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歷史上很多文人一樣,朱屺瞻一直將凌寒不懼、倔強冰霜的梅花品格作為自己的精神象征,對梅花情有獨鐘,不僅愛梅、種梅、畫梅,還將自己的畫室命名為“梅花草堂”,自號“梅花草堂主人”。
從1932年在家鄉太倉瀏河鎮建立的第一個“梅花草堂”畫室,到1946年修筑在上海淘砂場果育堂街的第二個“梅花草堂”,1978年朱屺瞻在上海巨鹿路景華新村的第三個“梅花草堂”,以及在1995年朱屺瞻藝術館落成開館后,曾復制了一間80平方米的朱屺瞻畫室,成為“梅花草堂”的收尾。
齊白石 梅花草堂 34×33.5cm×2 1936年
在這幾處不同年代的梅花草堂畫室里,朱屺瞻不僅創作了大量作品,也留下了他跟友人雅集的畫作。通過“梅花草堂”畫室的梳理和朱屺瞻藝術館館藏“梅花”題材的作品,進而呈現出館藏梅花作品的系譜。
《梅花草堂集冊》和第一個梅花草堂
1936年,在太倉瀏河梅花草堂的畫室,朱屺瞻以梅花草堂主人身份邀請同道好友去梅花草堂雅聚,并以“梅花草堂”為創作題材邀請友人題詩作畫,留下了諸多佳作,像齊白石、黃賓虹、王一亭、汪亞塵、吳湖帆、潘天壽、姜丹書等都畫了“梅花草堂圖”,有關梅花草堂的創作活動從30年代初綿延到50年代初,總計數十幾件,每人一畫一書,匯為一冊,亦傳為佳話。此冊后因歷史原因上繳文管會,后發還時缺失了潘天壽、賀天健二位名家作品,成為憾事。為續前緣,朱屺瞻在上世紀80年代再度邀請畫友繪寫“梅花草堂”冊,包括陸儼少、謝稚柳、宋文治、程十發、陳佩秋等名家均有佳作寄贈,這些作品與前冊合為《梅花草堂集冊》。
黃賓虹 梅花草堂 34.5×34cm×2 1936年
朱屺瞻后補繪圖文,記敘集冊始末,他在集冊前寫道:“梅花草堂乃吾舊居太倉瀏河鎮。羨梅花之耐寒,寄清香可愛,承友誼情饋,繪寫斯冊。圖二十二紙,字二十二紙,合裝成冊,前后歷時六十余載。此乃友朋高誼,彌足珍貴,愿兒孫珍藏之。”此冊在朱屺瞻105歲時,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有限印刷105冊仿真宣紙本冊頁,朱屺瞻藝術館館藏《梅花草堂集冊》第105冊。
陸儼少 梅花草堂 34×34cm×2 1987年
中國繪畫史上,類似像《梅花草堂集冊》薈萃一代名家去描繪特定題材頗為罕見,這套集冊一定意義上也成了近代中國畫壇風雨聚散的某種縮影,生動地展現了朱屺瞻與20世紀近現代藝術大家的人文交流與書畫友誼。
齊白石“印緣”和第二個梅花草堂
抗戰勝利后的1946年,朱屺瞻在上海淘砂場果育堂街著手修筑新的“梅花草堂”,這是一座田園式的洋房,占地一畝六分,仍分中西兩個畫室,油畫室100平方米、國畫室60平方米。花園里種植梅樹百余株,曲徑通幽,并綴有假山。
齊白石 梅花草堂 149×51cm 1946年
