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朝,漢人想當大官確實比滿人難得多,能爬上去的個個都是“人精中的戰斗機”。清朝的體制對漢人設了重重關卡,沒兩把刷子根本混不上去。
漢人在滿清當官有多難?
滿人靠“鐵桿莊稼”就能混編制,生下來就有特權,不用考試也能當官。但漢人只能靠科舉拼命,從縣試、鄉試、會試一路殺到殿試,考到頭發白了都不一定能中進士。
像林則徐21歲中舉人,27歲中進士,這已經是“開掛級”的速度了。更狠的是,科舉前三名(狀元、榜眼、探花)只準漢人拿,表面是給甜頭,實際是逼漢人必須比滿人優秀十倍才能出頭。
就算混上官位,漢人也被各種限制:不能在家鄉當官、不能當滿人專屬的肥差(比如管錢糧的職位)、干三年就得換地方。像左宗棠這種牛人,早年三次考進士都落榜,后來靠鎮壓太平天國才逆襲,結果進中央當軍機大臣還被滿人排擠,干了一年就被踢去地方。
漢官想進核心權力圈,得像張廷玉那樣伺候三代皇帝還不犯錯,最后混成清朝唯一配享太廟的漢臣,這難度堪比地獄模式。
太平天國鬧起來時,八旗軍連農民軍都打不過,清朝只能讓曾國藩、李鴻章這些漢人自己拉隊伍(湘軍、淮軍)。
結果漢人軍閥反而成了救命稻草,曾國藩帶著湘軍硬剛太平天國十多年,直接把自己打成了“東南半壁話事人”。
后來左宗棠抬棺材去收復新疆,李鴻章到處和洋人周旋簽條約,這種刀口舔血的活兒滿人貴族根本不敢接。
慈禧掌權后為了壓制滿人貴族,故意提拔聽話又能干的漢臣。像李鴻章雖然背了無數罵名,但替慈禧背鍋簽條約、搞洋務,成了清廷的“萬能膠”。
滿人大臣要么像奕劻那樣貪腐無能,要么像榮祿只會拍馬屁,最后重要崗位全被漢人占了。
說白了,清朝漢人大官=科舉卷王+軍事狠人+政治影帝,得同時滿足:考試碾壓全國書生、帶兵能打硬仗、在滿漢權斗中站對隊,還得幫皇帝背黑鍋。
這種地獄難度下能混出來的,擱現在個個都是“時間管理大師+社交牛逼癥+危機處理專家”的結合體。
我們看清朝題材的影視劇里,那些當官的,有些看起來很LOW,實際上要是放到今天,絕對是碾壓式的存在。
有這么一位比較特殊的漢臣,他曾經立下很大的功勞,如今通過影視劇的宣傳,已經變得家喻戶曉。
這名官員,便是“劉羅鍋”劉墉。
影視劇和真實歷史中的劉羅鍋
影視劇里的“劉羅鍋”劉墉和真實歷史中的劉墉,其實差別還是挺大的。比如電視劇里劉墉彎腰駝背,實際他身高一米九,年輕時玉樹臨風,老年可能因駝背被嘉慶帝調侃“劉駝子”,但絕非羅鍋。清朝選官講究“身、言、書、判”,駝背連公務員考試都過不了。
電視劇把劉墉演成草根逆襲,其實他是“官四代”,曾祖父到父親全是高官,老爹劉統勛是乾隆朝首席軍機大臣,家族出過11個進士。劉墉靠“官二代”身份直接保送科舉,輕松混成榜眼。
劇里劉墉懟天懟地懟乾隆,歷史中他卻是“職場老油條”。面對和珅,他“委蛇其間,唯以滑稽悅容”,甚至參與制造“一柱樓詩案”等文字獄,害死200多人。
還有他的身份到底是宰相還是大學士?清朝壓根沒宰相,劉墉最高做到體仁閣大學士,但沒實權。乾隆吐槽他“干活懶散,提拔你是因為沒人可用”,純屬湊數。
另一個就是,他與和珅到底是不是歡喜冤家?其實劉墉比和珅大31歲,兩人交集極少。和珅當權時,劉墉已快退休,唯一合作查案(山東國泰案)還被和珅拿捏得不敢硬剛。
