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本文內容均引用網絡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請悉知。
月色如洗,江水微瀾。
那是1949年的春天,長江流域一片緊張。
解放軍的渡江戰役即將展開,而在敵我對峙的最前線,有一支300人的“特殊”隊伍悄然出發。
他們不穿解放軍的軍裝,卻打著“國軍”的旗號,在槍林彈雨中與死神擦肩而過。
這支部隊的任務不是沖鋒陷陣,而是秘密偵察、策應大部隊渡江。
可誰也沒想到,剛一過江,他們就被敵人發現,險些全軍覆沒。
更離奇的是,追擊他們的敵人竟是“自己人”——一支地方武裝。
為什么會這樣呢?
淮海戰役剛落下帷幕,解放軍的下一個目標很明確:過長江,解放全中國。
但在浩瀚的江面上,如何確保大部隊順利渡江?偵察敵情、聯絡江南的地下黨和游擊隊成了關鍵任務。
于是,華東野戰軍第27軍組建了一支300人的先遣隊。
這支隊伍由偵察連、炮班和偵察班混編而成,裝備精良,每個戰士都配備了充足的彈藥。
這些人多數是北方戰場的老兵,經驗豐富,但卻有一個致命弱點——不會水。
面對南方復雜的水網地形,他們只能臨時抱佛腳,在內河上學劃船、撐篙,甚至練習游泳。
短短幾周后,這些“旱鴨子”硬是學會了基本的水上技能。
可即便如此,長江的滔滔江水依然讓他們心生畏懼。
真正的考驗在4月6日夜晚開始。
滿月當空,江面波光粼粼,先遣隊分成兩路,悄悄向南岸進發。
他們的船只經過特殊改裝,槳葉用油浸透,船頭鋪上稻草,只為盡量避免劃槳聲引起敵人注意。
可計劃趕不上變化,就在船隊靠近對岸時,敵軍的探照燈突然亮起,隨之而來的還有密集的機槍掃射。
偷渡瞬間變成了強渡。
戰士們頂著彈雨,用身體護住船工,拼命向前劃去。
一名排長甚至徒手攀上了江中的木樁,為戰友開辟了一條登陸通道。
最終,先遣隊成功在江南登陸,但代價慘重,許多人負傷甚至犧牲。
登陸后的任務并沒有因為這一場惡戰而結束。
相反,真正的危機才剛剛開始。
部隊迅速向內陸隱蔽,計劃與地方黨和游擊隊接頭。
但就在清晨,哨兵傳來消息:敵人來了。
令人意外的是,這支追擊他們的“敵人”竟穿著國民黨的灰軍裝,卻沒有主力部隊的精銳氣勢。
經過觀察,先遣隊判斷這些人是地方武裝,可能是國民黨的保安團。
于是,先遣隊決定“將計就計”,假扮成國民黨的主力部隊,與這些地方武裝周旋。
“你們是哪部分的?下來聯系!”敵人嚷嚷著,試圖確認身份。
此時,一名戰士頭戴“國軍”大蓋帽,穿著軍官服,站起來怒斥:“我們是88軍149師的,昨天還在追擊共軍,你們怎么搞的,把共軍放跑了?”這番話一出口,對方竟真的信了,雙方僵持了一整天。
直到夜幕降臨,先遣隊才悄悄撤離,成功脫險。
然而,麻煩遠不止于此。
江南的敵情復雜,國民黨實行連坐法,許多地下黨組織被迫轉入深山。
先遣隊派出的聯絡組幾經輾轉,才終于找到游擊隊的負責人。
對方建議,部隊應盡快向南轉移,遠離敵軍的沿江防線。
于是,先遣隊在游擊隊的幫助下,深入山區,先后與多個地方黨組織建立了聯系,并將敵軍的江防部署、電臺偵測到的情報傳回江北。
時間一天天過去,解放軍渡江的總攻即將展開。
先遣隊的任務也從隱蔽轉為主動出擊。
他們迅速北上,偵察敵人的兵力部署,破壞通訊線路,為大軍渡江掃清障礙。4月20日夜晚,長江北岸的炮聲震天,渡江戰役正式打響。
游擊隊在江南點燃火堆,為炮兵指示目標;先遣隊則占領制高點,為主力部隊開辟道路。
戰斗結束后,先遣隊與解放軍成功會師,完成了任務。
有人說,歷史是由細節構成的。
這支先遣隊的故事,或許沒有電影中那么傳奇,但卻充滿了真實的艱險與智慧。
從旱鴨子到水上英雄,從敵后孤軍到策應主力,他們用生命和智慧,為解放全中國鋪平了道路。
沒有他們的拼死一搏,或許長江的兩岸,就不會迎來那黎明的曙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