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立冬 AI 圖
今天,人才已然成為影響一個國家發展的關鍵因素。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新科技迅猛發展及由此引發的社會深刻變革、產業結構不斷調整升級,對高等教育人才的質量、結構與數量均提出了全新且更高的要求。
但現實并不容樂觀,造成人才供需錯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迫切需要探索有效的解決途徑,使其更好地適應產業發展需求。
在2025年5月20日出版的《上海教育》雜志中,上海科技大學常務副校長兼教務長、上海市高等教育學會會長印杰撰寫署名文章《“人才供需適配”迫切需要“透過現象看本質”》,探析“人才供需適配”迫切需求背后的本質所在。以下為原文:
國家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從傳統工業化向新型工業化和創新型國家的升級轉型,需要人力資源的及時支撐。同時,面對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已超過60%,新增勞動力主要為大學畢業生的現實,高等教育應如何在規模、層次、學科專業、學生能力等方面及時并前瞻性地“適配”社會需求和學生終身發展是高等教育必須回答的問題。
但這并不是一個容易回答的問題。一是社會和產業變化太快,幾年就經歷一輪大改變,相比較之下,高校培養學生的周期較長,這就需要高校能前瞻性地預判到未來社會的需要。二是傳統高校的辦學基礎在于學科專業,以此培養學生在某一領域的知識和技能。然而在現實中,產業與學科專業并非一一對應,而是呈現出復雜的網絡結構,產業的發展使理想中的“專業對口”變得越來越難。三是社會發展越快,知識和技能的重要性越是下降,學生的綜合素養和能力(如價值取向、自我發展能力、實踐創新能力、團隊精神、領導能力等)的重要性越發凸現。四是由于學生發展和社會需求的“適配”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而大學期間的學歷教育僅僅是基礎,故而“適配”也就成為一個復雜的體系。其涉及到多個主體(高校、學生、社會及用人主體),漫長過程(大學學歷教育、社會培訓及繼續教育、職業發展)以及背后的機制因素。面對這樣一個復雜的體系,迫切需要“透過現象看本質”,通過大量來自于高校、畢業生和用人主體的數據,發現并影響“適配”的主要機制和要素,從而為高校及時優化調整學科專業布局和學生培養模式和手段,為學生合理選擇自身發展路徑,為政府決策提供依據,為用人主體提高人力資源效率。
此外,發現“適配”機制還需要創新研究方法和手段。目前,畢業生一次就業和個人職業發展數據、用人單位數據、高等教育學科專業和人才培養數據掌握在不同政府部門、高校和用人單位手中,要合理、快速調取和整合這些數據。同時,大量數據間的關聯性和邏輯性判斷不能靠傳統人力方法發現,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可以在這方面大顯身手,在此基礎上再依據高等教育和人力資源發展原理和規律,真正做到“透過數據找到適配機制”。
總之,開展“適配”機制的相關研究對于國家建設教育強國和人力資源強國,對于國家創新轉型意義重大。我也相信研究團隊能協同政府部門、高校、畢業生和用人主體取得突出的成果。
來源:“上海科技大學”微信公眾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