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太容易陷入“情緒過載”:
一條消息未回,就開始猜測關系破裂;一個眼神不對,就反復琢磨對方意圖。
事實上,一個人若是太過于敏感,沒有抗壓能力,自己就會非常疲憊。
生活在這個浮躁復雜的世界上,我們需要懂得“遲鈍”的力量。
做人“遲鈍”一點,精神不內耗
“過分敏感的人,是什么樣的?”
網上有一個高贊的回答:外界可能只是平凡的一次聚會聊天,而敏感的人內心卻上演了一場跌宕起伏的連續劇。
高度敏感度人,總是為還沒有發生的事情提前焦慮,花很多時間推理猜測別人的想法,以至于總是過不好當下。
正所謂:“有心者有所累,無心者無所謂。”
凡事想太多,只會自尋煩惱,其實人生中的很多困境,都是精神內耗的結果。
培養鈍感力,就是給內心筑一道“過濾網”。
讓重要的事情沉淀,讓無謂的干擾流過,如此才能從容面對生活。
有時候慢一點,不是落后,而是為了走得更遠。
做事“遲鈍”一點,內心不浮躁
中國有句俗語:“欲速則不達。”
意思是,一味求快,不講效果,只會將自己置于危險的境地。
人生不是百米沖刺,盲目搶跑可能跌進陷阱。
那些所謂的捷徑,往往都藏著最深的坑。
真正的高手都懂得,慢下來去解決問題,到達成功彼岸的速度可能更快。
因為生活不是即時反饋的游戲,那些看似“遲鈍”的堅持,終會在時光里沉淀出獨特的光彩。
就像是圍棋高手,看似落子緩慢,實則步步為營。
“遲鈍”的人通常更清楚自己要什么,外界喧囂不入耳,內心定力如磐石。
他們深耕事業,打磨愛好,在無人處悄悄拔尖。
做事“遲鈍”一點,步子穩了,才能跑贏時間。
說話“遲鈍”一點,表達不犯錯
語言,看似是有聲的討論,其實更是心靈上的溝通。
古語云:“知人不必言盡,留人三分余地。”
言多必失,禍從口出,說話沒有分寸,就容易招致無妄之災。
心理學研究顯示,情緒緩沖期,能大幅提升決策質量。
發火時,要先學會“暫停”,因為人越是憤怒的時候,越容易說出一些沖動的話。
適當放慢說話速度,為思考留下余地,才能說話有分量、溝通有溫度。
有句話是“大辯若訥”,意思是那些表面上看好像嘴很笨,語言遲鈍,不善于講話的人,可能才是真正會說話的人。
高情商的人,都懂“管住嘴”,從不隨便說話。
讓嘴巴“遲鈍”一點,發出的聲音將更有力量。
生活就像一杯好茶,快飲只能嘗到苦澀,細品才能回甘。
讓我們在這個喧囂世界里,保持定心的“慢智慧”。
“遲鈍”一點,哪怕遍地荊棘,也能神色自若、步伐穩健地走向屬于你的詩和遠方。
本期編輯 | 孫渴
?人民論壇新媒體出品
資 料來源 | 簡書、洞見、富書等;圖 片已獲授權
點點在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