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歷五月已經到了,再過幾天就是端午節了,即農歷的五月初五日。
而在端午時節,從南到北家家戶戶門前都會懸掛艾草,構成了一道獨特的民俗風景線。
這株散發著清香的草本植物,承載著千年的文化記憶與生活智慧。那為何端午節要掛艾草,又有哪些講究呢?今天就一次性和大家講清楚。
一、端午為何要掛艾草?
端午掛艾草的習俗,最早可追溯至戰國時期。在古代,五月被視為“惡月”,天氣濕熱,蚊蟲滋生,疫病容易流行。
艾草作為一種天然的藥用植物,具有驅蟲、殺菌、祛濕的功效。
《荊楚歲時記》記載:“五月五日,四民并踏百草,采艾以為人,懸門戶上,以禳毒氣。”
古人將艾草視為驅邪避瘟的象征,通過懸掛艾草祈求健康平安。
從現代科學角度看,艾草含有的揮發油成分,如桉葉素、側柏酮等,能有效抑制細菌生長,驅趕蚊蟲。
懸掛艾草相當于在門前筑起一道天然的“防護屏障”,守護家人的健康。此外,艾草的清香還能凈化空氣,改善居住環境。
所以大家可不要以為掛艾草即是迷信了,這是有一些科學依據的,要不然也不會傳承千年至今。
二、艾草是掛左邊還是右邊?
關于艾草懸掛的位置,傳統習俗并無嚴格規定。在北方地區,人們多將艾草掛在門的左側,因為古人認為左為陽位,陽氣旺盛,有助于驅邪;
在南方部分地區,習慣將艾草掛在右側,取其“右利”之意,寓意順遂吉祥。
事實上,懸掛位置并非關鍵,重要的是保持艾草的完整性和對稱性。
現代家庭中,也可根據門窗朝向和美觀需求靈活調整,只要保證艾草能充分發揮驅蟲殺菌的作用即可。
三、艾草哪天掛好?
傳統上,端午掛艾草的最佳時間是農歷五月初五清晨。古人認為,此時陽氣最盛,艾草的藥力也最強。民間還有“清明插柳,端午插艾”的說法,強調應在節日當天進行。
現代生活節奏下,也可在端午前一天傍晚懸掛。此時空氣濕度較大,艾草不易干燥,香氣更持久。
需要注意的是,避免在正午烈日下懸掛,高溫會加速艾草水分蒸發,縮短其有效作用時間。
四、掛艾草的講究
1. 掛單數,不掛雙數:傳統習俗講究“陽數為吉”,單數屬陽,象征陽氣充盈,能更好地驅邪避災。
因此,懸掛艾草時通常選擇3根、5根、7根,或者是9根,避免使用偶數。而且要注意,艾草并不是掛的越多越好,多了會適得其反的。
2. 要倒著掛,不能順著掛:倒掛艾草的習俗源自“艾頭朝下,福運朝上”的說法。從實用角度看,倒掛能讓艾草的葉片自然下垂,增加與空氣的接觸面積,更有利于揮發有效成分。而且這樣的美觀度,也更佳。
3. 要掛長得旺盛的,完整的艾草:選擇葉片飽滿、枝干粗壯的艾草,不僅藥效更佳,也寓意著生命力旺盛。避免使用枯黃、破損的艾草,以免影響驅蟲效果和美觀。
五、艾草什么時候取下來?
這也是很多人比較好奇的一個問題,有的人過了端午就取下來了,有的是過幾天才取下來,那么艾草什么時候取下來好呢?
艾草取下的時間并無嚴格規定,一般都要裹了農歷五月份后,但更多的是懸掛至其自然干燥,直至自然掉落,或者是夏季結束后取下來。
干燥后的艾草仍有一定的驅蟲作用,可取下保存,而不是直接扔掉了。可以用于制作艾灸條或泡腳包。
而且艾草是保存的年數越久,就價值越高。老話說“家有三年艾,可除十年之疾”,凸顯了陳艾的價值之高。
所以端午節掛的艾草,可不要隨便扔掉。哪怕用它焚燒,也是驅蚊的好原料。
但若懸掛的艾草出現霉變或異味,應及時取下更換,以免滋生細菌。取下的艾草可埋入土中作肥料,延續其自然循環。
端午掛艾草,不僅是傳承千年的民俗傳統,更是古人順應自然、追求健康的生活智慧。
在現代社會,這些習俗依然具有現實意義,提醒我們尊重自然規律,善用自然資源。
當我們在門前懸掛艾草時,傳承的不僅是一種儀式,更是對傳統文化的認同與延續。
在你的家鄉端午節還有掛艾草的習俗嗎?又有哪些講究呢?歡迎大家留言討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