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不少漢中市民發現
中心城區的街頭行道樹旁
放置著一個個綠色或黑色的大口袋
袋子上標著“抗旱滴灌袋”“抗旱澆水袋”
這是什么“黑科技”?
這里面又有什么門道?
在漢中中心城區天漢大道兩側,市政園林處的工人們正把一個個鼓鼓囊囊的綠色大袋子從卡車上搬下來,倚靠在路邊的行道樹腳下,袋子上“抗旱滴灌袋”幾個字十分醒目。
據記者了解,這些袋子單個容量約四十升,里面裝的是污水處理廠處理后的“中水”(即再生水,是指廢水或雨水經適當處理后,達到一定的水質指標,滿足某種使用要求,可以進行有益使用的水)。袋子外面,可見水珠正持續不斷地從袋子表面的孔隙中緩緩滲出。據工作人員介紹,一袋水完全滲完約需十四小時,這種滴灌方式在節約水資源的同時,還能為行道樹和灌木叢下的土壤持續補水。
面對3萬余株行道樹的“飲水剛需”,漢中園林部門創新實施分級抗旱方案:在樹冠濃密的民主西街,采用簡易自制滴水袋;在光照強烈、水分需求較大的天漢大道、西環路等路段,選用專業滴灌水袋對樹木根部進行滴灌。該方案既降低了成本,又最大程度實現了水資源節約。從連日運行統計情況看,效果顯著,每日節水量超30%。值得關注的是,這些“生命之水”大多來源于基坑排水、雨窖存水等再生水源。
街邊行道樹“喝上了水”,低矮灌木和草坪綠地也不能忽略。在綠籬養護區,蜿蜒的滴灌管網正實施精準灌溉;在人行道綠化帶內,儲水器正持續釋放水分滋養植被。目前,這種節水技術已覆蓋重點缺水區域,未來計劃向更多綠化點位擴展。
漢中市園林綠化管理處主任王寧介紹,這種滴灌方式通過慢滲透實現對土壤更深層次的浸潤,滿足樹根的水分需求。以往采用水車澆水時,因作業速度快、水量大,土層僅能吸收3到5公分深度的水分,且在干旱高溫天氣下水分揮發更快。
王寧還呼吁廣大市民,在路邊看到這樣的抗旱滴灌袋時,請自覺保護,不要隨意破壞,共同守護寶貴的水資源。
來源:漢中發布 編輯:燕子 審核:臨風
漢中市新媒體協會成員單位
法律顧問:陜西眾致(漢中)律師事務所 周樂律師
點擊在看,轉發周知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