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聰明反被聰明誤,真誠才是最大的必殺技。
曾在書中看到:
生人可以變成熟人,但是熟人如果變成了生人,會比生人還生分。
人際交往中,我們會有一種自然的慣性:
生人之間,大家遵循某種章法和既定禮儀行事,以求最快成事、給他人留下好印象;
在熟人之間,我們往往就不需要這么多條條框框了,而是怎么舒服怎么來。
相應的,熟人之間的心理鏈接也更強,關系更為親密。
然而,熟歸熟,有些忌諱卻不能不注意。
有時候,我們在無意間冒犯了別人,還渾然不覺。
更有甚者,以彼此相熟的借口肆意傷害、詆毀別人,朋友反饋自己的感受后,他還反咬一口:“這不是咱倆關系好我才說的嘛!”
或者說:“你就是太敏感了,你這樣怎么在社會上立足?”
長此以往,只能走到“友盡”的地步。
總之,不論關系多好、彼此有多熟,一些最基本的紅線不能碰。
以下是我們總結出來的幾點忌諱,歡迎大家在評論區補充。
01
- 莫把無禮當幽默,忌口無遮攔
一個冷知識:很多關系的破裂,都是因為開玩笑引起的。
有人說:怎么會呢?我看跟你關系好才開玩笑的啊。
但其實,玩笑也分很多種類型,開得賓客盡歡、幾方滿意才能被稱作好的玩笑。
如果被你開玩笑的那一方不覺得好笑,甚至覺得不舒服,不管在場多少人笑了,這個玩笑對主角來說就是一種冒犯。
更過分的,是那些拿低俗當幽默、拿別人的傷疤開玩笑的人。
在宴請、聚會的時候,如果有女性在場,就不要隨意評點其他女性的身材、相貌,講“葷段子”。
講的人可能覺得自己很幽默,笑的人也是一笑了之,被“圍攻”的那個人卻尷尬不已,像吃了蒼蠅一樣難受。
參加集體活動的時候,出于活躍氣氛的考慮,有些人會生出一些表演欲,然后開始爆料別人的傷心事,憑空揭人家傷疤。
你以為自己為大家貢獻了“笑料”,事實上,明眼人都能看出來,你是一個無底線暴露別人隱私的人,不可深交。
這種明晃晃的言語霸凌,多發生在熟人聚會的場合。
因口無遮攔而發生的“社交事故”,我們身邊比比皆是。連大文豪蘇軾,都不能幸免。
蘇軾有位好友名陳季常,別號龍丘居士。
他喜飲酒、騎馬、舞劍、狩獵,是個揮金如土的游俠之士,卻因蘇軾詩歌中的幾句玩笑話,成了“怕老婆”的代名詞。
蘇軾在《寄吳德仁兼簡陳季常》這首詩中寫道:
龍丘居士亦可憐,談空說有夜不眠。忽聞河東獅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
短短幾句,河東柳氏的兇悍、龍丘居士的畏懼躍然紙上,還發展出了“河東獅吼”的成語。
蘇軾可能也沒想到,自己隨口的一句調侃,竟讓陳季常懼內的形象流傳千古,至今,“季常癖”仍是“懼內”的代稱。
雖說文學里的偶然多可視作可貴的佳話,可放在陳季常的角度,這件事一定給他帶來了不大不小的尷尬——在那個時代,誰愿意得個“怕老婆”的名頭呢。
日常生活中,我們也要注意,千萬別把別人的自黑之語,當成開玩笑的抓手。
人家可以自嘲,你可千萬別順著說了。
玩笑開過了,就是人身攻擊,分寸還是得掌握著點兒。
02
- 莫把情分當本分,忌來而不往
《禮記》中有一句話我們非常熟悉:“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
所謂“禮尚往來”,道理每個人都懂,可你真的執行到位了嗎?
我們似乎總是對自己的付出看得很重,社交媒體也總是在教我們遠離不值得的人、學會斷舍離。
“往而不來”基本上每個人都能規避,可“來而不往”,卻是很多人的毛病。
在行為上,別人送你禮物,你是否及時回禮?他幫了你忙,你是否及時地表示了感謝?
在思維上,你是否對身邊人的付出心懷感恩?還是心安理得地接受這一切?
有些人認為:“我們都這么熟了,說‘謝謝’不就生分了嘛。”
話雖如此,可是感謝的行為還是要有的。
世間有那么多不動聲色回禮的方式,這一點不該成為不表達感謝的理由。
“精誠所至,金石為開。”
無需花費很多,也不一定要請客吃飯,只要是對方需要的、喜歡的,哪怕是自家種的小白菜、你親手寫的明信片,一樣能表達情誼。
稻盛和夫曾說:“永遠別空手吃任何人的飯,永遠別空手去任何人家里玩,你永遠要送點禮物。”
這不是什么人情世故的客套,而是最基本的禮貌,是對設宴者的尊重與體貼。
一個禮數周全、體貼溫暖的人,恐怕沒人不喜歡吧!
