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列腺是男性特有的性腺器官,位于膀胱與尿道之間,兼具外分泌(分泌前列腺液)與內分泌(參與雄激素代謝)功能。流行病學數據顯示,50歲以上男性前列腺增生患病率超過50%,20-40歲男性前列腺炎發病率達30%-40%,前列腺疾病已成為影響男性健康的重要公共衛生問題。那么,前列腺疾病的發生機制、防治策略都有哪些呢?讓我們隨著本文一起深入了解一下吧。
了解前列腺疾病的種類
前列腺炎(18-45歲高發)分為急性細菌性、慢性細菌性、慢性非細菌性及無癥狀性四型。主要臨床表現為排尿異常(尿頻、尿急、尿痛)、盆腔疼痛(會陰/恥骨上區不適)及性功能障礙,發病與尿液反流、免疫異常、神經源性炎癥相關。
前列腺增生(50歲以上高發)隨年齡增長,雄激素誘導的前列腺間質-上皮細胞相互作用失衡,導致腺體體積增大,以移行帶增生為主,會壓迫尿道引發下尿路癥狀,主要包括尿頻、尿急、尿失禁、夜尿增多、排尿躊躇、排尿困難、排尿間斷以及排尿不盡感、尿后滴瀝等,嚴重者可繼發膀胱結石、腎積水。國際前列腺癥狀評分(IPSS)≥8分的患者,需及時采取醫學干預。
前列腺癌(65歲以上高發)該病病因與遺傳、雄激素、炎癥相關,早期多無特異性癥狀,部分患者以骨痛(轉移灶)為首發表現。血清前列腺特異性抗原(PSA)檢測聯合直腸指檢(DRE)是主要篩查手段,確診需要依賴超聲引導下前列腺穿刺活檢。
前列腺疾病有三級預防體系
一級預防(病因預防)
行為干預:避免久坐,建議久坐辦公的男性朋友每50分鐘起身活動一次;規律排尿,每次排尿時間≤3分鐘,不要憋尿;保持適度性生活。
膳食管理:保持清淡飲食,營養均衡,多吃新鮮瓜果蔬菜,限制酒精及辛辣飲食攝入,保證每日飲水量1500-2000ml。
風險監測:40歲起每年開展前列腺的檢查,包含前列腺超聲(測量腺體體積)及PSA(前列腺特異性抗原)檢測,有家族史者提前至35歲。
二級預防(及早發現)
出現持續排尿異常,如夜尿≥2次/周、排尿等待>10秒,或盆腔不適時,及時進行尿常規(排除前列腺感染)、尿流率測定(正常Qmax≥15ml/s)、殘余尿量檢測(>50ml提示膀胱功能異常)等基礎檢查。
分型診療:前列腺炎患者需行前列腺液常規及細菌培養,通過檢測在醫生指導下選擇有效抗生素治療。
前列腺增生患者根據IPSS評分進行分層管理,1-7分為輕度增生,8-19分為中度增生,20分-35分則是重度增生,患者需定期前往醫院做診療。
三級預防(及早治療)
若已出現前列腺增生或前列腺炎的相關癥狀,可在醫生指導下服用相關藥物治療。近年來,臨床中常用的夏荔芪膠囊,對于前列腺增生和前列腺炎可發揮“快治慢養”的治療作用。該藥是在中醫絡病理論指導下研發的創新中藥,既可發揮安全鎮痛、抗炎、抑菌的作用,快速緩解癥狀,又可通過降低腺重、縮小腺體體積、減少殘余尿量延緩疾病進展,而且副作用小,適合長期服用。
對于出現藥物治療無效、反復尿潴留、繼發膀胱憩室等并發癥的前列腺增生患者,如果符合手術干預指征,可根據醫生指導選擇手術治療。
對于前列腺癌,同樣需及早積極治療,阻止疾病進展,延長患者的生存期,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
前列腺健康管理貫穿男性全生命周期,通過建立 "預防-篩查-預防-治療"體系,可有效降低疾病負擔,改善中老年人群的整體生活質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