劉墉為討好乾隆,兩次靠文字獄上位。比如把監生閻大鏞的詩集《俁俁集》硬扣“反清”帽子,害其慘死;又搞出“一柱樓詩案”,株連200多人。
乾隆罵他“不干實事”,嘉慶嫌他“懶散”,連升職都是“實在沒人選你”。
名門之后
山東諸城有個劉家,祖墳上冒的青煙能飄三百年。
從順治年間開始,這家人就跟科舉考場結了緣,曾祖父劉必顯是順治九年進士,祖父劉棨當到四川布政使,父親劉統勛更是雍正、乾隆兩朝重臣。
1719年出生的劉墉,打小就泡在"三更燈火五更雞"的家訓里。
這家人讀書有多猛?光舉人就考了35個,進士11個,連宰相都出了兩位。
劉墉小時候背書能把《論語》倒著背,可老天爺偏給這位學霸開了個玩笑,他天生駝背,人送外號"劉羅鍋"。
不過要論真才實學,乾隆十六年(1751年)二甲第二名的進士成績單,那可是實打實的硬通貨。
五次貶官記
劉墉的官場路,就是部清宮版《活著》。剛當上翰林院侍講才四年,老爹劉統勛在西北督辦軍糧出了岔子,乾隆二話不說就把父子倆打包送進大牢。
雖說后來無罪釋放,可劉墉的官帽直接從從四品掉回七品編修,氣得他在日記里寫:"人在家中坐,鍋從天上來"。
這還沒完呢!
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山西陽曲縣鬧出貪腐大案。作為頂頭上司的冀寧道臺劉墉,按律得掉腦袋。
乾隆摸著胡子想了三天,最后改判發配邊疆。后來史學家都笑說:"劉家祖墳冒的不是青煙,是滅火器的白煙"。
最慘的是五十四歲那年,因為皇子師傅集體翹班,他這個總師傅被連降三級,成了大清開國以來最憋屈的"教育部長"。
清官難當
要說劉墉的清廉,那可是連江洋大盜都服氣。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他輕車簡從赴陜西上任,在漢口江面被水匪王十三劫了船。
土匪們興沖沖打開行李,當場傻眼,箱子里除了幾卷詩書,連塊碎銀子都找不著。
得知眼前就是"劉青天",王十三撲通跪地,不但護送三十里水路,還送了面綠林通行旗:"您這樣的官,土匪也得護著!"
嘉慶的新生
嘉慶四年正月初三,89歲的乾隆咽了氣。憋屈了四年的嘉慶,頭件大事就是收拾和珅。
八十歲的劉墉帶著御史沖進和府,從地窖里抄出白銀八億兩,抵得上朝廷十五年收入。
最絕的是他勸嘉慶"見好就收":"要是把和珅黨羽都辦了,大清朝堂得空一半!"
老劉這招實在高明。既扳倒大貪官,又穩住官場人心。嘉慶一高興,把前朝老臣都攆回家養老,唯獨給劉墉加了太子少保銜。
八十老翁天天杵著拐杖上朝,硬是把乾隆末年的烏煙瘴氣掃了個干凈。
他的長壽秘訣
活到85歲的劉墉,在平均壽命50歲的清朝絕對算"人瑞"。這老爺子有三樣長壽法寶:一是隨身帶烤紅薯當零食,二是每天三瓣生大蒜,三是練就"官場太極拳"。
史書記載他"雖居高位,布衣蔬食",連乾隆賜的美女都原封退回。
更絕的是他自創"三養之道",養德、養身、養神。晚年還能在奏折上寫蠅頭小楷,看得嘉慶直呼"卿非老翁,乃壯士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