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萬達集團的一則重磅交易引發市場震動。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公示信息顯示,萬達集團將旗下48座自持萬達廣場的100%股權一次性轉讓給太盟投資集團(PAG)、騰訊、京東等戰略投資者,預計交易總額高達500億元人民幣。
這是繼2023年四次出售資產后,萬達近兩年規模最大的一次"瘦身"行動,也標志著中國商業地產格局正在經歷深刻重構。
此次交易的48個萬達廣場遍布全國28個省市,包括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一線城市核心項目,以及沈陽、南昌、昆明等省會城市優質資產。
據公開資料顯示,這些項目總建筑面積超過700萬平方米,年客流量逾5億人次,年租金收入約60億元。
值得注意的是,萬達并未完全退出這些項目,而是通過"出售+管理"的模式保留運營權,繼續收取品牌管理費。
這種"輕資產化"轉型始于2017年。當時萬達遭遇流動性危機,王健林果斷啟動戰略調整,將文旅項目和酒店資產打包出售給融創、富力。
此后六年里,萬達累計處置資產超2000億元,負債率從70%降至50%以下。此次交易完成后,萬達自持商業項目將縮減至約120個,輕資產運營項目則增至近300個,形成"輕重并舉"的新格局。
收購方陣容堪稱豪華:亞洲頂級私募太盟投資領投,持有60%股權;騰訊和京東作為產業投資者各占20%。
這并非三方首次合作——2021年,它們就聯合注資萬達商管340億元。
太盟在商業地產領域經驗豐富,曾成功操盤上海悅達889廣場等案例;騰訊則看中萬達廣場的線下流量入口價值,可為其智慧零售戰略提供場景支持;京東則意圖強化"線下體驗+線上交易"的閉環生態。
市場分析認為,這筆交易具有多重戰略意義:對萬達而言,500億現金將極大緩解其2025年到期的離岸債券壓力;對投資者來說,以約8.3倍PE(按租金收入計算)收購核心地段商業資產,估值合理且具備增值空間。
更關鍵的是,三方將共同探索"商業地產+數字經濟"的創新模式,例如通過騰訊的云計算和京東的供應鏈改造傳統購物中心。
完成此次出售后,萬達集團的核心資產主要包括三部分:剩余的120座自持萬達廣場,主要分布在長三角、珠三角等經濟活躍區域,保守估值超1500億元。
最具想象空間的是萬達商管板塊,雖然IPO進程屢次受阻,但其管理的400余個商業項目年收入超400億元,輕資產模式估值可達2000億元量級。
若算上萬達地產集團的土地儲備,王健林實際控制的資產規模仍在3000億元以上。不過相比2016年巔峰時期(資產總值7962億元),這個"商業帝國"確實收縮了近三分之二。
萬達的連續資產處置折射出整個行業的深刻變革。隨著電商沖擊和消費習慣改變,傳統購物中心面臨租金增長乏力、空置率上升等挑戰。
仲量聯行數據顯示,2024年全國購物中心存量達6.5億平方米,但平均出租率已跌破85%。
在此背景下,萬達的輕資產轉型具有標桿意義——通過輸出品牌和管理獲取穩定收益,同時規避重資產持有的資金壓力。
但轉型也伴隨風險。輕資產模式高度依賴管理能力,2023年萬達商管就有多個項目因業績不達標被業主方收回。
此外,核心資產的持續出售雖緩解短期壓力,卻可能削弱長期競爭力。正如萬科董事會主席郁亮所言:"商業地產正在從'房東時代'進入'運營商時代',但真正稀缺的永遠是優質物理空間。"
眼下萬達最緊迫的任務是完成珠海萬達商管的上市對賭。根據協議,若2025年底前未能IPO,萬達需向投資者支付約300億元股權回購款。
此次500億交易為此留出緩沖空間,但資本市場對商業地產股的估值持續走低,即便上市成功,融資規模也可能不及預期。
更深層的挑戰在于商業模式創新。在電商巨頭紛紛布局線下、華潤萬象生活等競爭對手快速擴張的背景下,萬達需要證明其數字化改造和內容運營能力。
王健林曾在內部會議上表示:"萬達要學會在寒冬里長跑。"這次500億級資產處置既是一次斷腕求生,也是一場面向未來的戰略卡位。
當商業地產從增量競爭轉入存量運營時代,萬達的轉型實驗或許將為中國實體商業蹚出一條新路。而對于70多歲的王健林來說,這場關乎企業存亡的戰役,才剛剛打到中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