淘砂場時期“梅花草堂”最為人所知的是朱屺瞻與齊白石于1946年在上海的會晤。兩位先生以金石訂交,始于1929年,而直到1946年秋齊白石來上海,朱屺瞻去龍華機場迎接,兩人才第一次見面。齊白石前后為朱屺瞻訂制了70多件自用名印和閑章,朱屺瞻也因而成為南方擁有齊白石印章最多的人。朱屺瞻自跋曰:“湘潭齊白石先生以篆刻名天下,奏刀沉雄淬利,古邁絕倫,為予治印六十余方,因名予齋名曰‘六十白石印軒’,以資景仰。蓋予與先生十載神交,暌隔千里而未嘗一面,乃來書引為知己,欣喜之余,不自谫陋,爰作斯圖,藉志秋水蒹葭之感。”在“六十白石印富翁”一石邊款上,齊白石說“屺瞻仁兄最知予,刻印予曾自刻‘知己有恩’印,先生不出白石知己第五人”。此印也成為梅花草堂白石印存中最有代表性的一方篆刻作品。
齊白石刻"梅花草堂"石章
材質:青田石
尺寸:縱3.0厘米,橫3.06厘米,高6.23厘米
邊款:屺瞻印友,九十老人白石。
上海博物館藏,圖片由上海博物館提供
朱屺瞻不僅“萬里寄石”,求刻印章,還請齊白石作畫、題詩。在朱屺瞻藝術館館藏齊白石的篆書匾額“梅花草堂”題記中,齊白石曾寫:“吾曾為畫友屺瞻先生刊梅花草堂印,后為畫梅花草堂圖,再三畫梅花立軸。今又于滬瀆筑新屋,萬里函索此四字,吾友真與白石有緣也。八十八也。”
“耋年變法”后的梅花作品與第三個梅花草堂
1978年后,朱屺瞻的居住條件得到改善,巨鹿路景華新村12號的三個樓層都歸他居住,朱屺瞻把畫室搬到了二樓,有了一間比較寬敞的畫室,齋名又開始使用“梅花草堂”舊稱,自此有了第三個“梅花草堂”,接近耄耋之際,朱屺瞻以“潑色法”為代表實現了其藝術創作的“耋年變法”,其以墨彩淋漓、色墨交融的新畫風將其中國畫創作推向頂峰。其“耋年變法”以后的許多代表性作品就是在這間畫室里創作完成。
館藏1982年創作的《紅梅》、1992年的《四君子》和1994年的《紅綠梅》便是在第三個梅花草堂創作的。作品《紅綠梅》色彩濃郁、紅綠蘭的配色重而不膩,樹干用焦墨勾勒,中間留白,蒼勁有力。朱屺瞻用山水畫的方法來畫花卉,厚、樸、拙的趣味,重意不重形。
朱屺瞻 紅綠梅 143×59cm 1994年
“梅花草堂”作為創作和交往的空間之外,也被作為繪畫母題在朱屺瞻繪畫生涯中被幾代畫家不斷描繪。在朱屺瞻藝術創作和交往活動的早期,“梅花草堂”主題被呈現為近現代名家賦詩作畫的《梅花草堂集冊》。而在朱屺瞻105歲高齡時,上海中國畫院的畫家包括張桂銘、張培成等再次以“梅花草堂”為題,欣然命筆,創作了梅花主題的作品,后由韓天衡題為《梅花草堂千秋冊》,成為朱屺瞻藝術館的館藏。此后為紀念朱屺瞻115周年誕辰,“梅花草堂春常在——中國書畫名家邀請展”在2005年以“梅花”為主題舉辦,特邀了陳家泠、仇德樹等海上名家,以及20余位北京、江蘇、浙江、廣州等地中國畫家參展,促成了以《梅花草堂春常在》為題系列畫作的誕生,這批作品也構成了館藏“梅花”系列的重要藏品脈絡。
朱屺瞻 竹石圖 紙本水墨 94×57cm 1995年
“梅花草堂”是一個畫室,在更加綿長的意義上,它交織著藝術的生產和精神的回聲、同時還伴隨著近代文人群體的交游往來。同時從文獻研究的視角去追溯和回望“梅花草堂”,使得朱屺瞻的藝術研究則有了更多觸角和更加寬廣意義上的延伸。館藏朱屺瞻創作的梅花題材作品以及《梅花草堂集冊》、《梅花草堂千秋冊》、《梅花草堂春常在》冊頁共同構建了朱屺瞻藝術館館藏“梅花”作品的重要系譜。
(作者為朱屺瞻藝術館副館長)
來源:美術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