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非常敘事(ID:narrativelab,全網同號,歡迎關注)
小綠鳥,瘋批,催學……
即使你的手機里沒有這款語言學習APP,你也一定聽說過它:多鄰國Duolingo。
你的身邊大概不乏這樣要強的多鄰國朋友:手術醒來第一件事是打開多鄰國;飯桌上觥籌交錯,也要埋頭續上當天的連勝;旅游在外,良辰美景中連勝打卡不能斷……
多鄰國的吉祥物——綠色貓頭鷹Duo(中文名“多兒”),更是社交平臺的“頂流”,以其不按套路出牌的搞怪形象,將枯燥的語言學習變成讓全球上億人上癮的游戲。
然而,當多鄰國在2025年4月宣布“AI優先”戰略后,卻意外引燃了一場品牌危機:社交平臺上負面評論如潮水般涌現,諸多老用戶憤然取消付費訂閱、卸載APP。即使CEO努力澄清和補救,也難以撫平忠實用戶的失望。
這場信任危機折射了AI時代品牌轉型中的核心矛盾:技術進步與人文關懷、效率提升與用戶情感期待之間的深刻張力。對于所有嘗試在AI浪潮中重新定位的品牌而言,多鄰國提供了一個值得深度解析的典型樣本。
01
多鄰國的流量密碼:
從移動到社交,再到AI
今年4月底,多鄰國聯合創始人兼CEO路易斯·馮·安(Luis von Ahn,以下簡稱馮·安)宣布公司開啟“AI優先”(AI-first)戰略,計劃逐步停止使用合同工,改由AI承擔這些工作,并且新員工招聘將以團隊無法進一步自動化為前提。
馮·安將“AI優先”的轉型,比作多鄰國2012年“移動優先”戰略,認為AI將帶來類似移動互聯網的平臺性變革。
回顧多鄰國的發展歷程,其戰略轉型經歷了“移動優先”(Mobile-first)、“社交優先”(Social-first)到“AI優先”(AI-first)三個關鍵階段——對技術趨勢、用戶需求的敏銳洞察與快速響應,正是多鄰國能夠成為教科書級案例的核心基因。
#移動優先:抓住智能手機紅利
2012年,多鄰國順應智能手機普及潮流,全力押注移動端,推出適配移動設備的語言學習App。
這一戰略轉型效果顯著,突破了傳統PC端學習的時空限制,多鄰國快速積累用戶,實現了向百萬用戶的飛躍,在在線教育領域確立了領先地位。
#社交優先:游戲化與社交滲透的雙重驅動
在移動端基礎穩固后,多鄰國進一步強化了社交屬性。
一方面,通過經驗值(XP)、等級、連勝天數(streaks)、徽章獎勵、排行榜等游戲化元素,成功激活了用戶大腦的獎賞回路,將枯燥的語言學習轉化為令人上癮的日常習慣。
另一方面,吉祥物貓頭鷹Duo那種“瘋批催學”的反套路形象,以及與Z世代文化高度契合的社交媒體語言,讓多鄰國在TikTok等平臺實現了病毒式傳播。
#AI驅動的增長引擎
如果說游戲化是多鄰國的“產品內核”,“社牛瘋批”是它的品牌人格,那么AI技術則是推動其持續進化的核心引擎。
如今,用戶在多鄰國上,可以與AI角色模擬真實生活場景進行對話互動,提升口語表達能力;甚至可以與吉祥物“拽姐”Lily進行視頻通話,模擬真人對話環境。
這些個性化、互動性強且沉浸感高的語言學習體驗,得益于多鄰國早在2020年就開始布局的AI技術應用。通過自研AI模型Birdbrain與OpenAI大語言模型技術,賦能智能題目匹配、內容生成、互動對話和智能提醒等多方面功能,極大提升了學習效率和用戶粘性。
正是游戲化機制、獨特品牌人格與AI技術的三重驅動,讓多鄰國在2021年成功登陸納斯達克,并成為連年騰飛式增長的神話:月活MAU三年增長近3倍,日活DAU和付費訂閱用戶更是實現了超4倍的驚人增長。
