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六一”國際兒童節來臨之際,一場跨越四千公里的溫情互動在江淮大地綻放。5月24日,“皖疆童行牽小手 石榴花開映廬州”主題實踐活動以創新實踐書寫關愛未成年人“溫暖答卷”。這場由合肥市民政局主辦,高新區社會發展局和新疆駐皖工作組承辦,紅石榴民族文化交流中心協辦的兒童關愛行動,不僅為61名皖疆兒童開啟成長新視界,更構建起兒童關愛服務工作的創新樣本。
海報。
科技賦能:為邊疆兒童插上夢想翅膀
活動首站聚焦科技創新,來自新疆和田的30名少數民族兒童與高新區的31名留守兒童、困境兒童共同走進科技殿堂。在科大訊飛人工智能體驗中心,維吾爾族女孩阿布都熱西提·阿塔吾拉第一次與AI機器人完成雙語對話時,眼眸中閃動的光芒讓隨行教師動容。“這些孩子中超過80%是首次接觸前沿科技,我們特別安排來自農村牧區的兒童參與,就是要用科技力量破除地域發展差異” 新疆駐皖工作組活動負責人透露。
活動現場。
立體關懷:構建五維成長支持體系
活動設計凸顯系統性思維,形成“科技啟蒙+文化浸潤+生態感知+安全保障+長效幫扶”五位一體關愛體系。在青年創意田園的智慧農業基地,父母常年在外務工的留守兒童姚思思(化名)通過無土栽培實踐找到了農業科學興趣;紅石榴民族文化交流中心組織的非遺課堂,則讓皖疆兒童在共同制作石榴主題剪紙中深化文化認同。
“我們為每個孩子建立了個性化關愛檔案”,合肥市民政局兒童福利處負責人介紹,活動禮包中的運動水杯印有專屬二維碼,后續可通過“云結對”平臺實現持續幫扶。主辦方特別為有需要的兒童配置專業社工進行心理疏導。
活動現場。
文化共融:打造民族團結實踐新課堂
午間的文化交流成為情感交融的重要場域。當蒙古族舞蹈《草原歡歌》遇上了詩朗誦《合肥,我的家》,不同藝術形式的碰撞激發出孩子們對中華文化的深層認知。來自新疆皮山縣的麥麥提艾力·庫爾班在日記中寫道:“原來合肥的小朋友也會跳我們的舞蹈,就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
安全護航:鑄牢兒童安全成長共同體
為保障活動安全有序,主辦方創新建立“三個一”保障機制:完備應急預案、專業醫護團隊、暖心志愿者隊伍全程護航。高新區10名志愿者“一對三”結對幫扶,讓每個孩子都能盡情參與。高新區社會發展局社會事務處負責人表示:“我們正將活動經驗轉化為常態化工作機制,計劃每季度開展主題交流活動,為特殊群體兒童提供精準關愛幫扶。”
新疆社會科學聯合會原副主席陳翰林評價說:“合肥實踐突破傳統幫扶模式,通過沉浸式體驗促進各族兒童深度交融,為新時代兒童福利保障工作提供了可復制樣本”。隨著高新區兒童關愛成長計劃的深入推進,這場始于兒童節的溫暖約定,正在續寫多元化幫扶護航成長的嶄新篇章。
從人工智能實驗室到非遺工坊,從飛行模擬器到智慧農田,合肥用城市發展成果反哺兒童成長需求,彰顯了超大城市的人文溫度。當邊疆兒童與留守孩子在共同探索中建立情感聯結,不僅是兒童關愛的合肥方案,更是托底弱勢群體民生保障的生動實踐。這一將國家戰略落地為兒童可感可知體驗的創新探索,也將為兒童福利與保護事業發展提供新的解題思路。(儲非 文/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