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晉唐時期的筆法,乃是家族、師徒之間秘傳,最大程度的保留純正性,可是五代十國的戰(zhàn)亂,以及宋代的靖康之亂,筆法傳承出現(xiàn)間斷,古人真跡,也大多消失無蹤。
宋末元初,僅有趙孟頫一人,悟透古法,可他在創(chuàng)作時,簡化古人筆法,刪減諸多絞轉(zhuǎn)、衄錯等,后世的董其昌、梁詩正等人,于其基礎上,再次進行簡化
正因如此,現(xiàn)代幾乎見不到,純正、完備的“二王”筆法,幸好盛唐時期,各國加強了文化交流,日本派送“遣唐使”來朝,他們拜師學藝,搜購真跡。
之后將其帶回日本,并相互傳授,使得正統(tǒng)筆法,融入日本“書道”,而且日本買走的墨稿,保存精善,古法代代相傳,不僅掌握最精準、最完備的技法,眼界和思維,也更加開闊、深入。
他們的整體實力,比元明清書家,高出許多,特別江戶和明治時期,誕生諸多高手,譬如“幕府三筆”之一的卷菱湖,一生只看魏晉書法,用筆根正苗紅,無一絲一毫的簡化、刪除。
譬如欣賞《王維桃源行》,此帖乃是晚年,抄寫的王維一首詩歌,全篇采用行草書,中鋒腕力運筆,勁力扎實,變化自如,開篇筆勢連綿,如漁舟隨波搖曳,墨色由濃漸淡,似春山云霧漸開。
就拿第一個“漁”分析,將左側(cè)“三點水”分為2筆,下面2點化作連綿弧線,右側(cè)“魚”部,則通過提按頓挫的變化,營造多重意態(tài),以及疾走韻律,更顯靈動暢意,動靜兼具。
尤其是末筆,長捺向右下方延伸,既呼應“舟”字起筆,又以留白暗示水流動態(tài),極具藝術活力,章法和結(jié)字,也與筆勢相配,通過牽絲引帶,與墨色濃淡變化,形成連貫氣韻,似乎脫離二維紙面,進入三維空間。
啟功認為,日本后期的書法作品,沒有刻刀、刪減痕跡,還大多是真跡傳世,最適合我們臨摹,從中繼承正統(tǒng)的古人筆法,而且卷菱湖門下弟子多達10000人,此帖凝聚他的畢生精髓,技藝之深厚,只有博士學歷才能看懂。
時常臨摹,可以通過清晰、潤麗的筆法,學到最精準、最生動的技巧,不僅控筆穩(wěn)健、自如,筋骨洞達,還能感受傳統(tǒng)的藝術風氣,寫出蕭散、古雅之美,提升藝術質(zhì)感,更耐得住品析。
而今,我們對卷菱湖《王維桃源行》,進行1:1超高清復刻,采用博物館級別,12色微噴復刻工藝,與原作毫無二致,此品乃是手工經(jīng)折裝,裝裱精細,使用翻折設計,便于臨摹和查找。
全卷加入現(xiàn)代字注釋,幫助初學者識讀,市面罕見,獨此一家,比普通印刷品更加還原,所有字體的細節(jié)處理,全都一覽無余,見此品如見原作,若您喜歡可以點擊下方商品鏈接一觀。
作品為我店獨家版權,侵權抄襲者必究!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