進入2025年,這一增長勢頭更加強勁。第一季度數據顯示,多鄰國日活達4660萬(同比增長49%),月活躍用戶突破1.302億(同比增長33%),付費訂閱用戶超過1030萬。更值得關注的是,訂閱滲透率從2021年的6.2%穩步提升至近10%,直接推動季度總收入增長38%達2.307億美元。
02
FOMO心態下的激進策略
馮·安對AI效率提升充滿信心。多鄰國開發前100門課程花了大約12年,而如今借助AI,在短短一年內就能夠完成,并在今年5月初一口氣推出148門全新的AI生成語言課程。
2012年押注移動端讓公司獲得了巨大的先發優勢,面對AI這一新浪潮,馮·安強調等待AI技術完全成熟是錯誤策略,必須快速行動,即使偶爾在質量上妥協,也不能錯失AI帶來的巨大機遇。
這種戰略邏輯反映了當下企業面對AI浪潮的普遍“錯失恐懼癥”(Fear of Missing Out,簡稱“FOMO”)。ChatGPT等大模型引發關注后,企業陷入雙重焦慮:既擔心錯失技術紅利或被競爭對手超越,又憂慮戰略失誤的潛在風險。這種緊迫感促使許多企業采取"先入局再優化"的激進策略,但往往在追求速度的過程中忽視了用戶體驗和品牌價值的維護。
多鄰國發布這一消息后,在社交平臺尤其是TikTok上引發了大量質疑。許多用戶和長期粉絲認為公司過于追求效率,忽視了語言學習中人與人之間的連接和情感因素。
據媒體情報公司CARMA的數據,在全球范圍內,圍繞此事的負面評價達到41.1%,遠超正面評價的24.5%。詞云中出現了更多負面詞匯,例如“刪除”、“退出”、“錯誤”等。
03
“AI優先”敘事的三重困境
#公眾認知的情感落差
馮·安將“AI優先”戰略,比作2012年的“移動優先”戰略,但他忽視了公眾認知中的關鍵差異:移動技術在用戶心中代表便利和機會,而AI——特別是在就業壓力日益凸顯的當下——更多地與自動化裁員和就業威脅聯系在一起。
2023年底,多鄰國就因AI技術整合而削減了約10%的承包商,以降低成本并提升效率。
此次“逐步停止使用承包商”、“新員工招聘以無法進一步自動化為前提”等政策表述,雖然在企業內部具有運營合理性,但在公共傳播中卻被解讀為對人本價值的偏離。
盡管馮·安一再強調其積極意圖——旨在消除工作瓶頸,讓員工專注于“創造性工作和真實問題”——但不少人認為這是以犧牲員工崗位為代價,擔憂AI替代人類工作的趨勢。
#產品體驗的質量憂虞
“AI優先”戰略帶來的最直接沖擊,是用戶對內容質量和學習體驗下降的擔憂。用戶抱怨AI生成的課程內容中包含大量“沒有意義,或至少在現實生活中永遠不會使用”的句子,削弱了學習的實用性。
許多用戶表示,應用程序已經失去了原有的吸引力和有效性,變得“沒有靈魂”。這種感受源于對過度游戲化、廣告增多以及AI驅動內容缺乏人情味的綜合不滿。
馮·安承認為了“大規模內容創建”愿意“偶爾犧牲一點質量”的表態,進一步加劇了用戶對產品核心價值的質疑。
#品牌價值的內在矛盾
更深層的問題在于,“AI優先”戰略與多鄰國長期建立的品牌敘事存在根本性矛盾。
多鄰國一直將自己定位為“教育平權”的倡導者——讓全世界任何人都能免費學習語言,打破教育資源的不平等。這種使命感不僅是其商業模式的基礎,更是其品牌價值的核心。
然而,過度強調效率和成本優化的AI戰略,卻傳遞出一種截然不同的信號:技術效率優先于人的價值。
