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馬來西亞一直是海外旅居族眼中的“性價比寶地”——房價低、物價穩、生活節奏慢,是不少人心目中的“養老圣地”。
到了2025年,馬來西亞真的還那么“宜居”嗎?
我們不妨先來看幾則近期的主流新聞報道,從中一探這片土地的真實生活面貌。
一、The Star:馬來西亞人一年買菜比新加坡人還貴?
近日,《星報》(The Star)引用美國農業部(USDA)的數據顯示,馬來西亞2023年人均家庭食品支出高達1940美元(約RM8,286–RM8,848),為東南亞最高,甚至超過新加坡(1831美元)。
這組數據一經發布,迅速引發熱議。不少人困惑:
馬來西亞不是以“生活成本低”著稱嗎?為何買菜花得比新加坡還多?
經濟學者解釋了幾個主要原因:
- 馬來西亞人更常在家做飯
:根據統計,新加坡人68%的食品開銷是“外食”,而馬來西亞人則有52%花在家中餐食上,自然在“家庭食品支出”這個維度上數額較高。
- 對進口食品的依賴
:馬來西亞進口玉米、大豆、奶制品和谷物比例高,導致本地生產成本上升。
- 令吉(馬幣)疲軟
:用美元計算時,匯率波動放大了價格的觀感。
- 農業結構問題
:農地利用效率低、勞動力短缺、農場機械化不足,進一步推高成本。
Sunway大學經濟學者葉金利指出,這說明馬來西亞“必須加強本地食品生產與供應鏈效率”,否則難以抵抗全球輸入型通脹。
但同時他也提醒,雖然馬來西亞的“食品支出數額”高,但相較周邊國家,其“食品支出占收入比例”其實并不算高,這也與收入水平和生活方式有關。
二、雞蛋價格暴跌:真的太便宜了
就在大家為“家庭食品支出高”爭論不休時,另一則新聞卻讓人“喜出望外”——
一托雞蛋竟然只要 RM5.99!
媒體圖片
不少連鎖超市推出雞蛋大促銷,引來搶購潮。社交媒體上,“雞蛋自由”一夜之間成為熱門話題。
然而,事實并不像表面那么樂觀。
據《東方日報》采訪,雪隆蛋商公會會長劉坤維表示,這波“雞蛋跳水”并不是因為產量激增,而是穆斯林齋戒月期間雞蛋需求驟減,導致庫存壓力大,中小型雞農為避免雞蛋過期變質,不得不以低于成本價拋售。
劉會長指出,中小型雞蛋(C、D、E級)尤為受影響。由于雞蛋保存期有限,超過兩周便會失去新鮮度,因此農場只能短期虧本清貨。他更指出,這種情況“比往年更嚴重”,幾乎是“前所未有的不計成本”。
也就是說,雞蛋雖然短期便宜,但這是整個產業鏈庫存壓力所導致的“非常規特價”。當節慶過后,需求恢復正常,雞蛋價格預計也將隨之回升。
其實,如果這時間遇到榴蓮季,榴蓮價格也會同樣“跳水”
三、肉骨茶也吃不起了?豬肉價格創“世界新高”
再看另一則與傳統美食相關的新聞——
馬來西亞濟陽辛柯蔡宗親總會總會長拿督斯里蔡兆生近日指出,生豬價格飆升至每百公斤RM1,780,刷新本地紀錄,也可能是全球最高價格之一。
作為肉骨茶的靈魂食材,豬肉價格的飆漲讓許多餐飲業者苦不堪言。一些小型店家甚至面臨關門危機。
造成豬肉漲價的原因包括:
疫情期間豬農資金短缺、飼料暴漲,養殖規模大幅縮減
豬場疾病頻發,影響供給
政府對養豬業長期支持不足
飼料與養殖設備嚴重依賴進口,抗風險能力低
蔡兆生指出,政府過去多以進口冷凍豬肉來應急,但這是“治標不治本”。他呼吁政府正視問題,為豬農提供補貼、減輕飼料成本,保障本地養殖與傳統美食的延續。
馬來西亞,還是不是那個“宜居天堂”?
看完以上三則新聞,你可能會有些迷惘:
一邊是食品價格漲不停,消費支出攀高
一邊是農產品價格混亂、供應體系脆弱
再一邊,連傳統美食也面臨生存壓力
那馬來西亞真的還“宜居”嗎?
其實,這要回到“宜居”真正的含義。
是否宜居,除了看物價,還要看整體的生活節奏、社會環境、氣候條件、房產負擔、醫療教育質量等多個維度。
我們也確實看到,盡管有結構性通脹與農業困局,馬來西亞依舊有以下幾個現實優勢:
相對低廉的醫療費用
語言環境包容,中英文普及
天然氣候宜人,四季如夏
房價相較國際大城市,仍屬低位
外國人可合法長期居留(如第二家園簽證)
我們將這個問題留給你來決定。
歡迎參與下方投票,一起看看大眾怎么看:
如需更多關于馬來西亞生活、投資、簽證與旅居的第一手資訊,歡迎關注我們公眾號。
辦理第二家園可以加企業微信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