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840年世界上第一枚郵票黑便士發行以來,就有了集郵愛好者。
185年過去了,出現了多種多樣的集郵方式,但集郵者在集郵的過程中,很容易走近幾個誤區,首先是認識的誤區,其次是收集的誤區,再次是增值的誤區。
避免走進認識的誤區
中國的集郵走過了百年,每個時期,都會有出類拔萃的人物在引領著集郵的方向,他們或是編組郵集,走出國門,將華郵推向世界,或是著書立說,將集郵的真諦永留后世,還有很多很多的集郵家,將自己在集郵過程中的收獲、經驗記錄下來,指導著后人如何正確集郵。
可惜的是,很多集郵者并未從前輩們的集郵經歷中汲取到經驗,反而一再重復走進前輩們在幾十年前甚至一百多年前曾經走進的“誤區”,這不能不說是個遺憾。要避免這種遺憾,就需要提高集郵者自身的認識,從而防止重蹈前輩的覆轍。集郵水平的提高不是簡單地去學習集郵知識,而是綜合性的在實踐中所獲得的知識。換句話說,集郵是一個再學習的過程,這種學習涵蓋了方方面面。
很多初級集郵者很容易產生一種錯覺,認為只收集郵票就算是集郵了,其實不然,集郵者不能只重視郵票,不重視封片。集郵者要學會運用集郵書籍,可以少走許多彎路。不管是資深的集郵者,還是初入門的集郵者,集郵書籍就是一個無言的老師,集郵者一定要多向老師請教。初級的集郵者以收集郵票為主,隨著集郵時間的增加,集郵者的集郵閱歷不斷增加,就需要一個明確的集郵目標了,這個目標因人而異。
有人喜歡專題集郵,有人喜歡郵政歷史豐富多彩的集郵方式,為集郵者打開一扇扇集郵之門,學會正確的集郵方式,有目標、有步驟地集郵,天長日久,日積月累,就能夠少花冤枉錢,少走冤枉路。這時的你對集郵有所認識,這正享受集郵帶來的樂趣。
避免走進收集的誤區
對于集郵者來說選擇一個正確的集郵方式很重要,初涉郵壇的朋友往往不知道集郵該從何處著手,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只是見到自己所沒有的郵票就先收集起來,從自己欣賞的角度來說自然不存在任何問題,但是如果要想在集郵方面有所造詣,或者想參加各種郵展,就應當對國際集郵聯合會(FIP)集郵展覽評審總規則及各項專用規則的相關規定作一下了解,確定自己搞哪一類集郵方式,收集哪些郵票、集郵品,如何研究、利用,組織什么樣的郵集,以達到預期的目標。
目標明確了,集郵范圍的確定就擺在了面前,要集的項目還有許多,諸如各種帶郵資或是不帶郵資的信封、明信片、信卡、郵簡,還有各種紀念封、電子簽條、郵資機符志、紀念郵戳、郵政日戳、郵政副戳等等,只要與郵政有關的物品都是集郵者要收集研究的對象。一個初入集郵大門的新手,往往是見什么都新鮮,見什么都收集,這樣的結果是分散了精力、浪費了財力,集郵的水平提高的不會太快。
很多集郵前輩的集郵事跡、集郵經驗、集郵方法都記錄在這些集郵人物傳記、集郵回憶錄、集郵大事記、集郵報刊中,經常閱讀,在借鑒前輩集郵經驗的基礎上,豐富自己的集郵常識,是提高集郵水平最好的捷徑。隨著集郵時間的增長,集郵者會有一個目標,收集范圍的界定。當集郵者進入到這一層,就是他集郵水平提高的一個標志,去掉了集郵之初的萌動,多了一分集郵者的成熟。
如果再結交一些對集郵有所研究的人物,對集郵會有更深一層的認識。集郵不光是集郵票、集郵品,更重要的是通過集郵,就交朋友,走出一個小的圈子,融入到一個很廣域的天地中,集郵集的就是那份愉悅的心情。可以說,集郵實際就是在集心境、集人生,達到了驀然回首的第三重境界。
避免走進增值的誤區
當集郵走進21世紀之后,很多集郵的觀念在轉變。很多人一聽說郵票、集郵,往往都會問收集的郵票值多少錢,仿佛衡量郵票的唯一標準就是值錢與否。
但往往說“外行話”的都是對集郵一知半解、似懂非懂的人,而這些人也是最容易被忽悠,最容易被誤導走進增值誤區的人。這些人看到的,只是郵票的簡單表象,更深一層的文化價值、歷史價值、社會價值卻沒有見到。
集郵的“增值”,應該更加關注集郵的社會價值和歷史價值,從這個角度講,有很多郵票的價值還沒有被挖掘出來,其巨大的價值還沒有體現出來,也期待更多的人去研究和挖掘。相反,那些反復被媒體或廣告過度炒作、過度包裝、過度制造緊缺氣氛的所謂“高檔郵品”,恰恰是一點價值都沒有。
來源:集郵學歷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