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本文內容均引用網絡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請悉知。
五丈原那年,司馬懿沒動刀,也沒拔劍,諸葛亮卻倒在了軍帳里。
外人聽了覺得蹊蹺,在戰場上死了人,動靜卻小得出奇。
真要說起來,這一仗打得像沒打,但誰都知道比真刀真槍還要兇險。
李世民看完這段史書,臉都黑了,說得直白:換他上,早就把蜀軍打趴下了。
問題是,司馬懿沒這么干,李世民也就看不上他。
開頭這一句,已經把這事的調子定死了——“閉軍不出,就是膽小”。
可真把這句話翻過來掰開看,你就發現,這不是膽小,是心狠,狠得讓人覺得冷。
當時的天下,三國僵持,魏強蜀弱,吳在一邊看著。
諸葛亮第四次北伐失敗后,咬著牙屯田三年,攢夠糧草,才鼓起最后的勁兒,從漢中再殺出來。
他不是沒準備,他是憋足了勁兒要來個翻盤。
和之前不一樣,這次他沒走老路子,而是選了五丈原——地勢平整,靠近渭水,打起仗來能拉得開架勢。
說白了,諸葛亮要的是一場野戰,不是圍城。
他不想跟城墻死磕,他要把魏軍引到野地,來一場正面對撞。
他還考慮得挺細,東吳那邊也同步動了手,蜀吳夾擊,魏國兩頭顧不上。
曹叡那邊一下子急了,親自帶兵去合肥頂吳軍,把西邊這攤事全交給了司馬懿。
換了別人,這壓力夠大。
可司馬懿手一攤,接了。
他沒急著出兵,也沒上來就沖,而是按住全局,先看諸葛亮到底要做什么。
諸葛亮這邊,早就算好了人心和地勢。
他知道郿縣不好攻,董卓當年修的郿塢,雖然早沒了,但魏國在原址上新建的防御據點,照樣是個硬骨頭。
他不想和這種地方硬剛。
他挑五丈原,是想把魏軍從城里逼出來,拉到野外,來個一決高下。
于是,他在原上安營,擺開陣勢,還種地屯田,做出一副不走的樣子。
他甚至使了點刺激人的招數——送了司馬懿一套婦人衣服,意思就是,你不敢打仗,是膽小,是娘們。
但司馬懿連眼皮都沒抬一下。
渭水南岸,他穩穩扎營,把諸葛亮的東線西線全封死,只留個北岸,防止蜀軍偷渡渭水。
他就跟塊石頭一樣,動都不動。
郭淮守北岸,他守南岸,一動不動地熬。
這仗打著打著,就變味了。
不是你攻我守,而是你喊破喉嚨,我不搭理。
諸葛亮天天叫陣,司馬懿紋絲不動。
時間一長,蜀軍開始犯困,糧草再多也禁不住耗。
加上氣候反復,諸葛亮身體又不好,最后撐不住,在軍營里病倒了。
五丈原這一仗,看似沒打,其實打得極深。
司馬懿把自己埋在壕溝和營帳后面,諸葛亮把自己擺在陽光底下,兩人的打法完全相反。
一個賭時間,一個賭機會。
最后賭輸了的是諸葛亮。
東吳那邊,孫權見合肥打不下來,早撤了。
魏國東線一穩,曹叡馬上就能調兵支援關中。
這時候,司馬懿的優勢就更大了。
哪怕曹叡催他出戰,他也不為所動。
他知道,諸葛亮的病情是個機會,只要不動,蜀軍自己就撐不下去。
諸葛亮死后,蜀軍果然撤了,還鬧了內亂,魏延倒在了自己人手里。
司馬懿有機會追擊,可他沒追。
他還是那一套——穩,不冒進。
這就是李世民最看不上的地方。
李世民生在陜西武功,對這片地形熟得不能再熟。
他當年年輕的時候常去五丈原,走過看過,心里有數。
他覺得,司馬懿太保守,硬生生放過了徹底擊潰蜀軍的機會。
他那句話,說得重:“生時不敢前,死了還疑有詐。”意思是,諸葛亮活著你不打,死了你還躲,良將該干的事兒,你一樣都沒干。
可站在司馬懿那邊看,事情就不是這么回事。
他不是打不過,而是不想冒風險。
他知道,現在打贏了也未必有好,他要坐穩這個位置,等魏國局勢自己轉好。
他不是沒本事,他是更會算賬。
這一仗,打出了兩種風格,一個是諸葛亮的拼,一個是司馬懿的熬。
拼的那位死在了陣前,熬的那位,活成了權臣。
再后來,司馬懿的勢力越來越大,曹魏的皇權一步步被他架空。
他沒打仗贏得天下,但他贏得了時間,贏得了局勢,贏得了未來。
李世民說他怯戰,可他照樣把自己家族的旗幟插到了三國的終點。
諸葛亮死后,蜀漢再無能與魏抗衡之人。
司馬懿沒打勝仗,但贏得了天下的方向。
《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
《三國志·魏書·司馬懿傳》
《資治通鑒》卷七十三
《貞觀政要》·論用兵
(免責聲明)文章描述過程、圖片都來源于網絡,并非時政社會類新聞報道,此文章旨在倡導社會正能量,無低俗等不良引導。如涉及版權或者人物侵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內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聯系后即刻刪除或作出更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