發小昊鵬有段時間很苦惱,他自認對人掏心掏肺,卻總感覺別人不大愿意搭理他。
聽完昊鵬的描述,我這才發現,他不是真誠過度,而是把別人的情分當做本分,光給人畫餅啊。
朋友幫他忙,他說改天請你吃飯,就再沒下文了;
朋友請大家一塊出去自駕游,他連油費都沒給人家出;
他總是把“好兄弟”掛在嘴邊,卻總是占別人的便宜,在小事大事上都很摳搜。
長此以往,跟他打交道的人都覺得這人不可信,嘴里沒實話、貪慕小利,也就跟他斷了來往。
有一句諺語如是說:
“忘恩比之說謊、虛榮、饒舌、酗酒或其它存在于脆弱的人心中的惡德還要厲害。”
來而不往,是熟人交往中的大忌,請千萬規避!
03
- 莫把他人當驛馬,忌炫耀顯擺
曾在雜志上看到一個有趣的觀點:
人到中年不可怕,可怕的是變成中年少男少女。
年齡增長沒有為他們帶來相應程度的成長和成熟,經濟上需要老人扶持,心理上脆弱易怒,喜歡炫耀,對他人不是攀比,就是差評,好像否定別人就能抬高自己。
“中年少男少女”的現象,在新聞上時有出現,這種人也被視作巨嬰。
他們一切以自我為中心,行為放肆,絲毫不考慮別人的感受。
他們總是踩一捧一,一旦發現自己有了可吹噓炫耀的資本,就大肆宣揚,唯恐低別人一頭。
太愛炫耀,與世界、他人的關系是緊張且割裂的,他們總是要把別人當作胯下的驛馬來騎。
當然,靠打壓別人取樂的人畢竟還是少數,但是我們每個人或多或少都帶有炫耀之心。
功成名就時、春風得意處,這種心思如同水滿了要溢出來,情不自禁,這屬于人性的某種傾斜與陰暗。
炫耀之心既然是人性使然,就不能簡單地壓制,而要小心地引導,尤其是在可能對別人產生負面影響的時候。
甚至,還可能因為一時的炫耀傷及自身。
曾在網上刷到這樣一個帖子,某女生和閨密一同備考研究生考試。
平時,她學習認真,閨密則很敷衍,但因為她們相識多年,博主還是會在每次學習時喊上閨密一起。
而每次博主學習回來晚了,閨密就對她冷嘲熱諷的,博主并沒在意。
考研結束后,博主跟閨密說了自己差點答不完卷子的事,說響鈴的那一秒還在寫題。
后來,博主考研上岸,將這個好消息發布在了朋友圈。
沒承想,閨密嫉妒不已,竟向有關部門舉報博主,說她在考試時搞“違規操作”,博主也因此被取消了研究生錄取資格。
這件事透露出的,便是一個灰度原則。
有些事,大家心里都明白,可一旦拿到明面上說,就保不準有人想借機害你。
“君子無罪,懷璧其罪。”
在“朋友圈”曬自己的幸福無可厚非,可是我們也很難直視人心。
再退一萬步來說,克制自己的炫耀欲、優越感,也是一種難得的善良。
《了不起的蓋茨比》中說:當你想要批評別人的時候,要記住,這世上并不是所有人都有你擁有的那些優越條件。
炫耀同理。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小山河,也都有各自的難關,如果你頻繁地炫耀,會加重別人的焦慮感,于關系的發展不利。
成年后我們才能發現,即使是兄弟姐妹之間,也不見得能“有福共享”,更不要說熟人了。
工資高低、孩子成績、退休金、單位福利……這些事上最好低調,免得為自己招來不必要的仇恨。
當你過得不如別人時,炫耀是一種愚蠢;當你過得比別人好時,炫耀則是一種殘忍。
人際交往中,請務必克制你的炫耀欲。
04
電影《后會無期》中有這樣一句臺詞:“聽過很多道理,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人與人的關系,并不是聽的道理越多、掌握的套路越多就越好。
有時候聰明反被聰明誤,真誠才是最大的必殺技。
所謂的“高情商”,說白了都是為他人多考慮,讓自己和他人的關系能走向良性的循環。
沒人是一座孤島,愿我們在與熟人交往時:
莫把低俗當幽默,忌口無遮攔;
莫把情分當本分,忌來而不往;
莫把他人當驛馬,忌炫耀顯擺。
余生,愿我們都能在人際交往中獲得力量,相互成就、彼此溫暖。
共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