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智能駕駛企業正加速全球化布局。2025年5月,Momenta、小馬智行、文遠知行相繼與Uber達成合作,計劃在中東、歐洲部署Robotaxi服務。百度旗下蘿卜快跑則與迪拜政府簽約,推動超千臺自動駕駛車輛測試。這一波出海浪潮,標志著中國智駕技術從“輸出產品”邁向“輸出生態”。
多模式落地:技術授權+本土化運營
中國企業的出海策略呈現多元化:
- 平臺合作:小馬智行、文遠知行通過Uber網絡接入海外出行市場,降低運營門檻;
- 政府合作:蘿卜快跑在迪拜開展規模化測試,探索換電等創新服務;
- 技術授權:禾賽科技為Zoox、Aurora等海外企業提供激光雷達,助力Robotaxi商業化。
羅蘭貝格分析師指出,中國智駕企業憑借國內復雜路況數據積累,在無圖技術、車路協同領域形成全球競爭力,成本優勢顯著。例如,Momenta的端到端大模型在中東極端天氣中表現穩定,文遠知行在阿布扎比實現純無人駕駛試運營。
生態共建:從“單兵作戰”到“產業鏈協同”
中國企業的全球化不僅是技術輸出,更是生態整合。小馬智行聯合創始人彭軍表示,其“漸進式滲透”策略結合本土資源,如與新加坡康福德高集團合作,形成“技術+資本+運營”閉環。百度則計劃在海外構建“車-路-云”一體化系統,推動智能交通標準落地。
挑戰與對策:合規、數據信任、技術適配
盡管前景廣闊,但出海面臨三大挑戰:
- 合規壁壘:歐洲數據隱私法規嚴格,需通過本地化存儲與處理解決;
- 技術適配:中東沙塵天氣對傳感器精度要求更高,需優化算法魯棒性;
- 盈利模式:短期內需平衡研發投入與商業化回報,避免“燒錢換市場”。
行業趨勢:從“硬件堆料”到“系統智能”
特斯拉純視覺路線與國內多傳感器融合路線的博弈,折射出技術路徑的分化。華為智能駕駛BU CEO靳玉志強調,L3級以上自動駕駛必須配備激光雷達,而特斯拉通過超算中心訓練“全能算法”,試圖以數據壁壘顛覆行業。
咨詢公司Yole Group報告顯示,2025年全球車載激光雷達市場規模達6.92億美元,中國配置車型數量翻倍。禾賽科技稱,激光雷達成本8年降幅超99%,推動高階智駕功能下沉至20萬元以下市場。
分析師展望:2030年或迎L4級商業化拐點
機構預測,2030年L4級自動駕駛將在中高端車型規模商用。出海不僅需技術領先,更需與當地智慧城市轉型需求結合,例如應對老齡化社會的無人配送場景。
中國智能駕駛企業出海,既是技術實力的體現,更是全球產業話語權的爭奪。在“安全”與“創新”的雙重驅動下,誰能率先構建可持續生態,誰就能在下一輪競爭中占據先機。
免責聲明:圖文源自互聯網或AI,僅為分享行業發展動態,不作任何商業用途,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內容僅供閱讀,不構成投資建議,請謹慎對待。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