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月,解放軍進行了一次大整編,東北野戰軍在此次整編中改為第四野戰軍,下轄12、13、14、15這四個兵團。
12兵團司令員蕭勁光、13兵團司令員程子華無可爭議,畢竟兩人在東野時期就已領導一個兵團,資歷、戰功等各方面都非常突出;
14兵團司令員劉亞樓原是野戰軍參謀長,與司令員政委并稱“林羅劉”,由他率領一個兵團別人也不會有意見;
但15兵團司令員鄧華比較特殊,在猛將如云的四野中,各方面與鄧華相近的人并不少,李天佑、洪學智、韓先楚等,李天佑還曾幾次指揮過鄧華。
要論東野縱隊一級,李天佑是當之無愧的第一,為何在兵團司令員人選方面,李天佑卻未能競爭過鄧華呢?
一、兩大名將的資歷
李、鄧二人在歷史脈絡中長期不分伯仲,有些階段李天佑還要比鄧華級別稍高。
土地革命時期,李天佑擔任過紅3軍團5師師長、紅1軍團4師師長。鄧華擔任過紅1軍團的1師政委和2師政委,都是主力部隊的師級干部。
抗日戰爭初期,李天佑擔任115師343旅686團團長,是八路軍首批主力團團長之一。鄧華則出任115師343旅685團政治處主任,那時兩黨合作編制進行了一些調整,政治處跟我黨原來的政治部有些相似,比主官的級別偏低。
李天佑沒過多久升為343旅代旅長,正兒八經的八路軍旅級,這比鄧華進步得更快。
只不過李天佑1938年5月就因病離開一線,輾轉延安、西安治療未愈,最終前往蘇聯就醫。這一去,直到1944年才回國,因無合適位置,就留在延安后方。
鄧華起步雖有所不及,但他抗戰時都在軍隊,慢慢也就趕了上來,成為八路軍旅級干部。
解放戰爭時期,李天佑和鄧華最初都在后方軍區工作、又同在1947年升為縱隊司令員,看起來職務相當。
但李天佑是跟著司令員出發的五位高級干部之一,且他率領的1縱地位高過鄧華領導的遼吉縱隊(后改稱7縱),所以實質上李從這時開始就勝過鄧了。更何況,李天佑還直接指揮過鄧華。
1947年6月的四平攻堅戰,李天佑統一指揮1縱、遼吉縱隊、6縱17師等部;1948年3月的四平收復戰,李天佑統一指揮1縱、3縱、7縱、獨2師等部,兩次鄧華都在李天佑麾下。
這里多提一句,本文開頭說李天佑是東野縱隊一級的第一人,原因就在于他四平收復戰時已實際指揮10個師,這達到了兵團規模。
且東野最強的五個縱隊,李天佑指揮過四個,除上述說的1縱、3縱、6縱外,天津戰役時2縱也聽從他的命令。這兩大成就,在東野縱隊一級里絕無僅有。
東野改編為四野設立了四個兵團,蕭勁光、程子華、劉亞樓三位兵團司令員無法替代,按道理來說空缺出的那個,讓東野縱隊級第一人頂上沒什么問題吧?
可結果卻是花落鄧華,令許多人頗感意外。為何會如此呢?主要也是跟四平攻堅以及戰爭形勢的變化有關。
二、兩大名將的分歧
在戰役打響前,我軍通過情報偵查,得知四平城內的國民黨軍人數在1.5萬至2萬左右。依照這個兵力,我軍動用了7個師共10萬人攻城,本來以為差距如此懸殊,打贏是十拿九穩,沒成想發展偏離了預期。
守將陳明仁很有頭腦,他在城外并未過多阻攔,選擇將有限的兵力集中在市區,依托建筑工事來作戰。
為盡可能爭取到時間,陳明仁把美國援助的成袋大米壘到陣地上加固,還撒了許多黃豆來增加阻礙,搞得缺乏巷戰經驗的我方非常頭疼。
最麻煩的是,激戰的過程中我軍一線人員發現,敵方部隊似乎遠遠超出事先所知,打完一波又涌上來一波,還都很頑強,以至于其核心城東地區始終無法突破。
鄧華遼吉縱隊下的1師師長馬仁興犧牲,前方也遲遲沒有傳來捷報,這讓生性謹慎的鄧華滿心疑慮,親自去審問了俘虜。
通過俘虜之口,鄧華得知陳明仁是讓公務員、警察、車站、馬夫等工作人員全部集結,僅簡單訓練了一下如何開槍就調上前線,如此一來總兵力已超過3萬。
為了讓這些原先的非軍事人員拼命,陳明仁在每條防線都設立督戰隊,誰敢逃跑直接射殺,若前一道防線未接到命令擅自撤退,后一道防線亦可開槍。
巷戰不同于野戰,不會出現兵敗如山倒、你跑我也跑的情況。只要有幾個老兵,就能控制住防線上動搖的新兵,因此他們才爆發出極為強悍的戰斗力。
此番變數讓鄧華意識到,再按原來的兵力部署進攻,會極大地耽誤時間。就申請再調一個縱隊增援,李天佑卻表示反對。
兩人誰也說服不了誰,只好將意見匯報給野司。畢竟李天佑是攻城總指揮,上級還是覺得以李天佑的看法為準,照原作戰計劃執行。
事后證明,鄧華的建議是對的,由于人數不夠、久攻不下,給了敵人增援的機會,最終我方只能無奈撤退。
四平攻堅戰我軍以多打少卻未能功成,自身傷亡還超過一萬人,偏偏鄧華提出過正確意見,李天佑沒有采納,這讓兩人有了一個對比。
等1948年再戰四平之際,野司就想起了鄧華的勸誡,動用10個師。準備充足的解放軍,這次就一舉攻克了東北地區的重要樞紐。
野司首長們從四平之戰看出了鄧華的大局觀,能從小事預見到戰爭走向,屬于全面型人才,后來的平津戰役,更是讓鄧華得到上級的青睞。
1949年初,東北、華北合力解決平津的敵人,最初野司準備先攻打塘沽,讓鄧華率2、7、9三個縱隊去完成任務。
鄧華到塘沽前線視察后,發現戰場形勢特別復雜,國民黨軍已構筑密集火力網,如果久攻不克天津那邊的敵人可能會生出想法。于是鄧華致電司令部,希望改變目標,先攻天津。
臨時更改作戰計劃,是兵家大忌,全盤節奏容易打亂,搞不好會出大岔子,所以上級遲遲沒有回復。
鄧華急了,連忙表示希望司令部能派人來塘沽了解情況,如果進攻天津受挫,自己愿意承擔全部責任,最終司令員同意他的意見,部隊轉而進攻天津。
在天津戰役中,鄧華受命指揮東集團,配合兄弟部隊很順利地拿下了勝利。
有見識、不盲從、有擔當、能打仗,且可以一次指揮多個縱隊,鄧華各方面都符合兵團司令員的標準,領導用起來放心。
兵團司令員不僅僅只是能打仗就夠,還得綜合各方面來考慮,鄧華或許在進攻方面不如李天佑、韓先楚等人迅猛,但由他來帶領一個兵團,至少不會犯什么大錯。
假如四野組建四個兵團時,解放戰爭還在膠著階段,那猛將李天佑很有機會。
但15兵團是在1949年5月列編,大軍已開拔南下,這時部隊還會肩負一些政治、治理、統戰之類的非戰斗任務。如此背景下,儒將鄧華顯然就要更合適一些。
后來的事實證明,鄧華的確有這個能力,不但指揮兵團南下一路打到海南島,還在朝鮮戰場上大揚威名,成為志愿軍第二任司令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