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調解院成立,印度表達了加入的愿望,引發網絡輿論的廣泛質疑。有媒體呼吁不能讓印度加入,不然會毀掉這個新的國際機構的。印度的國際形象就這么差嗎?為什么?
有媒體歸納了印度在國際組織中立場搖擺的具體案例:
1.在金磚國家組織里
在金磚國家新開發銀行的設立過程中,印度最初積極參與討論,但在后續銀行的資金分配和項目選擇等決策中立場飄忽不定。印度一邊享受著金磚國家帶來的經濟合作機遇和國際影響力提升,一邊又參與美國主導的“四方安全對話”,試圖在兩者之間尋求平衡,其行為給其他金磚國家成員留下了墻頭草的印象。在巴西里約熱內盧舉行的金磚國家外長會上,印度試圖“腳踩兩只船”,導致未能發布聯合公報,這讓印度在金磚組織內部的信譽受損,其他成員國對其合作的可靠性產生質疑。
2.在上海合作組織里
印度對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持反對態度,理由是中巴經濟走廊穿過巴控克什米爾地區,所以在一些上合會議中拒簽支持“一帶一路”的聯合公報。在第七屆上合組織峰會上,印度代表就拒絕在聯合聲明上簽字,還在中巴經濟走廊問題上指手畫腳,因此與其他八個成員國形成對立,印度成了孤家寡人。另外,上合組織以反恐為核心任務之一,但印度在反恐問題上態度消極,巴基斯坦方面披露印度有長期支持巴境內恐怖組織俾路支省分裂主義勢力的行為。
3.在G20峰會里
在俄烏沖突發生后,印度在G20峰會上的立場令人捉摸不透。印度此前一直對俄烏沖突保持中立,但這種中立與中國的中立不同,印度是希望戰爭持續以從中謀取利益。印度曾將俄羅斯的石油倒賣給西方國家,時而響應美國的呼吁批評普京,甚至還向普京發出警告,要求俄羅斯停止與中國合作,這一舉動既得罪了俄羅斯,也讓其他國家對其在國際事務中的立場和態度感到難以理解。
尤其是,印度在美俄之間兩邊討好的做法嚴重透資了國家信用和信譽:
1.國家信用方面
印度與美俄兩邊的經濟合作存在不確定性。美國可能因印度與俄羅斯的軍事和能源合作,對印度實施潛在的經濟制裁或貿易限制,影響印度與美國及其他盟友的貿易和投資。同時,印度與俄羅斯的經濟合作雖有傳統基礎,但俄羅斯在經濟困境下,對印度的經濟支持也有限,且俄印貿易受國際制裁等因素干擾,導致印度在經濟領域的信用面臨考驗,如在國際金融市場上融資成本可能因這種不確定的經濟關系而有所上升。
印度財政狀況不佳,依賴外部援助和投資。其在美俄之間搖擺的外交政策,可能使美俄等主要援助和投資來源國對印度的穩定性產生疑慮,進而影響對印度的資金支持。一旦資金鏈受影響,印度的債務償還能力將受質疑,國家信用評級可能被下調。當下,中誠信國際維持印度主權信用等級為BBB?。
2.國家信譽方面
美俄等國雖因各自利益與印度保持一定關系,但對印度的忠誠度和可靠性存在疑慮。在國際事務中,印度的立場不明確,導致其他國家在與印度合作時會有所保留,擔心印度會因利益權衡而改變立場,損害合作方利益。例如在俄烏沖突中,印度的中立態度雖有其自身考量,但也讓美俄等國對其在地區和國際事務中的可合作性產生疑問。
地區影響力受限。在南亞地區,印度的兩邊討好策略也影響其在周邊國家中的信譽。周邊國家可能認為印度過于依賴外部大國,缺乏獨立自主的外交立場,難以成為可靠的地區領導者。這會削弱印度在南亞地區的影響力和號召力,不利于其推動地區合作和實現地區戰略目標。
3.影響印度國家信用和信譽的其它因素
印度的擴張性財政政策下財政赤字高企,政府債務居高不下且債務償付能力弱,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很低,失業率居高不下,議會選舉后改革議程推進存在不確定性,這些也對主權信用構成下行壓力。同時,印度在國際商業領域信譽不佳,存在外資利潤匯出受阻、外企被驅逐、貿易中缺乏契約精神、法律體系處理貿易糾紛效率低下以及本土壟斷財閥與政府勾結等問題,影響其國家信用。
