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父母托舉的普通人,往往有兩種成長模式;
第一種是遵從父母的意志,或者繼承他們的衣缽,畢業找一個比較符合家長預期的離家不遠的工作,復制父母單一沒有波瀾的一生。
第二種是早早意識到父母的不靠譜和無情,及早給自己定下人生目標,一步步實踐、試錯,沖破命運的詛咒和枷鎖,年紀輕輕就賺得第一桶金,而后所向披靡,徹底把原生家庭這手爛牌打贏。
第一種人,看似有父母的幫襯,能夠如虎添翼,實則是被動地錯失了自己與社會的接觸面,在虛空中浪費了精力和時間,無法輸入足夠多的樣本數量,來形成自己穩固成熟的認知;
不知道自己的天花板在哪里,更不清楚自己的短板在哪里,就那么渾渾噩噩地走過了大半生,成為了一個“空心人”
到了中年過得不如意,就只能用“抑郁”來抒發對生活的不滿。
第二種人,看似赤手空拳,實則也少了讓很多人頭疼的“父母的嘮叨和控制”;
在一個很自由的天空,且大膽且小心地嘗試,把自己當成一塊海綿,極力吸收著社會上的許多好和許多壞,逐漸形成了屬于自己的很精準的判斷力和執行力,做事常常一擊即中。
能在可以大展拳腳,和社會碰撞的年紀時,毫無阻礙地去闖蕩,遠比第一種空心人要幸運得多;
只是多數人屬于第一種,只有少數人屬于第二種。
小時候,第一種人,是別人家的孩子,長大后,第二種人是別人家的孩子。
據我所知,現實中很多普通的父母有一個“跑偏”的認知,就是以為自己由于貧困所限而欠下的“認知債務”,尚且有學校、職場和社會替代自己的孩子“償還”,有師長、上司和眾多陌生人給孩子“補全”;
但凡孩子在考試、戀愛結婚、職場、人際關系、創業、心態上有任何的挫敗和不順,父母會本能地歸因于是孩子不夠努力。
然而,任何一個家庭的“認知財富”,都是以幾近封閉加壟斷的方式進行代代傳承的;
社會最殘酷的一點在于,沒有人有意向培養你,每個人都看你的結果說話和做決定;
別人有了需求,你就得保證供給;
否則,你再有潛力,有天賦,你使不上勁兒,你發揮不出來,那你只能被無情地淘汰出局;
沒有人負責給普通家庭的孩子正確的引導,除了他們的父母。
現實中,多的是讀了一圈書,卻情感世界一片空白、不會建立親密關系的人,多的是被家長嚴厲管控和打斷著與外界的互動,用學生思維處理職場和生活日常,處處碰壁后蜷縮在自己小世界的人。
控制欲強的普通父母,認為孩子只要按照自己的規劃按部就班地來,日后必然有大出息,可是他們忽略了重要的一點,他們對社會規律的認知,思維體系的建立,甚至不如自己那個正在讀大學,和剛進入社會的孩子。
但是他們卻偏執地以家長的權威,脅迫孩子服從自己的意愿。
天生被規訓地聽話的孩子,天然會讓渡自己的感受和利益,滿足父母眼中的理想化子女;
殊不知,他們已經和父母進行過多次的“共生絞殺”,并閹割了自己的意志,讓父母的意志存活了下來。
這種普通家庭的孩子,如果不能在沒有父母阻礙和干涉的情況下開創事業,不能脫離父母的掌控獨立生活,以后人生的狼狽和挫敗是可想而知的。
教育這件事,不一定是擲地有聲的,而往往是潤物細無聲的;
經常陪伴孩子一起看書看報的父母,和孩子一起積極探討商業社會種種現象的家長,和那些總是否定孩子感受,阻撓孩子嘗試新鮮事物的父母,注定給孩子帶來不一樣的人生體驗。
普通家庭的父母,多半缺少必要的眼界,和不斷更新迭代自己知識技能的能力;
所以,這一家人欠下的認知債務,那個“窟窿”,必須由父母放下控制欲,讓孩子去“補足”,去更廣闊的天空探索和實踐。
否則,這個命運的詛咒,這份無形的賬單,可能會讓一個普通家庭努力積累下的財富和幸福,悄然地溜走不少……
但這或許太不浪漫了,既然我們已經知道了社會的真實邏輯,了解了父母的局限,反思了自己的成長經歷,也并不認輸,那么我們就試著學會接受這份漫長的修行,有多少光,發多少熱,不虛此生。
說明:以上圖片均來自網絡,侵權請聯系刪除,圖文無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