2023中國沿海海平面每年升4.0毫米,高于全球平均3.4毫米。2023年,中國沿海海平面比1993到2011年高了72毫米。海平面升高讓沿海風暴潮更猛,濕地被破壞了。海岸線也被沖刷的厲害,海水滲進來,土地變咸了。
海平面升高,沿海城市可能會被淹。這還會產生很多連鎖反應,像多米諾骨牌一樣倒下。海平面上升讓風暴潮更利害,低洼地方容易被淹。港口、道路等會被鹽水長期泡,壞的更快,修起來也更貴。
其次,海平面升高會讓居民搬家,淹掉的地方不能住了,這會帶來人口流動,社會結構也變。這不僅會拖城市經濟后腿,還會對社會穩定不好。
更糟的是,海平面上升會讓生態系統受重創。紅樹林和濕地這些海岸生態,被海水淹了,生物種類變少了。比如海龜產卵都在沿海沙灘。海平面上升,繁殖條件變差,它們的生存受危脅。此外,珊瑚礁也會受重擊,珊瑚得靠陽光才能活,但海平面上升擋住陽光,珊瑚就難生存了。
海平面上升很快,我們要減緩和適應;要雙管齊下。要控制氣候變化,就要從開頭減少溫室氣體。中國在發電、電動汽車、和種樹方面,都做的很好,為全球氣候問題出了中國辦法。
適應氣候變化,要增強社會和生態的彈性。提高預警系統,覆蓋更多地方,時間也要快。大城市要防災改造,解決內澇和海平面問題,加強天氣預警和應急。例如,新加坡用填海和升高設施方法,避免了海平面上升的風險。
全球升溫1.5度是個警鐘,但未是盡頭。只要不放棄,1.5℃目標仍有機會。政府得定嚴點的減排政策,企業要快點綠色轉型。我們普通人就從日常小事開始,少開車,多坐公交,買節能電器,支持環保品,不浪費資源。讓我們共同行動,面對全球挑戰,給后代一個好的家園。歡迎留言評論,說你的想法和建議,一起對抗氣候變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