印度在國際條約履行上存在不良記錄,如2025年5月印度宣布暫停履行《印度河用水條約》,引發巴基斯坦強烈譴責,被指違反國際協議。此外,印度在與周邊國家的關系處理上,有時會采取一些單邊行動,影響其在周邊國家中的信譽。
外企在印度投資盈利后,利潤匯出常受阻,行業成熟后,印度政府還常以稅務等問題驅逐外企。印度法律體系處理貿易糾紛程序繁瑣、效率低下,本土壟斷財閥與政府勾結,對外企巧取豪奪。在國際貿易中,印度也常出現進口商不贖單提貨、強迫出口公司降價或更改付款方式等情況。這些也使印度的商業信譽變得糟糕。
在國際組織框架下的一些合作協議執行過程中,印度可能因國內政治等因素出現調整或變更的情況,給合作方帶來困擾,讓人覺得其缺乏契約精神,從而影響其國家信用。例如在氣候變化問題上,印度在履行減排承諾方面行動遲緩、協議執行不力,引發其他國家不滿,影響其信譽。
這次印巴沖突,印度吃了敗仗。這次失敗,既是印度政府長期以來在國際關系中奉行機會主義,不重視自己的國家信用和信譽帶來的后果,又給印度未來的國家發展蒙上陰影。
1.強軍信心受到嚴重打擊
印度在沖突中暴露出軍事體系的脆弱性,它的“萬國牌”武器兼容性差,難以協同作戰,致使空軍力量遭受重創,軍事設施也遭到破壞,削弱了其軍事實力和在地區的軍事威懾力,印度的強軍信心受到嚴重打擊。印度這教訓告訴我們:軍事強國是買不來的。
2.經濟受到嚴重沖擊
沖突使印度經濟發展受到嚴重沖擊,外國投資者擔憂投資環境,紛紛撤離資金,股市大幅下跌,盧比匯率下滑,印度還需投入大量資源用于軍事行動,導致經濟發展的資源被擠壓,發展進程受阻,引發會讓國際金融市場對印度的經濟穩定性產生擔憂,很可能導致其在國際融資、貿易信貸等方面面臨更高的成本和更嚴格的審查。
3.政治受到嚴重折損
莫迪政府的執政威望嚴重折損,民眾對政府決策能力產生質疑,后續政令推行可能面臨更大困難,政府內部的凝聚力和決策執行力也可能受影響,進而影響國家的政治穩定和發展。
4.國際形象嚴重負面
印度在沖突中的表現被外界質疑,試圖在國際舞臺上扮演重要角色的形象受到沖擊,在南亞地區的主導地位也受到挑戰,周邊國家對其態度發生轉變,在國際事務中的影響力和話語權有所降低。
5.外交信任度嚴重降低
印巴沖突使印巴關系進一步惡化,信任喪失,與周邊國家如孟加拉國、尼泊爾等的關系也趨于緊張,在處理地區事務和國際合作中,其他國家可能會對印度的可靠性和合作意愿產生疑慮。因此,其國際合作信用嚴重受損。在國際組織和多邊合作中,印度因沖突可能無法按時履行一些合作協議和承諾,影響其在國際合作中的信用記錄,其他國家在與印度開展合作項目時可能會更加謹慎。
更嚴重的是,印度當局對自己面臨的這種國際國內局面缺乏清醒的認識,還一個勁地宣揚勝利、掩蓋失敗,這就讓印度未來的發展更加不容樂觀。
此前,媒體不斷有夸贊印度在美俄之間反復橫跳是一種精明老道的策略,羨慕印度從美俄那里兩邊討得糖吃。殊不知正是這種精于算計、只講利益不講誠信、不講道義,忽略國家信用和信譽建設害了印度。
我們經常聽到我外交部發言人說,中國的政策是長期的、一貫的,什么意思呢?和印度比較一下就知道了。印度政府在國際事務中態度曖昧、政策漂浮、左右都想逢源,兩邊都不討好。中國給世界注入的是確定性,其它國家和中國交往比較踏實,結果可以預期。印度給世界注入的是不確定性,與印度交往心里不踏實,結果難以預料。
中印都是人口大國,建國時間差不多,建國時印度的內部條件和外部環境都優于中國。現在的結果大家應該看在眼里,不需要我再作解釋。
所以,立國和做人是一個道理。人無信不立,國也一樣。中國要民族復興,印度要成為“有聲有色”的大國。誰能笑到最后呢?答案不言而喻。
印度的失敗是其長期奉行機會主義的結果,是不懂得信用和信譽是立國的基礎的結果。
注:本文作者為“秦安戰略”智庫核心成員牟林,為本平臺原創作品,歡迎朋友們留言交流,一起網聚智慧、網聚人氣、網聚力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