多鄰國契合Z世代的“瘋感”營銷,使品牌獲得了超越功能性的情感價值,為其積累了巨大的“信任資本”——用戶不僅使用它的產品,更將其視為學習過程中的伙伴。正是這種深層的情感投資,使得用戶對品牌知行不一的感知格外敏感。
當一個聲稱關注教育平權的品牌,卻在實際運營中體現出對人力資源的工具化態度時,用戶自然會產生失望情緒。
04
AI時代品牌轉型升級的啟示
#AI敘事:從技術導向到價值導向
多鄰國遭遇的信任危機,凸顯了在AI轉型中品牌溝通的復雜性和敏感性。AI敘事的構建不能僅僅停留在技術優勢層面,更需要深入考慮其對員工、用戶和社會的影響。透明度是關鍵,但呈現方式和語境同樣重要。
品牌需要主動塑造AI敘事,而非被動回應。當品牌缺席AI敘事的構建時,公眾的想象往往會填補這一空白,而這種想象可能并非品牌所愿。多鄰國也試圖在社交平臺上用“黑屏”和“叛逆貓頭鷹”玩噱頭,通過幽默感來化解此次危機,但其效果卻褒貶不一,甚至被視為不夠真誠。
#人本價值的堅守:賦能而非取代
多鄰國案例也強調了在技術創新過程中,平衡效率與人文價值的重要性。特別是在教育、醫療、創意等強調人文關懷的領域,過度追求技術效率可能會損害核心價值主張。
成功的AI轉型應該將技術視為增強人類能力的工具,而非完全替代人類的方案。這意味著在AI驅動的流程中,尤其是在內容質量控制和用戶體驗設計方面,保留人類的專業判斷和情感連接。技術采用不僅是工程問題,更是文化和價值觀問題。
#社交媒體時代的品牌韌性建設
多鄰國在社交平臺上的反噬,生動地展示了在高度互聯的數字時代,品牌聲譽的脆弱性。一次溝通失誤就可能引發大規模的信任危機。社交媒體放大了用戶的情緒和聲音,使得負面情緒能夠迅速傳播并形成規模效應。
用戶不僅是消費者,更是品牌的“共同創造者”和“守護者”,對品牌的情感投入意味著一旦感到被辜負,其反彈也可能異常強烈。這要求品牌在社交平臺管理上更加積極主動和敏感,持續傾聽用戶反饋,理解其深層關切。
05
技術理性與人文關懷的平衡藝術
面對壓力,馮·安在2025年5月下旬表態,強調AI作為輔助工具的角色,承諾支持員工適應變革,并保持招聘力度,以緩解外界擔憂和內部矛盾。但這種被動回應仍不足以完全修復用戶信任。
從“移動優先”到“社交優先”,多鄰國曾經憑借敏銳的技術洞察和深度的用戶理解創造了巨大成功。然而,“AI優先”敘事的挫折告訴我們,技術轉型的成功不僅需要技術領先,更需要價值觀的一致性和用戶情感的呵護。
這場危機的最終解決,不在于放棄AI技術,而在于找到技術理性與人文關懷的平衡點。對多鄰國而言,重新贏得用戶信任的關鍵,是證明AI技術能夠讓語言學習變得更有趣、更有效、更有溫度,而不是更機械。
這或許是AI時代所有品牌都需要思考的命題:如何在擁抱技術的無限可能的同時,守護人文價值的內核。
最后,用站在科技和人文交叉路口的喬布斯說過的一句話來作結:
“It's in Apple's DNA that technology alone is not enough. It's technology married with liberal arts, married with the humanities, that yields the results that make our hearts sing.
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對你有啟發,歡迎在評論區留下你的思考,或點贊、轉發分享給你的朋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