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今年大暑后,出現了4個“反常”現象,和往年大不同,早知道早準備。
今年的大暑節氣是在7月22日,大暑的到來,意味著一年當中,最為炎熱的一個階段已經開啟,而且我們經常講,小暑大暑上蒸下煮,這兩個節氣,是二十四節氣當中最為炎熱的季節,再過些日子,就是立秋,也就宣告者夏天的一個結束,那么今年的大暑之后,具體出現了奇怪的現象呢?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看。
第一個現象:小暑反比大暑熱
“暑”是炎熱的意思,大暑,指炎熱之極。大暑相對小暑,更加炎熱,是一年中陽光最猛烈、最炎熱的節氣,“濕熱交蒸”在此時到達頂點。這個是對大暑的一個解釋,但是大家有沒有發現,今年的小暑天氣極其的炎熱,反而大暑相對來講要涼快一些。
就拿我們南昌來講,大暑之前,溫度都是在35℃以上,天氣極其的炎熱,大暑之后,溫度反而降了,變得更加的涼爽,這種反常現象,在歷年當中,都是比較少見的。
第二個現象:避暑之地反而炎熱
在傳統的認知當中,北方相對來講,應該沒有那么炎熱,但是今年7月,黑龍江漠河35℃、吉林省創下同期平均氣溫歷史最高紀錄,連我國最北端也難逃熱浪魔掌。
副熱帶高壓異常北抬,較往年提前10天以上控制華北、東北,與大陸高壓形成“雙高壓疊加”,讓北方悶熱早于往年,體感溫度遠超實際的數值。原本涼快的地方,反而變得炎熱起來了。
第三個現象:大暑后沒有遇到中伏
一般來講,按照正常的情況,大暑之后,都是在中伏,但是今年的大暑之后,卻沒有看到中伏,反而還是在初伏當中,原本今年的三伏天就只有30天,而大暑如果是在初伏的話,那么是不是也代表著今年的伏天,也出現了不同呢?
按照正常來講,中伏的天氣也是會更加的炎熱,而今年大暑之后,看不到中伏,反而是在初伏當中,那么今年的初伏,可能要比中伏更加的炎熱,也出現了一個反常的現象。因此,在這個時候,我們要注意溫度的一個變化,到了中伏的時候,要注意天氣的一個變化。
第四個現象:大暑后熱不透
前面已經提到了,大暑的天氣還有沒有小暑炎熱,而在民間也有相關的俗語諺語,比如“大暑熱不透,大熱在秋后”,意思就是大暑的時候,天氣不夠炎熱的話,那么等到立秋的時候,氣溫就會反撲,反而變得炎熱起來。
根據氣象模型顯示,8月下旬副高可能再度增強,秋老虎帶來的回熱天氣,體感酷烈程度或將超越盛夏,也就是說,大暑之后,可能不是特別的炎熱,但是立秋之后,天氣反而會迎來高溫,這其實也在告訴我們,天氣出現了反常,我們要時刻警惕天氣的一個變化。
有數據顯示,2024年全球首次突破1.5℃氣候臨界點,而2025年或延續“史上最熱”趨勢。世界氣象組織預測:2025-2029年可能再破高溫紀錄。
大暑之后,天氣開始變得多變,或許不是最為炎熱的時候,但是這個時候的濕氣會特別的重,因此我們要注意,調整好飲食,同時也要注意改變生活方式,這樣才能更好的適應氣候的一個變化,人也會格外的舒坦。大暑之后,天氣出現反常,我們應該及時做好應對,不能馬虎大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